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人們總是害怕簡單的東西。」Marina Abramović 的作品讓人震撼,用非常「直接的手段」讓觀者形成強烈代入感,進而反思產生共鳴。”


SSSHIN 有型觀點

2022-7-21

行為藝術之母 Marina Abramović 為藝術癡狂,步行長城2000公里,弓箭拉滿對準心臟...吸引全球超過上萬人前往「朝聖」!

↑Marina Abramović 在《The Onion》中邊吃洋蔥邊落淚的藝術表現方法讓觀眾為之震撼。

「There was a woman in Chelsea not talking or eating, we were there in a New York minute. And she's doing this for how long? 16 days. 24 hours a day. This is Day 6…」。當《Sex & The City》的凱莉與夏綠蒂在紐約雀兒喜藝廊裡竊竊私語,談論眼前的女子將自己關在展場,維持不說話、不進食的展演狀態16天。那是第六季的第十二集,也是我對「行為藝術」認識的開始。

↑《慾望城市》凱莉與夏綠蒂到紐約當代藝術館(MoMA),觀賞一位表演藝術家

Contemporary Art & Urban Art:當代藝術&都市藝術

Contemporary Art & Urban Art:當代藝術&都市藝術 「火災比其他任何求救更能引起注意。」-Jean Michel Basquiat ↑Jean-Michel Basquiat, 〈Untitled〉, 1982。 寫在前面,藝術與不藝術的藝術 藝術在很多時候跟我

奈良美智屢創天價的畫作是藝術還是流行?一窺藝術大師孤獨的內心世界

奈良美智屢創天價的畫作是藝術還是流行?一窺藝術大師孤獨的內心世界 要說藝術是陶冶性情也好,或說是投資也行,當代藝術卻是目前全世界最受到討論的現象之一。好比說,神秘的塗鴉藝術 BANSKY,或是什麼都被搶翻天的 KAWS。若是講到日本當代藝術家,草間彌生、村上隆,再來還有奈良美智,肯定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人物了。不過

↑《慾望城市》第六季第十二集的女藝術家一角,正是以 Marina Abramović 為藍本。

↑《慾望城市》第六季第十二集中的《海景房》

↑《慾望城市》第六季第十二集中,藝術家是否會在16天內不吃任何東西

S&TC 編劇在隨後的媒體訪問中表示,該集女藝術家一角正是以 Marina Abramović(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為藍本,呈現的展演是其作品《The House with the Ocean View》。我一直到2010年,終於有機會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 親眼目睹瑪莉娜本人的創作。觀展後得到出乎意料的震撼,讓我明白為何她如此廣受景仰,並擁有「行為藝術之母」的頭銜。

↑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

↑館內仍可目睹 Marina Abramović 本人的創作

The Godmother of Performance Art

現年75歲的瑪莉娜出生塞爾維亞(前南斯拉夫),創作藉由自身表演去探討人性的各種可能,從20多歲開始在國際藝壇上活躍至今,是當代行為藝術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對我而言,她的作品之所以感動人是因為立意鮮明,用非常「直接的手段」讓觀者形成強烈的代入感,進而反思產生共鳴。

 ↑《Seven Easy Pieces》,2005年。Marina Abramović 的創作總是激進且獨具話題。

 ↑《Seven Easy Pieces》側拍照

所謂直接手段,她的作法總是激進。以身體為舞台待時間延展,在特定期間對自己進行測試、限制等;同時邀請觀眾參與其中,與之互動,更像是一場對人類觀察的終身實驗。包含《杜克大學報》在內的學術權威媒體皆扣問,這樣的創作究竟是一種前衛的藝術形式還是無止盡的自虐?根據《維基百科》瑪莉娜解釋,「人們總是害怕簡單的東西,我們害怕痛苦、我們害怕受苦,我們也害怕死亡。所以我做的事是——向觀眾展現這一類的害怕,利用觀者的能量,將我的身體推到極限,然後在恐懼中解放了我自己。」,這便是 Marina Abramović 所認知的藝術行為。

 ↑《Seven Easy Pieces》側拍照

莫瑞吉奧·卡特蘭 Maurizio Cattelan 給了我們超現實主義風的 Kendall Jenner 、班克斯 Banksy 給了我們自毀的「氣球少女 Girl with a Balloon」…...現代與當代藝術裡的反藝術經典時刻

