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 喬治‧桑為女性發聲,宣揚自由,譴責婚姻對女性的束縛,敢與保守的社會正面衝突,卻也不失對生活浪漫的追求。”


凱特王

2022-7-3

早泰勒絲100年!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縱情追愛而創作偉大!蕭邦、繆塞...都拜倒在她的男裝下|女作家們的衣櫥|

前《VOGUE》雜誌總編輯黛安娜‧佛里蘭(Diana Vreland) 曾在1984年《沒有文學,時尚會走向何方》一文中說:「文學中貫穿了時尚的方方面面,無論是作家所用的詞語,還是他們所穿的衣裳,往往都有內在的聯繫。」

本專欄致力於挖掘女作家的風格,從她們的衣櫥窺見她們的人生故事。

↑女作家喬治·桑

曾有人問我:「凱特有信仰嗎?」

我是個無神論者,也不相信算命跟星座(這兩者對我而言比較像社交談資),但長久的閱讀習慣讓我相信「書寫是女性力量的表達,更是一種信仰」。

換句話說,女性書寫是我的唯一信仰。女性只要能夠書寫,往往就擁有改變自身命運的可能,並透過思想傳達,感染他人。

談起喬治‧桑,人們除了知道她是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代表之外,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她與法國當時藝文界男神們的戀情與八卦。跟喬治‧桑連在一起的名字包含:繆塞、李斯特、蕭邦、福婁拜、雨果、屠格涅夫、小仲馬……等人。

↑蕭邦與喬治‧桑的畫像

這些緋聞名單中有詩人、鋼琴家、作曲家、演奏家、更有大文豪。光是看這一長串的名字也該明白,喬治‧桑這個女人絕非等閒之輩。 

在由男人把控的法國藝文界,她以桀傲不遜、特立獨行的形象穿梭於文化沙龍。抽雪茄、著男裝、泡男神、談姊弟戀,不僅給自己取了一個男性化的筆名,在戀愛的表現上也多是主動的那一方。而這些奇情的戀愛史,也為她提供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

這時代只知道 Taylor Swift 寫歌靈感來自於前男友們,殊不知100多年前早就有人率先這麼做了。

百年前巴黎話題女王柯蕾特 Colette —頂著爆炸頭、女女戀...挑戰前衛底線,寫下最反叛的人生歌舞劇|女作家們的衣櫥|

百年前巴黎話題女王柯蕾特 Colette —頂著爆炸頭、女女戀...挑戰前衛底線,寫下最反叛的人生歌舞劇|女作家們的衣櫥| 前《VOGUE》雜誌總編輯黛安娜‧佛里蘭(Diana Vreland) 曾在1984年《沒有文學,時尚會走向何方》一文中說:「文學中貫穿了時尚的方方面面,無論是作家所用的詞語,還是他們所穿的

被討厭也沒關係 女星泰勒絲就是人生勝利組

被討厭也沒關係 女星泰勒絲就是人生勝利組 全球女粉絲都又愛又恨的泰勒絲(Taylor Swift),屢屢因歷屆男友們的愛情分合登上話題熱搜。當然,跟大咖女星們情誼生變也是鎂光燈焦點,但這些都無損於她的音樂才華,睽違三年,她去年再次拿下全美音樂獎三項大獎,人美又有才,難怪連「邪神洛基」湯姆希德斯頓(Tom

1804年7月1日,喬治‧桑出生於法國巴黎,本名為阿芒蒂娜-露西爾-奧蘿爾·迪潘(Amantine-Lucile-Aurore Dupin)。她的父親是一位貴族,母親是平民。父親在她幼年時不慎落馬摔死,童年多半與祖母一起生活。

1822年,18歲的喬治‧桑為了保護自己從祖母那裏繼承的遺產,嫁給了杜德萬男爵,兩人婚後育有一子一女。婚姻初始十分幸福,但生子後單調的家庭生活逐漸讓她感到窒息。難怪有人說,要讓一個生氣勃勃的女人失去靈性,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她丟進婚姻。

