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百老匯同名音樂劇的電影《魔法壞女巫》(Wicked),由亞莉安娜(Ariana Grande)與辛西婭艾利沃(Cynthia Erivo)領銜主演,上映後叫好叫座,迅速獲得票房和口碑雙贏。上映兩週,便締造全球票房 3.6 億美元(約新台幣116.8億元)的傲人成績。電影不但入圍多項金球獎,更掀起網路社群短影音模仿劇中的歌舞片段,可謂是今年的現象級電影。
然而,作為傳統類型,甚至現代趨近式微的「歌舞片」,《魔法壞女巫》何以如此成功?是本文所欲討論的重點。
↑音樂劇電影《魔法壞女巫》(Wicked)
音樂傳記電影是好萊塢金雞母?《波希米亞狂想曲》、《火箭人》...解析音樂傳記片的成功套路! 在《波希米亞狂想曲 Bohemian Rhapsody》(2018)的男主角人選公開之時,網上吐槽者眾,但這並非是因為雷米.馬利克(Rami Malek)人緣不佳,也不是大家懷疑他的演技或外貌不神似,而是所有皇后合唱團的歌
影史上的經典歌舞片—《樂來樂愛你》、《大娛樂家》、《芝加哥》、《歌舞青春》...不僅是電影,更是音樂、舞蹈、戲劇的完美盛宴 當你坐在電影院的座位上,看著銀幕熱情洋溢的歌舞片預告,是否有種抽離感,或者認為這只是一種「花俏的娛樂」,不符合自己的口味?長久以來,歌舞片常常被認為是電影中的次要類型,甚至有時被視為缺乏深度
就故事面,原音樂劇改編自耳熟能詳的經典童話《綠野仙蹤》。其將經典角色重新詮釋再造,在接受與理解程度上能遠高於原創電影。歌曲面,原音樂劇已演出逾二十載,飾演艾法芭的伊迪娜曼佐(Idina Menzel)是百老匯的活招牌,之後更唱紅迪士尼神劇《冰雪奇緣》中的世界名曲〈Let It Go〉。
↑原音樂劇飾演艾法芭的伊迪娜曼佐(Idina Menzel),也是迪士尼動畫電影《冰雪奇緣》中艾莎的配音和〈Let It Go〉的演唱者
↑Disney's Frozen "Let It Go"
劇中歌曲〈What Is this Feeling?〉、〈Popular〉、〈Defying Gravity〉與〈No Good Deed〉等神曲,都是為人津津樂道的百老匯經典曲目。因此當電影重新翻唱,觀眾可以快速接受。演員面,找來了葛萊美獲獎歌手辛西婭艾利沃與流行天后亞莉安娜攜手共演,並請到以《媽的多重宇宙》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楊紫瓊飾演要角。綜合而言,電影的文本、歌曲以及卡司全全到位。
↑(左)Cynthia Erivo 飾演「壞女巫」 Elphaba Thropp;(右)Ariana Grande 飾演「好女巫」 Galinda Upland
↑(左)Jeff Goldblum 飾演奧茲國巫師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右)楊紫瓊飾演 Madame Morrible
↑艾法芭與費耶羅於電影中救起被囚禁的小獅子,也致敬了《綠野仙蹤》裡的膽小獅
但我認為其中最動人的,還是故事核心。
《魔法壞女巫》故事講述擁有魔法天賦但從小因綠皮膚被排擠的艾法芭,與傲嬌炫富的星二代格琳達在學院相遇,而後分別成為西方壞女巫與南方好女巫的過程。兩人從敵對關係變成摯友,最終選擇截然不同的道路。
這常見且八股公式的劇情軸線,引發許多邊緣社群的共鳴。原因來自於主角艾法芭,她天生的綠膚色,是她無法也不願改變的特質卻因而遭受排斥。故事裡,她從一開始的哀傷到看開接受,再到自信地大聲歌唱;這樣的成長軸線,讓所有曾經自卑、遭排斥的你我,紛紛產生共感連結。
當艾法芭拿著掃把飛天高唱,彷彿在替不能、不敢說的自己發聲,這成為觀眾內心深處缺憾的出口。與此同時,電影很巧妙地用動物不能說話必須關進牢籠的困境,呼應體制與政治壓迫。可以見得,電影運用符號與劇情,讓全球異地異文化的觀眾產生了連結。
《魔法壞女巫》更做出一項創舉,就是它拒絕「去同志化」,讓電影很 Gay、很酷兒!儘管「政治正確」是當今電影潮流或是改編的濫觴,但卻也讓現在的電影變得很無聊。
好萊塢的片廠制度,常使得大製作電影為追求最高數量的觀眾,消除了電影中的酷兒特質。好比某些鋼鐵直男討厭看陰柔「Gay Gay」的電影,為了搶攻其青睞,破億製作的好萊塢片往往選擇點到為止。舉例來說,真人版《小美人魚》中,烏蘇拉取消動畫版變裝皇后 Divine 的戲劇張力;真人版《獅子王》裡的刀疤、真人版《阿拉丁》的賈方,皆少了原作的陰柔與酷兒解讀的可能。所謂的政治正確,不應該是僅僅設立同志角色,卻讓故事缺乏多元。為什麼男性不能表現出陰柔或花癡樣貌呢?
