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現在還是覺得這一切太不真實,究竟何以開始讀起《無序之美》這本書?從編輯邀約開始,進入了這個科學家的小世界。作者喬治.帕里西在2021年以「發現從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統中無序和漲落的交互作用」獲頒諾貝爾物理獎,而他的理論也被運用在許多領域,包括現在正夯的AI學習。
AI 的崛起會取代創意工作者?「寶博士」葛如鈞:創意的表達不再侷限於直覺和經驗,學習與人工智慧合作,從思維的改變挖掘每個可能性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AI 的快速發展為人類的生活帶來了深刻的變革。特別是在創意工作領域,生成式 AI 的出現不只是技術的巨大飛躍,更像是人類文明的一次深刻轉型。從依靠燭光的黯淡夜晚,到
3位全球第一名女性!從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居禮夫人,到第一位總統或太空人,她們對抗性別歧視的精神絕對值得我們學習! 最近的 #metoo 浪潮,讓人不禁發現,原來男女乍看平等,其實在部分專業領域中,性別岐視的狀況依然嚴重。女人就一定是弱者嗎?看看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居禮夫人、第一位女總統維格迪絲·芬博阿多蒂爾( Vi
與椋鳥齊飛,物理學家的發問
看到「與椋鳥齊飛」,便想起許多電影、紀錄片關於鳥的群體行動,那些影像也從腦海中掠過。作者關注鳥群的組成與個體間如何溝通,從而行動一致的飛行,產生集體且具有多重結構的單一群體,他認為,觀察動物的集體行為是一件很美妙的事,無論是天上的鳥群、水中的魚群,還是成群的哺乳類動物。
當我們看到鳥兒成群結隊的景象,彼此群聚飛翔,不會互相衝撞,也不會散開,一起飛越障礙,時而拉開距離,時而重新聚攏,在空中不斷變換著隊形,但這些看似無序的有序,究竟從何而來?物理學家如此思考,而凡人如我,頂多就是拿起手機拍張照,記錄一下天空與鳥的景色,這就是我跟物理學家的距離。
物理學家總是懂得思辨,腦海中有很多的提問,包括這是有小隊長指揮?還是鳥群自發的集體行為?訊息如何在鳥群中迅速傳播?隊形如何快速改變?速度和加速度是如何分配的?又如何能同步轉向且不會互相碰撞?難道只要簡單的互動規則,就能讓鳥做出複雜多變的集體運動?
作者從內心的提問開始找答案。他「發揮想像力」,做些前人從來沒有做過的事,如果我跟別人說,這些鳥為什麼總是一起行動,大概會得到,一直以來都是如此,可能還會獲得一個傻眼的表情。但是科學家就不一樣了,作者藉由釐清眾多交互影響的組成因子形成的系統行為,將統計力學技術從無生命的物質廣而應用到動物身上,比如說椋鳥。
從了解單一個體的行為與集體行為之間的聯繫,延伸到同樣有大量相互影響的個體,是否也如這些椋鳥般,彼此互相影響。
椋鳥彼此間的聯繫,來自距離最近的鳥與鳥之間,誠如作者舉例,當人們在跑步準備轉向時,也總是容易受到最近的人的影響,並根據這個最近的人,來調整最適切的距離與行動。
人類已經被剝奪了「不 AI」的選擇?MoMA、黃仁勳都看好:AI 勢不可擋,復刻人類文明、成為藝術導覽⋯讓藝術變得更自由 「AI 會取代人類嗎?」當科技以分秒為單位在進步的同時,這似乎不是我們最該擔心的問題。反倒「了解人工智慧對各行業的影響與改變」,才是你我面臨的生活現況。 ↑ AI 取代人類?了解
科技立委寶博士葛如鈞 x Wazaiii 總編輯廖秀哖「奇點對談」—AI 將如何顛覆社會?寶博士:「人應該破框去做連自己都不確定的事。」|Wazaiii 專訪| 電影《機械公敵》裡,AI 機器人遍布大街小巷;《雲端情人》中主角與 AI 助理發展感情...過去以為僅止於電影或小說的情節,如今隨科技快速發展,一切都有
偉大的物理學理論 來自樂在其中的研究
網路日常應用所涉及的人工智能大多是以自旋玻璃和神經網絡理論為基礎,這也是作者著名的理論與對物理學的重大貢獻,他表示,這是在他研究一個基本粒子問題時所應運而生,對物理學家來說,享受解開這些謎題的樂趣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提到,老師尼可拉.卡比博在談論科學家該怎麼做時曾經說過:「如果我們不樂在其中,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問題呢?」
他在文中也提到自己總是在探索過程中不斷出現新的問題,他也分享自己的邏輯思考過程,也就是「微創作力」,他提到19、20世紀數學家龐加萊和雅克阿達馬描述數學想法的誕生,包括從一開始的準備階段,研究問題、閱讀文獻,嘗試性探索,接著進入醞釀期,開始研究,過程中會有靈光乍現,靈感往往出現在與解決問題無關的契機中,像是朋友間的閒談,最後在處理問題時則需要數學步驟的驗證。
他說,這個過程告訴我們「無意識思維」的重要性,愛因斯坦也曾多次強調無意識推理的重要性,解決問題的過程,無非是先擱置,讓思想沉澱,再用新思維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作者認為,人的思維方式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
這本書集結了作者曾接受的採訪內容,還有許多知識,期望透過相對入門的方式幫助世人了解物理學。不論是有知識背景的人可以更瞭解物理學巨擘,或是沒有先備知識的人也可以當作科普讀物來閱讀,深入淺出的文字,讓人跟著作者思緒進入他的物理學世界。
《無序之美》書籍前面的45頁出版社找來學者的推薦序寫得很專業,對沒有物理學背景的人來說,讀來辛苦;但從正文47頁開始,譯者的文筆,絕對能讓人進入物理學家的世界,給想要開啟一段與科學對話的人,一個閱讀的小建議。
◎Photo Via:Unsplash, Pexels, INSATGRAM(@bienbooks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