↑年輕時的喬治‧桑

當時法國社會並沒有離婚的律法,於是她向丈夫提出每年分居六個月的建議,並由自己帶著兩個孩子去巴黎生活。然而分居的第一年,她就在巴黎遇到作家儒勒‧桑多,兩人陷入戀情並共同執筆創作,以 J‧Sand 為共同筆名發表了《女演員與修女》這部小說並獲得了文壇的關注。果然,有些鳥兒是關不住的,他們註定要向外打開翅膀。

當出版社編輯再次向他們邀稿時,兩人的戀情已近尾聲,於是喬治‧桑決定自己執筆撰寫長篇小說《印典娜》,並以 Georges 的陰性形式 George 為名,為自己取了 George Sand 的筆名,脫離了丈夫,帶著兩個小孩出走,成為了法國第一位以寫作維生的女作家。

而隱藏在男性化筆名之下的,是一個愛慾豐沛的女性。

↑喬治‧桑年輕時的畫像

在法國文壇嶄露頭角時,喬治‧桑才28歲,是一個女人年華正好的時期。她熱情且才華洋溢,行事作風大膽且開放,有別於當代的女性,很快就在藝文界打開了知名度。喬治‧桑不僅以多段戀情宣告自己的理念,更會在作品中質疑社會對性別的分類與限制。

當時有人批評她:「一個矮小放蕩的女人不該同時有四個情人。」這話傳到喬治‧桑的耳裡後,她借自己的作品公開宣稱:「婚姻遲早會被廢除。一種更人道的關係將代替婚姻關係來繁衍後代。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既可生兒育女,又不互相束縛對方的自由。」

說她是女性解放的先驅一點也不為過。

↑以喬治‧桑、謬塞戀情為主題的電影《戀戀紅塵》,由茱麗葉‧畢諾許飾演喬治‧桑

因為性情無拘無束,加上作品多半是戀愛故事,她被視為浪漫主義的代言人。這些浪漫的行徑也多是她的真實體驗,比如在寫給小情人謬塞的信中,她會大膽的用直球寫著關於肉體的挑逗,謬塞則以藏頭詩的方式回應「想要我什麼時候去睡妳」。

你猜,喬治‧桑怎麼回?她說:「今晚!」

喬治‧桑其實才大謬塞不過七歲,這年齡差放在現代並不算稀奇。只不過在當時的法國,老男人可以娶年輕的女孩也可以隨意的跟她們調情,但兩者性別轉換之後就不可能了,而偏偏喬治‧桑並不在意外界批判,她甚至對年下男有著天然的偏愛,寵愛他們、溺愛他們、包容他們(換個性別不就是霸總模式嗎?)。

↑以喬治桑、蕭邦戀情為主題的電影《春光奏鳴曲》,由茱蒂‧戴維絲扮演喬治‧桑,休‧葛蘭扮演蕭邦。

蕭邦也不過小她6歲,認識之初對於她穿男裝顯得很不以為然,覺得這個女人不倫不類。但後來性格陰鬱柔弱的蕭邦還是投入了「霸總」喬治‧桑的懷抱,兩人愛得一發不可收拾。蕭邦最著名的作品幾乎都是和喬治‧桑熱戀時完成的,這位愛慾女神給了他豐沛的生命力,讓他創作力滿滿!他們在一起的九年中,是蕭邦創作的高峰期,之後他們分手,蕭邦便再也沒有出色的作品產出,並在三年後迅速委靡而病逝。

↑茱麗葉‧畢諾許扮演的喬治‧桑溫柔細膩具有強烈的母性

喬治‧桑打破性別禁錮的行徑不僅可以從作品、戀愛史中窺見,她的著裝更是最好的語言。年輕時因跟著祖母生活在鄉村,她喜歡穿著男裝去野外打獵。她認為男裝穿起來比女裝方便很多,從實用性著手,而非性別著手,這樣的穿衣觀念跟現代時尚十分吻合──打破性別界線,實現穿衣自由──但在19世紀初卻很挑戰社會對貴族少女的要求。