↑飾演 Fiyero Tigelaar 的 Jonathan Bailey
20世紀末最受歡迎的音樂劇大師 Andrew Lloyd Webber 安德魯洛伊韋伯的4部經典:《貓》、《歌劇魅影》...靠劇作被封「終身貴族」 在這個串流當道、影劇盛行的年代,眾多珍貴的傳統表演藝術如默劇、相聲都在逐漸式微,然而結合了演、歌、舞等技術,堪稱表演藝術殿堂的音樂劇卻始終在高處屹立不搖,它並非作為大
從《配樂大師顏尼歐》、《一個巨星的誕生》到《海角七號》... 音樂的加成讓電影故事更加華麗、動人,超越語言連結人心 一直以來很喜歡觀看和音樂有關的電影、戲劇,這可能跟家母說我在肚子裡就已經聽著蕭邦的曲子有關吧!音樂電影或戲劇,不論故事呈現是悲或喜,總會帶給我一種莫名的安心感。 ↑音樂總能治癒人心
但《魔法壞女巫》沒有迴避!它全然擁抱了酷兒特質,除邀請公開出櫃的男演員擔任格琳達跟班,並當天菜費耶羅現身時,他能夠以眼神與肢體動作表現出花痴般的著迷樣貌。導演朱浩偉更運用帶有性感凝視的鏡頭語言,讓費耶羅以眼神、微笑與肢體俘獲在場的男男女女。甚至在這個世界觀的學院裡,男生也能穿裙子。看看歌舞戲那華麗妝容打扮的妖豔男性群眾,可以說這裡擁抱了所有的氣質(除了綠皮膚)。
↑《魔法壞女巫》由知名台裔美國電影導演朱浩偉執導
更重要的是劇情主線,微妙地設計艾法芭與格琳達的情誼。兩位巫女彷彿在探索許久以來被社會禁忌所阻隔的真相,同時面臨主流(父權、異性戀霸權)社會規範的威脅;格琳達害怕自己會像艾芙芭一樣因「與眾不同」而遭受仇視,卻又無法自拔地追隨艾法芭。她們深深被彼此所吸引,像是競爭、陪伴又有點曖昧,展現出愛與友誼的模糊界限。
整體而言,《魔法壞女巫》不再需要「解讀」電影的酷兒元素,它夠 Gay、夠酷兒,深植在故事文本、選角以及視覺美學中。它不僅是成功的音樂劇電影,更是酷兒美學的勝利里程碑。
↑《魔法壞女巫》官方預告
關於波昂刺刺:
編劇、監製、策劃、影評、廣告業務經理,東吳法律學系畢業。長年以筆名波昂刺刺從事評論書寫,領域涵蓋同志電影研究與台灣短片等。連續兩年以編劇作品《金魚缸小姐》、《我的媽媽是網友》獲文化部影視局短片輔導金,前者入圍第 61 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現任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曾任台灣國際酷兒影展選片小組、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台灣競賽獎初審、青春影展初審。一直很常被問:「你真的有時間睡覺嗎?」
◎Photo Via:達志影像
◎Video Via:YOUTUBE (@UniversalPicturesTWN, @disneyani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