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第一位抽象畫家 Hilma af Klint:用畫作與靈性對話的瑞典女性藝術家,跨越百年終於被世界看見”


盧淑芬 / 乖總編

2025-6-12

不抽象的抽象始祖!瑞典女性藝術家 Hilma af Klint 用直覺開啟靈性藝術

不相信「高我」(High Master)存在的人。也許就無法體會瑞典女性藝術家 Hilma af Klint 畫作的神妙!

↑瑞典藝術家 Hilma af Klint
Photo Via:Hilma af Klint Foundation

2025上半年各大藝術展覽一次看:田中達也、草間彌生、故宮「大美不言」⋯找到適合自己的藝術旅程!

2025上半年各大藝術展覽一次看:田中達也、草間彌生、故宮「大美不言」⋯找到適合自己的藝術旅程! 延續 2024「羅丹」與「梵谷」來台洋流、《戰鬥之城.終》的沙盒都市,2025 年台灣的藝術展覽蒐羅海內外名家大作:田中達也微縮場景的幽默創意;草間彌生繽紛鮮豔的當代視角;尼德蘭黃金時代特展帶來的歐洲經典魅力。你我無

2025台北當代迎來巴2025 台北當代迎來巴黎傳奇畫廊 Almine Rech!畢卡索孫媳揭五大展覽亮點與教科書級藝術陣容

2025台北當代迎來巴黎傳奇畫廊 Almine Rech!畢卡索孫媳揭五大展覽亮點與教科書級藝術陣容 2025「台北當代」陣容實在太豪華!作為台灣最大藝博會之一,2025年迎來全球藝術圈關注的傳奇畫廊 Almine Rech。自 1989 年於巴黎創立以來,Almine Rech 首展即邀請光與空間藝術家詹姆斯·

在櫻吹雪的四月去到東京,跟 Hilma af Klint(1862-1944)展完全是不期而遇。不是學純藝術背景,無法裝懂美術史的我,其實是單純被這張很「北歐風」的淡彩色調的展覽主視覺海報吸引,而計畫外地第一次造訪就在皇居牆外的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

 

一無所知地走進 Hilma af Klin 的展間。好像應該感覺慚愧,但我默默理直氣壯地認為要感受抽象派畫家在非具象的線條色塊裡的訊息,就像是認識新朋友一樣,關鍵其實是投不投緣。

↑Hilma af Klint 與4位女性組成「5人(De Fem)」團體一同繪製《Untitled》(1908)
Photo Via:Hilma af Klint Foundation

讀了展覽入口的主題論述,驚然發現這位我心裡以為的柔美瑞典女畫家 Hilma af Klint 才是真正的抽象畫始祖,比起美術史上被認為第一幅由瓦西里·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創作的抽象作品(1910)竟整整早了五年。

↑康丁斯基《Untitled》(1910)
Photo Via:Wassily Kandinsky(net)

清楚知道自己從來不是抽象畫派的愛好者,但 Hilma af Klint 畫作中,那種北歐空氣裡帶著淡淡灰階的粉彩用色,那些好像可以解釋,又不是真的可以具體說明的線條造形,加在一起的神秘程度,對我來說竟意外抽象地剛剛好。走過她以人生時間軸安排的展間,覺得如果能跨越百年時空,真的很想聽聽她說自己的人生故事。

↑Hilma af Klint《Eros Series, WU/Rose Series, Group II, No.5》(1907)
Photo Via:Hilma af Klint Foundation

還好現在能有畫作代替她表達!

↑Hilma af Klint 作品:左《Altarpieces, Group X, No. 1》(1915),右《Tree of Knowledge, The W Series, No. 1》(1913)
Photo Via:Hilma af Klint Foundation

其實 af Klint 進入抽象創作的起點令人悲傷,她並不是為了創新畫風而實驗抽象,單純是因為失去所愛。她親愛的妹妹在十歲時過世,當時的她十八歲、正接受正統的學院美術訓練,對於自然、人物的寫實描繪功力很紮實。面對心愛的妹妹離世,她不禁開始思索人一旦死亡、肉體消失,靈魂是否也化為虛無?還是到底去了哪裡?於是開始進入靈性的探索。她跟好朋友 Anna Cassel 一起對神智學產生了興趣,並在1896年成為由 Huldine Beamish(1836-1892 年)創立的招魂術協會 Edelweissförbundet 的活躍成員。

↑(左)Huldine Beamish、(中)Hilma af Klint、(右)Anna Cassel 一同在 Edelweissförbundet 研究通靈與神秘學
Photo Via:Mediumistic Art, Hilma af Klint Foundation, Artforum

讀到這裡,一般麻瓜,從未看過或感受過任何非物質世界畫面的人,大概會覺得她走火入魔,進入一種怪力亂神的狀態了!而這時的 af Klint 從事著繪畫工作,先是為兒童雜誌和兒童書籍提供插圖,也幫一家縫紉店繪製刺繡圖案,後來在獸醫學院擔任插畫師,並參與動物解剖圖等醫學插圖的製作。

↑Hilma af Klint 的早期插畫作品:左《Cress》(約1890),右《Poppye》(年份不詳)
Photo Via:Hilma af Klint Foundation