莫瑞吉奧·卡特蘭 Maurizio Cattelan 給了我們超現實主義風的 Kendall Jenner 、班克斯 Banksy 給了我們自毀的「氣球少女 Girl with a Balloon」…...現代與當代藝術裡的反藝術經典時刻 “Think outside the box, collapse the

Gustav Klimt、Damien Hirst、Francis Bacon 等藝術家演繹:死亡不一定是悲劇

Gustav Klimt、Damien Hirst、Francis Bacon 等藝術家演繹:死亡不一定是悲劇 寫在前面,藝術中的死亡 「死亡不是生命的對立,而是生命的一部分。」- 村上春樹 ↑《Vanitas Still Life》,Giovanni Francesco Barbieri (

From《Rhythm 0》to《512 Hours》

「測試自身與觀眾之間的情感極限」儼然成為 Marina Abramović 的創作主題;但如此創作歷程絕非一蹴可幾。從瑪莉娜在1974年嶄露頭角的作品《Rhythm 0》至今年上映的紀錄片《512 Hours》,就可以看出她在藝術裡的演化過程。我認為起初她著重在尋找自身感知的未明領域,爾後逐漸強大成為探討他人或人類群體的內心活動。

 ↑1974年《Rhythm 0》

 ↑1974年《Rhythm 0》 

 ↑《Rhythm 0》,1974年。於密閉空間裡 Marina Abramović 任觀者拿取桌上76個物件進行取悅或折磨

2014年,瑪莉娜在倫敦的蛇形藝廊(Serpentine Gallery)發起了以《512 Hours》為名的展演。將自己置身於該空間中整整64天,吸引全球超過13萬對行為藝術感興趣的粉絲,包含眾多名人如莎朗史東等前往「面聖」。展覽場地空無一物,觀者入內僅見行為藝術之母本尊,與之進行一場無聲的對望。紀錄片中的受訪者紛紛指出,她的眼神澄澈如鏡,反而讓人看清內心最深沈的樣貌。她在紀錄片的發表會中說道,「我花了25年的時間才累積足夠的勇氣、專注和知識去實現這項計畫。在這件作品中,我付出了我的所有…」。

↑《512 Hours》預告片

 ↑《512 Hours》,2014年。Marina Abramović 置身空無一物的藝廊中64天,吸引全球超過13萬粉絲前往與之對望。

Arts created with Ulay

說起 Marina Abramović 充滿力量的展演,就必須提及影響她創作至深的靈魂伴侶——德國藝術家Ulay(烏雷)。他們從相愛相殺、不相往來到最終和解,都成為一件又一件在藝術史上留名的精采之作。

↑Marina Abramović 和德國藝術家 Ulay(烏雷)

↑《Rest Energy》,1980年。烏雷拿弓箭作勢射向瑪莉娜心臟,並同步偵測心律,此行為共維持4分12秒。是 Marina Abramović 最短的創作。

我個人最有感的則是《Rest Energy》以及《The Great Wall Walk》。前者為烏雷拿著弓箭作勢射向瑪莉娜的心臟,以弓所能承受最大張力的姿勢去展現兩人緊張關係;後者則是兩人分別從相隔兩千公里的長城彼端出發,步行三個月後會面,隨即擁抱分手,相約此生不復見。

↑《The Great Wall Walk》,1988年。分別從山海關與嘉峪關步行兩千公里相會的烏雷與瑪莉娜,臨別前一敘。是 Marina Abramović 最深情的創作。

2010年在紐約 MoMA 見其作品所給後座力,深植於我心成為對藝術作品鑑賞的養分。據悉那場展演也造就了瑪莉娜與烏雷的世紀重逢,強烈推薦各位去點開影片重溫當下的悸動,便會明白我說的。Marina Abramović 就像一面明鏡,在她的藝術作品前你我皆無所遁形。

 ↑照片為兩人2010年在 Marina Abramović 紐約展演《The Artist Is Present》相隔二十多年的世紀重逢。烏雷逝世於2020年。

↑烏雷與瑪莉娜的世紀重逢

 

 

◎Photo via:Elephantart, Dazed, Sothebys, Widewalls, Performancesite, IMBD, Dnamag, Frieze, Artsy, MoMa

◎Video via:Youtube(Alex kris, G Mazz, CPH:DOX)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