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消費者

“「非主流」而備受稱讚的現象,其實再次加深了時尚圈根深蒂固的「主流」印象”


Elise Ay

2018-4-10

時尚體系中,歐美本位主義下的主流、非主流

去年十二月初,紐約FIT博物館的《身體:時尚與體型》(The Body:Fashion and Physique)展覽開幕了。這個展覽檢視了從十八世紀至今「時尚身體」的演變,不同年代對於所謂「完美」的體型有不同的定義,而服裝則根據不同時代所「流行」的身體曲線而有所變異。然而這個展覽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啟發人們更進一步思考時尚與身體的關係——究竟是誰決定怎麼樣的身材才時尚?怎麼樣的身型才能走上伸展台?什麼是主流的身體?什麼是非主流?電影、電視、廣告、雜誌等媒體,又塑造了大眾對於身體怎麼樣的想像?

 

A post shared by The House of Sew (@thehouseofsew) on

↑在The Body:Fashion and Physique展中,呈現了每個年代對身型的審美觀與服飾流行之間的相互關係。

一個月前,我在Parsons研究所的其中一門必修課中,聽了一場很精彩的「時尚與身體」對談。這場對談請來了大尺碼模特兒兼Glamour雜誌時尚編輯Laruen Chan、擁抱多樣性的時尚品牌Chromat創辦人Becca McCharen-Tran,以及FIT《身體:時尚與體型》策展人 Emma McClendon。這場座談討論了時尚圈的身體自主、健身、瘦身、服用藥物以符合社會對於身體的想像,甚至期待背後的權力結構、什麼是美的身體、時尚圈的審美標準、傳播媒體的責任,以及品牌聘用非主流模特兒是否僅為規避輿論、政治正確的象徵主義,而非真正擁抱多樣性等等,許多時尚圈裡長久以來結構性的論題。

 

A post shared by Sara Ziff (@saraziff) on

↑「時尚與身體」對談中,提出了許多例子與討論。

「身體」一直以來都是時尚圈相當重要的議題,畢竟所有的服裝飾品,只有被活生生的人穿戴上身後,才會從待價而沽的商品轉為富有生命力的時尚。越來越多設計師聘用有色人種、大尺碼模特兒、高齡女子、跨性別或是殘疾人士走上伸展台,企圖打破時尚圈裡對於種族、身體、性別等想像。時尚雜誌也開始採用非白人或是非典型高瘦美的模特兒當成封面,在被社會大眾津津樂道時,這樣「非主流」而備受稱讚的現象,其實再次加深了時尚圈根深蒂固的「主流」印象。

↑Glamour雜誌時尚編輯Laruen Chan曾踏上時尚品牌Chromat的伸展台。

究竟時尚圈的「主流」從何而來?

時尚做為西方現代性的產物,毫無疑問整個時尚體系(fashion system)都建構在西方的傳統上。更精確的說,時尚本身有著不可動搖的歐美本位,而身體的審美標準想當然爾也是從西方白人男性的觀點出發,有別於此一主流傳統的其他表現,則很簡化的都被歸類為非主流。

不同年代有著不同的審美標準以及身體表現,像是十九世紀由於束腹(corset)風行,因此無論身形與階級,女人都被期待穿上它,甚至懷孕的婦女也要穿上束腹。而裙子的輪廓在此時也有很大的變化,包括裙撐(crinoline)的加入,到了二十世紀,女性身體輪廓的流行,又由溫潤的曲線轉為更削瘦、苗條的身型,大墊肩崛起又沒落;到了當今全球化世代各式風格同時並存,所有的時尚表現看似多元並進,看似都是由個人自由意志的選擇,但每一次美感選擇背後的評判標準,依舊是盎格魯薩克遜男性的「主流」標準。在這樣的「男性凝視」(male gaze)以及時尚體系的歐美本位傳統下,主流與非主流的疆界壁壘分明,而這樣的分界更清楚的展現在以身體為表演的模特兒身上。

 

A post shared by Cassidy Zachary (@the_art_of_dress) on

↑當時流行的束腹馬甲(無法想像穿上它會有多不舒適)。

 

A post shared by Alex Thomas (@fiercenmighty) on

↑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的女性裙裝轉變。

媒體的造神以及吹捧,繼續將「主流」與「非主流」的標籤死命地貼在每個獨一無二的模特兒身上。有Bella Hadid、Gigi Hadid、Kaia Garber走的秀總會被大篇幅報導,名模光環持續加持。雖然Adwoa Aboah、Ashley Graham、Winnie Harlow等「非主流」模特兒在某種程度上也搏得許多版面,但她們總是以勵志的生命故事再次告訴社會大眾,在模特兒圈中身為非主流的重重困難。

↑Ashley Graham踏上Michael Kors Spring/Summer 2018大秀

台灣的汪綺和日本的渡邊直美,皆以「非主流」的體型登上BBC中文網以及 Marie Claire 國際中文版等大媒體,被視為時尚圈的突破。得到媒體的關注固然可喜,此一重要的問題終於浮上檯面,但這其實本來就是屬於她們的位置,只是長久以來一直被歐美本位的主流觀點霸佔,現在終於還給她們罷了。雜誌封面是屬於每種身型、性別、種族的人的,當非白人被推到鎂光燈下,而被冠上「突破」、「創舉」等形容時,這樣的語言論述、簡化二分,其實只是再次強調了不平等的現實,且更僵固了主流、非主流間的分野而已。

↑渡邊直美登上Marie Claire 國際中文版封面,讓大家感受到她的正能量。

 

A post shared by 汪綺/貓不 (@chatdeombre) on

↑汪綺在個人的Instagram上也常常分享愛自己等正向思考的態度。

根據《時尚焦點》(Fashion Spot)的季度伸展台多元性統計,才剛結束的2018秋冬時裝週,是史上使用最多種族模特兒的一季。總共有32.5%的品牌聘用了白人以外的模特兒,跨性別及非二元性別認同的模特兒則共有64位站上伸展台,這樣的數字成長代表了時尚產業多元化意識的覺醒。然而回頭來看,這樣的數字依然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時尚不應該被二分,其概念該是流動而靈活的,我們能不能不再貼標籤,不再稱呼為是「大尺碼模特兒」、「白斑女模」、「黑人模特」、「亞裔模特」,而就是模特兒?像是講求性別平等時,所有的職稱前不必再加上性別稱謂,不該再有「女企業家」或是「女設計師」,通通都是創業家與設計師。而這些「非主流」模特兒的成功也不再是「創舉」或是「突破」,那些是本該屬於她們的成就。她們就是模特兒!

 

◎Photo Via:達志影像, Instagram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