然而,af Klint 日益走進唯靈論、神秘主義和神智學的探索,甚至與四位親密女性組成了 De Fem(Five)團體,她們經常一起聚會祈禱。在一次「降神會」上,af Klint 說:「我收到了與我交流的精神存在訊息。」她感應到關於「星界世界的繪畫預言」的啟示;後來約10個月的「淨化期」她強迫自己吃素自律生活,以保持敏銳的「感受力」,在她的描述中:「一股巨大的力量直接貫穿了我。沒有草圖,也沒有改變筆觸。」於1906至1915的八年間創作了 WU/玫瑰系列(1906-17)、《WUS/七角星 系列》(1908)、《聖壇畫》(1915)等多個系列的「聖殿畫作」,這些作品本質獨特。後來的研究者甚至發現了她一系列以生命階段各具色調的巨幅畫作上有腳印痕跡,認為可能是鋪在地面上所完成的畫作。而這階段後期的具象黑白天鵝作品,直覺看去有著「太極」陰陽調和的意象。但學者卻對此接觸而分離的鏡像構圖,解釋為一種精神化的過程。

↑Hilma af Klint 的天鵝系列作品:左上《The Swan, The SUW Series, Group IX: Part I, No. 17》(1915),右上《The Swan, The SUW Series, Group IX: Part I, No. 1》(1914-15),左下《The Swan, The SUW Series, Group IX: Part I, No. 13》(1915),右下《The Swan, The SUW Series, Group IX: Part I, No. 24》(1914)
Photo Via:Hilma af Klint Foundation

藝術圈中曾有一派說法,認為近代藝術圈會直到1986年在洛杉磯舉行的 Spiritual Art 中,藝術界才真正了解 Hilma af Klint 的存在。如此晚才注意到 af Klint 的抽象作品,是因為 af Klint 一生都刻意隱藏它們(她晚年在自己的筆記本上註記著,在她過世二十年後,才可以公開)。認定聖壇畫是 af Klint 對於自我靈性追求的自身探索,是只屬於她自己的。

↑Hilma af Klint《The Atom Series, No. 10》(1917)
Photo Via:Hilma af Klint Foundation

|Wazaiii Fashion Week|郭源元時裝週隨筆:小隊日常(插畫篇)

 

《風之谷》娜烏西卡、《龍貓》小梅、《神隱少女》千尋...那些宮崎駿女主角為徬徨時分注入一劑勇氣魔法

《風之谷》娜烏西卡、《龍貓》小梅、《神隱少女》千尋...那些宮崎駿女主角為徬徨時分注入一劑勇氣魔法 說到宮崎駿這位動畫大師,恐怕是無人不曉。跟很多人一樣,我也是宮崎駿迷。他創造的世界純真迷人,擁有獨樹一格的世界觀。雖然時空背景的設定想像佔大多數,但在他奇幻的宇宙裡,環保意識和反戰立場俯拾即是。無論你是什麼年齡,都

事實上,她曾在1927年到阿姆斯特丹和倫敦去尋求作品展覽的機會,希望更多人認識她這一系列「從物質世界中解放出來,提高精神能力」為使命的神聖作品,但當時能理解的人少之又少。黯然回到了瑞典之後,她重新整理自己的筆記,刻意畫上X,再註記上這些作品得在她過世二十年後才得以公開,並將作品封印。這種近似「時空膠囊」的概念,單純只是因為她感覺她的作品無法被同時代的人理解,因此只能默默期望,在她肉體已經消失的未來,能被正確地體會。而她在等待的不就是我們?!

↑Hilma af Klint 的「十大巨作」系列作品,描繪人類生命四階段:左《The Ten Largest, Group IV, No. 2, Childhood》(1907),右《The Ten Largest, Group IV, No. 3, Youth》(1907)
Photo Via:Hilma af Klint Foundation

↑左《The Ten Largest, Group IV, No. 7》(1907),右《The Ten Largest, Group IV, No. 9, Old Age》(1907)
Photo Via:Hilma af Klint Foundation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歐洲,在抽象的心理學和具象的自然科學同時蓬勃發展的時期,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學術方向,其實有著共同的研究點,就是如何認識光線、波、基本 粒子、無意識、靈魂、精神……這些「看不見的存在」。af Klint 有寫筆記的習慣,所有的思考、圖示、草稿……所有的創作細節,都詳細繪寫,她甚至有自己的符號論。就這樣她一路默默地如修行者般,畫著寫著。

↑Hilma af Klint 至今仍有許多神秘的筆記手稿未公諸於世
Photo Via:Hilma af Klint Foundation

Hilma af Klint 在82歲生日那天,遭遇了路面電車的交通事故,幾天後,因併發症過世。當時她身邊只剩下292克朗(約新台幣911~元)、1300幅作品,124本筆記。她在最後的筆記寫下:「you have mystery service ahead, and will soon enough realize what is expected of you. 你有著神秘的任務,很快你就會了解它所賦予你的期待。」這段80年前的話,現在的我可以讀懂,我們所屬的「高我」其實都對我們有所期待!這一點不抽象,體會就能懂。

↑Hilma af Klint 20歲的模樣,在25年後他將成為第一位抽象畫家

 

 

◎Photo Via:Hilma af Klint Foundation, Wassily Kandinsky(net), Mediumistic Art, Artforum, INSTAGRAM(@artbartokyo, @hilmaafklintofficial)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