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神蕩漾玩《鞦韆》
鞦韆的歷史悠久,源自古埃及神話,經由地中海、印度洋傳播至南亞與東南亞,不僅作為娛樂遊戲,更具有儀式功能。或許是騰空飛起的感覺太愉悅,歐洲人曾經把它作為輔助治療工具,例如痛風、憂鬱症、相思病、暈船與性無能…等。因此,18世紀風月場所時常會(貼心)配備鞦韆,為來客助興。
在所有鞦韆主題畫作中,就以18世紀洛可可畫家讓-奧諾雷・弗拉哥納爾(Jean-Honoré Fragonard,1732–1806)作品《鞦韆》(The Swing,c. 1767 - 1768)最具有代表性。
⭡奧諾雷・弗拉哥納爾(Jean-Honoré Fragonard,1732–1806)
⭡《鞦韆》
此時也是鞦韆熱潮席捲各地時。光看《鞦韆》,就知道有洛可可有多麼歡樂縱逸又放蕩。也能見到弗拉哥納爾承襲老師法蘭索瓦・布雪(François Boucher, 1703–1770)所確立的洛可可精華元素:旋動的對角線構圖、粉紅與藍綠強烈對比,以及花園中美麗女子。在林木幽深的庭園裡,年輕女子正在盪鞦韆。她身穿最時髦的裝束:粉色衣裙綴滿荷葉邊,緊身袖口收緊於手肘,裝飾層層蕾絲; V 字形剪裁胸衣(stomacher)強調纖細腰身。同時,引導觀眾視線往下看到重點:誘人雙腿。
⭡《鞦韆》
藉著鞦韆乘風騰起,裙擺輕颺,她一腳踢出,高跟拖鞋順勢飛了出去。儘管穿著長襪(clocks)並未露膚,然而在那個年代,稍微瞥見層層布料底下的腳踝或鞋履都能引發聯想,何況是這麼露骨的展現。女子後方的老先生正在幫忙推拉鞦韆,然而,前方還有位衣著講究的男子半躺於地,仰頭欣賞那盪漾風景,看他的表情多麼滿足又開心。
H.R. Giger——「異形」的創造者!只有惡夢與恐懼,才能養大這位當代最具影響力之一的傳奇藝術家! 「我害怕我腦袋裡的畫面。」- H.R. Giger 每個人都有各自私密的惡夢。從高空墜落、被黑影追逐在沒有盡頭的走廊、半夜的腳步聲與敲門聲、打不通的電話、沒有出口的房間、巨大的建築、無盡的黑、無限的空間、
日本攝影師川島小鳥眼中的「韓國感性」!首爾攝影展《Sa Lan Lan 사란란》溫暖訴說身處異鄉的孤獨、自由與愛 「如果我錯過了一個真正美好的時刻,那將是非常令人沮喪失望的。因為那一刻只發生一次。」這是攝影師川島小鳥,在他這次首爾個展的牆面上,寫著的抽言。完全呼應了不想逛街,卻莫名其妙到了首爾旅行的我⋯⋯竟然巧遇
由於主題過於香豔刺激,導致金主一開始向畫家布里埃爾-弗朗索瓦・多耶(Gabriel-François Doyen)下訂單時,還被婉拒了。根據推測,金主可能是位富有的「教士稅農」(fermier général du clergé)。這是法國舊制度中,承包教會收稅權的包稅人。因此一開始,金主要求畫家描繪由神職人員推動女子盪鞦韆,而他本人則躲在下方欣賞情婦那雙美腿的畫面。偏偏多耶剛在官方沙龍以宗教歷史畫獲得重大成功,萬一從事這類煽情風俗主題,肯定毀掉美好前程,於是只能拒絕,並建議由弗拉哥納爾接手。
↑Gabriel-François Doyen
弗拉哥納爾曾經於1752年贏得「羅馬大獎」(Prix de Rome),前往義大利公費留學,也入選過官方沙龍,承接王室重要委託。原本是學院模範生,看似光鮮亮麗,卻苦惱於王室付款延宕拖欠,加上不滿沙龍窠臼,於是決定轉型,朝向尺幅較小的精緻室內畫發展,贊助人也從王室轉為富裕資產階級。至少人家結帳乾脆多了,而且更偏愛強調享樂的題材。
↑Jean-Honoré Fragonard 作品《Young Girl Reading》
儘管弗拉哥納爾改變原始構想,《鞦韆》成品裡的老先生已非神職人員,還增添了一隻寵物犬,以及左側的邱比特雕塑,造型參考由國王路易十五首席情婦龐巴杜夫人委託雕塑家法爾科內(Étienne-Maurice Falconet)所製作的《愛神的警告》(L'amour menaçant,1757)而來。小愛神邱比特將右手食指輕放於嘴唇,意喻秘密、威脅與不可對人言。正對照在鞦韆來回往返中上演的暗湧情慾,也反映當時上層社會對感官享樂與社交遊戲的偏好。
↑小愛神邱比特將右手食指輕放於嘴唇,意喻秘密、威脅與不可對人言
畫家雷諾瓦、維梅爾、席勒、高更都是蘿莉控?《小愛琳》、《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畫中的少女是自我投射?還是猥瑣? 說到印象派畫家雷諾瓦,你首先會想到什麼?是《小愛琳》、《陽光中的裸女》還是《傘》,抑或是這些名作之中少女們的唯美樣貌。那雙雙凝視著畫布的眼眸,在鬆軟的筆觸下洩漏出純真,靈動的讓人只想一昧相信這世界的好
水果不只拿來吃!卡特蘭的天價香蕉、草間彌生的點點南瓜... 看藝術家如何用水果創造千年藝術符號與文化隱喻|當代藝術的一萬個為什麼| 水果在藝術史上扮演著要角,它既是靜物畫的基礎元素、也是文化符號與哲學隱喻的載體。從古埃及墓穴壁畫中的石榴、到文藝復興時期卡拉瓦喬(Caravaggio)筆下腐爛的水果,再到當代藝術家
重點是,18 世紀中期歐洲女性通常只穿著貼身亞麻襯衣(shift/chemise)搭配長襪與多層襯裙,而不會在裙內穿「分腿式內褲」(drawers/knickers),這得晚至18 世紀末至 19 世紀初才逐步出現並普及。現在,你應該知道盡覽一切風光的金主本人,有多麼血脈賁張流鼻血了吧。
↑(左)分腿式內褲(drawers/knickers);(右)貼身亞麻襯衣(shift/chemise)
關於本文作者:東西縱橫記藝 Junie Wang
◎Photo Via:unsplash, Instagram (@art.praliness, @darkandfantastical_art, @theknowculture, @dailygeorgiamen, @yoyomaeght, @dominiquelobste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