如果說到近年好萊塢所流行的影劇題材,當屬由漫威影業和 DC 領頭的超英系列作品,而若論韓國大勢的影劇主題,則非「殭屍」莫屬,問題是,這波熱潮到底從何而來?殭屍、喪屍等路線何以坐擁龐大人氣與討論度?此番,我們一同來探討。
↑電影《屍速列車》劇照
相信沒有人反對,這一切的源頭都是來自於2016年由延尚昊導演所執導的《屍速列車》這部電影。本作將舞台定調於一輛開往釜山的列車上,闡述車上乘客為生存而躲避、對抗喪屍襲擊的過程中所發生的一連串故事,該片上映後普遍獲得觀眾好評,不只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6%,票房更高達九千多萬美金,其優異表現有目共睹,然而,收獲眾多觀眾喜愛的原因何在?我認為是其對於人性面的刻畫。
韓國電影一直以來都擅於描繪人性的陰暗面,如改編自聾啞學生遭集體性侵、虐待之真實故事的《熔爐》,或是榮獲各項國際大獎,富含深沉意味的黑色幽默作品《寄生上流》,當然還有傳奇導演朴贊郁的《原罪犯》、《慾謀》及《下女的誘惑》三部曲,都帶出了人類此一物種的惡之本性,以及面對醜惡慾望時絲毫不具自制力的卑劣行徑。
↑電影《原罪犯》、《下女的誘惑》劇照
從《飛越杜鵑窩》到《寄生上流》20部黑色幽默必看電影,看懂搞笑背後的社會省思與「低俗地獄梗」的差異 電影誕生以來的第一部喜劇片,也就是盧米埃兄弟的《水澆園丁》(L’Arroseur arrosé,1895)本身就符合黑色幽默的條件:有人受到傷害,看起來很可笑。 ↑《水澆園丁》電影片段 到了「黑
從《大逃殺》、《要聽神明的話》到 Netflix《魷魚遊戲》我們以虛擬的駭人遊戲,展現對權勢、社會與時代的不滿 Netflix 的韓劇《魷魚遊戲》(오징어게임)在上線後引發的轟動,可能就連製作團隊自己也未曾料想得到。 ↑韓劇《魷魚遊戲》(오징어게임)在上線後引發的轟動是製作團隊未曾料想到的 這
相同的核心概念也貫穿了《屍速列車》整部電影,在面對集體危難時,人類的反應百百種,為了自我生存不惜犧牲他人者,或是為了所愛之人甘願自我犧牲者,亦有從前者蛻變至後者之人,每個人所萌生的念頭和根基於該念頭所導致的行動都和他人產生了強烈的對比,使惡人更惡、善人更善。此外,舞台的選擇也很具巧思,在一個以多節車廂組成的限制空間內面對危險和恐懼來襲,人類的分化和自私會更加快速地擴散,爭吵即會隨之而來,共同敵人來臨時仍無法放下成見合作,最終走向滅絕,這無疑是對人類最大的諷刺。
說到殭屍影劇,近期的討論度之最無非是《殭屍校園》。以校園為舞台,講述學生面對殭屍來襲後所發生的故事,再單純不過的題材,卻創下了超越《魷魚遊戲》的全球首週觀看次數,其魅力何在?首先是最關鍵的殭屍,多由具備表演經驗的舞者擔任臨演,經由密集的學習和訓練,在原本就已相當扎實的基礎上發揮流暢、細膩的生動表演。
↑影集《殭屍校園》劇照
再者,劇中對於病毒感染的過程有清晰而獨特的描繪,從人咬人、病毒潛伏,到發病屍變或是隱性感染,我們得以清楚明瞭這場瘟疫的前因後果,並且產生與真實生活有所連結的強烈既視感,其與近年影響全人類的新冠肺炎不謀而合或許是一種諷刺,卻也是最能帶出觀眾內心情緒的元素。
↑影集《殭屍校園》劇照
回歸到人性此一要點,我認為本作將舞台設定在校園是十分聰明的作法,校園等同於學生,而青少年比起經過社會化的成年人是更加遵從本能和慾望的動物,人性的顯露會更為強烈且集中,從最常見的校園霸凌、制度弊端,到友誼的矛盾、戀情的萌芽,這些在校園裡層出不窮的事件經由殭屍襲擊的增幅後將會更加深刻,在一連串的動亂之下,個人的形象、彼此的關係會有什麼轉變?面對生命和重要的人事物,選擇又應該如何做出?把這些難題丟至精神與肉體都尚未成熟的青少年面前,各種情感便會迸發至無以復加的地步。
↑影集《殭屍校園》劇照
Michael Jackson《Thriller》、The Weeknd 《Blinding Lights》、 《血觀音》...正能量的喜氣紅色,在驚悚片中正是極度恐懼的根源 前情提要,從小我就是個膽子超小的人,基本上是比低標更低的那種膽小,所以自小到大,所有驚悚恐怖的元素我一概不碰,更別說看任何相關的影視作品,
單身者的追劇時光 光棍節就像是情人節的平衡,怎麼大家總覺得有情人好?難道單身就差了些嗎?我不覺得。凡每一件事,都有著一體兩面的優缺。單身享受選擇的自由、獨處的自在,更別論無時無刻的綺麗幻想,都將不被掛上精神外遇之名,這樣值得珍惜的好日子,當然也要慶祝。 如果1111這天,你沒有被占滿螢幕的購物折扣給吸引,那
那麼,在《陰屍路》、《末日之戰》等西洋影劇早已聲名遠播的現在,韓國殭屍作品為何仍能屢創佳績?我想是因為兩者聚焦的重點並不一致。《陰屍路》將舞台拉得更大更廣,強調災難已成事實的末日世界,人類需要做的並非對抗病毒肆虐的慘況,而是在殭屍滿街跑的當下學著生存,遭遇殭屍時的戰鬥法則;調解人類倖存者間紛爭的技巧;承受時刻暴露於危險下的恐懼感之堅強心態,本作著重的焦點不在於人性,是在於崩壞的秩序、文明的毀滅等人類世界整體的轉變,是更為廣泛全面的主題。
↑影集《陰屍路》劇照
《末日之戰》也是如此,比起描寫面對危難時的心態,在著墨解決問題的方法時投入更多心力,調查病毒的來源;觀察殭屍的行為;尋找對抗的方法;研發具效用的疫苗,劇情的推動全來自於主角為解決事件所進行的一系列行動。西方殭屍主題的影劇固然也有對人性層面的撰寫,但其終究不會作為整部作品的主軸,因為面對殭屍來襲時,心態無法派上用場,方法和行動才是通往答案的道路。
↑電影《末日之戰》劇照
然而,或許是在這個後疫情時代,我們被提醒、教授太多應對疫情的方法和手段,對於如何保障自身安全早已暸若指掌,卻始終無法在這個看似沒有盡頭的狀態下調適自身心態,因此比起無數種標準、正確的方法,我們更渴望一個未必通用卻可以參考的心態,因為論活下去,心態無法派上用場,但它能賦予我們想要活下去的能量。
你喜歡殭屍主題的影劇嗎?你深受絕妙的人性剖析吸引,還是無法抵抗喪屍大軍迎面而來的刺激感?不妨將上述提到的幾部殭屍熱門作品加入片單,空出一個悠閒的週末午後,盡情欣賞、品味一番,相信無論是娛樂性還是箇中的含義,勢必都能讓你十分享受。
◎Photo Via:IMdb,INSTAGRAM(@lomon991111,@k.a_innsoo),Netflix Korea,Netflix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