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VR頭盔,你可以輕鬆地踩在雲朵上,山獸蟲鳥毫不畏懼地在耳邊奏鳴;伸出手彷彿就能碰到遙不可及的一切...因為VR科技,我們得以打造腦中想像的幻境。藝術創作的方式變得更顛覆,全身五感至心靈,更能沉浸其中。
「VR 影像」、「沉浸式內容」近幾年在國際上漸漸凝聚成趨勢:威尼斯影展、坎城影展、翠貝卡影展...等知名國際影展陸續廣納相關作品;台灣的「高雄電影節」(以下簡稱:雄影)也匯聚了此類創作。創辦台灣首屆VR影展與短片競賽的雄影,現今更成為國際作品與創作者交流的重要平台,大眾也能在此欣賞來自全球的傑出作品。
↑2024高雄電影節「沉浸未來-XR跨國產業對談」
↑2024高雄電影節「台灣原創 XR 發表會」
VR到底有什麼樣的魔力?它又能將藝術推往什麼樣的境界?2024年度雄影落幕前,Wazaiii 特別訪問在此發表新作的導演:《寂靜》的郭文泰、《尋山》的林宜瑾與黃偉軒,以及致力扶植創作的高雄電影館館長——黃晧傑,帶領大家一同跳進藝術世界裡新的「兔子洞」,探索 VR 的創作世界!
亞洲藝術新活力:從歷史共鳴到文化交流,台日藝術史如何重新勾勒的多元性與國際觀 最近幾年,日本對於台灣藝術家的邀請頻率以及興趣顯著增加,這一趨勢反映了日台兩國之間文化交流的深化與多樣性發展。這種現象的背後,原因可以追溯至歷史、經濟與文化等多重層面。早在台灣日治時期(1895-1945年),日本的文化、語言和藝術即已
2024最具藝術性的音樂祭「聲波薩滿」,4大看點、10組精選藝術家演出名單!從音樂與精神儀式的集體聚會得到療癒! 立方計劃空間將於11/23、30與12/1主辦第二屆「聲波薩滿音樂祭」,突破了傳統音樂祭的既有框架,大膽嘗試將獨立樂團、演講、實驗聲響、音樂與視覺藝術結合,打造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跨領域藝術盛會。前衛的策
《寂靜》導演郭文泰——在 VR 的世界感受藝術,在現實重新看見自己
↑河床劇團創辦人、《寂靜》導演——郭文泰
若長期關注表演藝術領域,想必對郭文泰並不陌生。來自美國的他,在台灣創立「河床劇團」20多年以來,不斷挑戰框架;2011年起的「開房間計畫」:一次僅為一個觀眾,演員與其近距離的感官和情緒互動,創造了更親密、且身歷其境的演出/觀賞形式。然而,即使演出廣受好評,卻難以維持經濟效益,這也促使郭文泰為「開房間」打造了VR版,不僅讓更多觀眾可以體驗,更成功站上了國際舞台,開闢表演藝術新的疆域。《寂靜》則是這系列第三部曲。
↑《寂靜》
「“We only look each other in the eyes when there's an emergency.” 因為等待一個事件觸發,我們才會看到彼此的眼神。『開房間系列』就是想要讓大家有個可以安靜下來的時空,面對別人,同時面對自己。」郭文泰說。「雖然演員不在現場,可是當你戴上VR頭盔後,眼前畫面變得很近、聲音直接穿過耳朵到腦海裡,轉化成很獨特的體驗。」
VR有著和劇場截然不同的技術與遊戲規則,為了將原作中觀者與演員緊密的連結與體驗植入VR,郭文泰可說是絞盡腦汁。怎麼控制觀眾視線?怎麼讓觀眾驚喜?以及360度的感受,都經過郭文泰與團隊的縝密思考和計算。郭文泰卻說:「這就是新的媒材,反而更push我想要去『玩』。有限制,才有不同的玩法。」藝術的靈光,不正是因為在限制中誕生,才如此耀眼嗎?
僅僅11分鐘的《寂靜》沒有劇情、沒有議題。演員的眼神、表情、動作......只為你一個人發生,你自己的經驗決定作品的一切,「人在感受、在挑戰、在面對,而不是演員在演戲。透過這樣的經驗,而更能感受到自己的失望或是渴望。」真實,是郭文泰強調的重要關鍵,「有些人可能會尷尬、害怕或不舒服。但如果我們真的可以放棄那種......保護自己內層的東西,而是直接與人面對面,我覺得會是好事。」
「人生最有趣的時刻,就是這樣身處當下,並且去體會。心裡會有一股振動,你很難去解釋,But it's a feeling.。作品不一定要傳遞什麼。訊息夠了,天天都是訊息。」郭文泰這麼形容他的VR作品:「就好像離開現實,回來之後,好像可以重新看見自己。」走一遭VR的創作時空,回到現實,我們的內心也被改變了什麼。
《尋山》導演林宜瑾、黃偉軒——VR是挑戰也是自由,跨界創意正發生
↑《尋山》導演林宜瑾
↑《尋山》導演黃偉軒
藝術因為VR科技拓展新的視野;VR 科技也可以不再只為物質世界服務。看似兩邊不同世界的人們,相互交集後反而共創出許多可能性。「壞鞋子舞蹈劇場」創辦人林宜瑾,與影像創作者黃偉軒合作打造的互動式VR作品《尋山》便玩出了新的火花。
身體與成長土地之間的關係和情感,是宜瑾和舞團長期在探索的主題,《尋山》也不例外。作品是一場虛擬實境的探險之旅:你可以在深山、峭壁,甚至是神秘的虛空之中,盡情地穿梭、跳躍和舞動。你,就是「舞者」本身。宜瑾用「墜落」來這趟旅程:「就好像掉到另外一個時空的維度,刻意把自己推往危險的邊界,身心與周遭的連結也跟著不停地翻轉。」