喬治‧桑不諱言時尚幫助自己進行了偽裝,如同她為自己取了一個男性化的筆名一樣,穿男裝讓她方便進出巴黎各種社交場所。法國有條法律明文規定「禁止女性在公開場合穿褲子」,這條律法在1800年誕生,直到2013年才真正被廢除(沒想到擁有時尚之都巴黎的國家竟然有這麼迂腐的規定吧?)。

↑茱蒂‧戴維絲扮演的喬治‧桑 無所畏懼充滿激情,強大又生動

為何喬治‧桑可以公開穿男裝呢?因為她拿到了「褲裝許可證」,即女性若要在公開場合穿褲裝必須持醫學證明或市長或派出所的證明,再去警察局申請許可證。但即使她擁有穿褲裝的權利,多數人還是認為穿褲裝的喬治‧桑傷風敗俗,是個異類。但喬治‧桑卻認為穿男裝的自己更方便些,她從男裝中感受到的更多是穿女裝中感受不到的「自由」。

她的衣品也跟性格一樣隨意,只要她想這樣穿,她就會這樣穿,在男裝中加入女裝的配飾,在女裝中融入男裝的單品。這一點,像極了她的愛情,她追男人,也追女人(傳聞她曾追求過一位法國著名的女演員,只是沒有追成功)。

|紅樓夢流行大觀園|怪奇金釵妙玉不討喜又潔癖? GIADA 義式美學、Schiaparelli 超現實主義滿足不願妥協的孤傲內心

|紅樓夢流行大觀園|怪奇金釵妙玉不討喜又潔癖? GIADA 義式美學、Schiaparelli 超現實主義滿足不願妥協的孤傲內心 紅樓夢以女性為中心,重視女性人物的塑造,體現對女性價值的認同,對女性的欣賞,觀念不僅十分超前,更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讓女人有自我意識的小說。想像過嗎?十二金釵如果活在現代,她們會是

你也被「處女情結」綁架了嗎?破處迷思男女大不同,別讓性的雙標成為暴力束縛

你也被「處女情結」綁架了嗎?破處迷思男女大不同,別讓性的雙標成為暴力束縛 兩年前,當《性愛自修室》成為年度熱議的影集時,我分別跟男性、女性朋友們一起討論了劇情。但同樣一個問題,男女的想法卻很不同。比如我們聊:「高中或大學除了學業外,最在乎的是什麼?」男生多半說:「很想破處。」女生多半說:「很想戀愛。」有些男生甚至

↑禮帽、襯衫、西裝、長褲,男裝下的喬治‧桑與他人異樣的眼光。

中年之後,喬治‧桑穿起女裝的機會多了,但選擇的多半是類似土耳其式的長袍,並不要求展現女性體態,以實用為準則。這種帶有異國風情的長袍確實十分吻合她當時的心境,她後來的小說著重於描寫田園靜逸的生活,充滿浪漫與詩意。

引言提到過的前《VOGUE》雜誌總編輯黛安娜‧佛里蘭(Diana Vreland)就在採訪中表示:自己年輕時深受喬治‧桑影響,連帶衣著品味都跟著她走。

↑晚年的喬治‧桑多以帶有異國風情的長寬袍示人

綜觀喬治‧桑的人生,真的會有種「拿到了大女主爽文劇本」的感覺。她有才華,還在男性掌控社會話語權的當下活得異常自由,不僅可以寫文賺錢,還是巴黎社交圈的紅人,雖長相普通,身高只有154,卻把各種文藝男神拿捏在手中。

她為女性發聲,宣揚自由,譴責婚姻對女性的束縛,敢與保守的社會正面衝突,卻也不失對生活浪漫的追求與理想。

雨果說:「喬治‧桑是一種思想,她從肉體中超脫,自由自在。她雖死猶生,永垂不朽。啊,自由的女神。喬治‧桑在我們這時代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其他偉人都是男人,唯獨她是偉大的女人。」

 

◎Photo Via:飛飛歷史網, IMDb, tl80, SENS CRITIQUE, newslang89, nalabligh, quora, servatius.blogspot, Getty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