↑《尋山》
負責影像美學與互動體驗的偉軒則說:「這不單只是看跟聽,還包含體感。我們想要做的,就是讓觀眾能夠透過很幽微的引導,去打開他的身體。」他形容自己的身份就像「翻譯」,將宜瑾心中的概念與文本,轉化為可以賦予觀眾體驗的實際作法。
↑《尋山》製作幕後。宜瑾提供概念與身為舞者的經驗,再由偉軒轉化、融入VR影像作品中
然而,現實層面卻又是另一回事。偉軒說:「在製作體驗的時候,我們會設計希望觀眾做到的互動或是看到的畫面。但是當給出同樣的提示,每個人都不一定會有相同的反應。會不會有人做了什麼,而讓整個機制失敗、沒辦法體驗到最後?」宜瑾也告訴我們:「VR最大的特性就是它的『自由度』。和舞蹈表演不一樣的是,在 VR裡各處都在發生事情,怎麼引誘而不是強制觀眾去感受,這是蠻大的一大挑戰。」
↑《尋山》製作幕後。偉軒表示,最大的挑戰就是在作品中讓大多數人可以有所反應和互動。如果在體驗過程當中,觀者都做到了原先設計好的互動,那就是其中最大的成就感。
↑《尋山》製作幕後。為了帶來更身歷其境的體驗,團隊也實地走訪山林
這樣的合作對雙方來說都是第一次,「自由度」既是挑戰,也是難以言狀的魅力。宜瑾認為:「VR是一片可以由自己塑造的世界,也打開我對現實生活和身體更多的想像。」
↑《尋山》
對偉軒也是如此:「因為我習慣坐在電腦前面工作,所以我的身體是被蒙蔽的。但是做VR若要成功,就是要靠我自己的身體去測試。」因為VR,不只觀眾,就連創作者的靈感也跟著被激發,並能彼此交流連結。更多的 VR跨界創意,正在發生。
↑《尋山》
人類已經被剝奪了「不 AI」的選擇?MoMA、黃仁勳都看好:AI 勢不可擋,復刻人類文明、成為藝術導覽⋯讓藝術變得更自由 「AI 會取代人類嗎?」當科技以分秒為單位在進步的同時,這似乎不是我們最該擔心的問題。反倒「了解人工智慧對各行業的影響與改變」,才是你我面臨的生活現況。 ↑ AI 取代人類?了解
用 Midjourney、DALL-E 創作模擬梵谷、TeamLab 用 AI 打造沉浸式展覽...AI 藝術創作爭議不斷:著作權歸誰?未來藝術家將死? 打開 Midjourney,鍵入指令「太空場景、歌劇院演出、文藝復興時期油畫、米開朗基羅的風格」,再點擊滑鼠;不花幾分鐘時間,一幅「類」名家風範的鉅作即在螢幕前
高雄電影館館長 黃晧傑——撒出創作的能量種子,再小的靈光也能無限放大
有了好的創意與人才,然後呢?更需要慧眼識英雄的推手與平台,來讓更多人看見、甚至形塑出可以長期持續的商業模式。「高雄電影節」與「高雄市電影館」所扮演的,就是這樣的關鍵角色。
就高雄市電影館電影館館長——黃晧傑看來,台灣的VR創作在國際上的能見度其實愈來愈高,如陸續入圍威尼斯影展的郭文泰導演(《寂靜》)、陳芯宜導演(《無法離開的人》)⋯⋯等。不過館長也提到:「原本一人戴VR頭盔的體驗形式,要平衡製作成本或收益其實是有難度的,未來發展還是會被受限。目前國際VR的趨勢偏向『互動類』和『多人參與』,也能觸及到更多觀眾,但這類作品反而是我們台灣比較缺乏的。」
↑台灣原創XR作品《黑色的翅膀》,導演賴冠源。這是一個使用AI 語音辨認技術驅動以及聲音互動的紀錄式台灣文學轉譯沉浸式體驗系列作品。
自2017年開始,高雄市電影館便開始扶植VR創作,爾後更設立「VR 體感劇院」;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國際趨勢轉變,高雄電影館也與文化部合作「文化黑潮X-LAB」開發計畫,藉以挖掘與資助更多元的沈浸式內容和創作者。
↑台灣原創XR作品《快樂的陰影》,導演林佩瑩,這部多人互動 VR 開發期間項目入選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電影學院工作坊以及合資市場展。該作品與《黑色的翅膀》同樣獲文化部文化黑潮 XR 沉浸式影像創作推動計畫補助
「把種子撒出去。」館長這樣形容。再怎麼看似渺小的創意閃光,都有可以觸動人心的巨大力量、有無限成長的可能性。館長其實也像我們一樣,是這片VR幻境的探險家,不會放過任何可能。主攻概念開發的「文化黑潮」計畫,將點子具體化之後,就有機會吸引更多元的合作與資金,「未來在劇場、流行音樂、或其他比較大型的產業或是文化 IP(比如說霹靂布袋戲),都可以跨界進來,讓 VR 應用的可能性更多,也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此外,「場域」也是很重要的一環,「VR體感劇院」其實在台灣並不多,館長也期待未來有更多展演的場所,創造觀眾共感,同時擴散 VR的影響力。
↑VR 體感劇院
回到VR的藝術性,館長最後說:「藝術是心靈上很開放的啟發;VR 也是如此,打開了我的視野。」從畫筆紙張到螢幕、虛擬空間,不同時代的藝術家皆在尋找突破限制的方法,VR便是屬於這時代的方法,我們不再只是「看」,而是「體驗」藝術。但它不是唯一,也不會是終點。藝術的幻境沒有邊界,一切只取決於我們的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