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亞畢生完成了三十七部劇本,其中又以「四大悲劇」《哈姆雷特》(Hamlet,1598-1602)《李爾王》(King Lear)《馬克白》(Macbeth)《奧賽羅》(Otello)最為著名,《哈姆雷特》丹麥王子的獨白「生存或是毀滅,這是問題」更是迷因等級的名句。莎士比亞死後,莎劇被搬上英國各地的劇場,被翻成外文、作成歌劇,被用心理學與社會科學分析,成為學校的教材,在電影發明後,當然也被不斷被搬上銀幕,本文試圖從眾多的改編中列出其中幾部。
↑左為《李爾王》;右為《哈姆雷特》
↑左為《奧賽羅》;右為《馬克白》
昆丁塔倫提諾 Quentin Tarantino 拍完10部電影就引退?《從前有個好萊塢》、《追殺比爾》、《黑色追緝令》…從不同電影中找出自己的昆式風格 不知道為什麼導演們總是喜歡說拍十部電影之後就要退休,前一篇寫的盧貝松也是(雖然大家知道他早就食言了),但今回寫的昆丁塔倫提諾,卻恰恰好拍了整整九部電影,而他也表
40個正能量電影金句!《穿著 Prada 的惡魔》、《真愛挑日子》、《天外奇蹟》...在職場、愛情迷失時,用電影點亮前方的路 追劇、看電影,總會被某些劇情勾動內心深處,不管是引起共鳴,或哭或笑,或是把劇中的名言烙印在心,作為鼓舞自己的力量,故事總是能帶給人們希望,盤點影響人生的經典電影台詞,在人生各種茫然的時候,
《羅密歐與茱麗葉》是家喻戶曉的愛情劇,一九六八年由義大利劇場導演法蘭哥齊費列尼(Franco Ziferelli,1923-2019,維斯康提副導出身)拍攝的英語版最為轟動,尼諾羅塔譜寫的主題曲〈我們的片刻〉(A Time For Us)旋律易記,成為輕古典與背景音樂的定番。
↑《羅密歐與茱麗葉》
與卡拉揚齊名的世紀指揮大師伯恩斯坦,將本劇的舞台移到紐約波蘭移民與波多黎各移民子弟圈,由亞瑟羅倫茲(Arthur Laurents,1917-2011)編劇,史蒂芬桑海姆(Stephen Sondheim,1930-2021)作詞,一九五七年首演的百老匯歌舞劇《西城故事》,先後在一九六一年與二○二一年被搬上大銀幕。六一年的懷斯版在隔年在香港與台灣上映,震撼許多觀眾,後來在胡金銓出現之前,許多使用彩色寬銀幕規格的華語片,都還沒有呈現那種感動。史匹柏在二○二一年的重拍版,算是對好萊塢改編百老匯音樂劇,以及他小時候看過許多七彩寬銀幕電影的致敬。
↑2021年重拍版《西城故事》
一九九六年李奧納多與克萊兒丹妮絲(Claire Danes)主演的 MV 片《羅密歐與茱麗葉》,讓《舞國英雄》(Strictly Ballroom,1992)大獲好評,在好萊塢初試啼聲的巴茲魯曼(Baz Luhrmann)再次吸引世界觀眾的目光,原聲帶也讓瑞典樂團「羊毛衫」(The Cardigans)的〈Lovefool〉成為許多人的九○年代回憶。
↑李奧納多與克萊兒丹妮絲主演的《羅密歐與茱麗葉》
《傻密歐與茱麗葉》(Tromeo & Juliet,1997)《殭屍哪有這麼帥》(Warm Bodies,2013)都是恐怖浪漫喜劇版,比較少被提到的改編作品,則包括經典 B 級片大廠 Vestron 的《中國女孩》(China Girl,1987)與李連杰主演的美國片《致命羅密歐》(Romeo Must Die,2000)。迪士尼發行的電腦動畫片《糯米歐與茱麗葉》(Gnomeo and Juliet,2011)則把兩大家族的仇恨縮小到中產階級住宅的後院。
↑《傻密歐與茱麗葉》
↑《殭屍哪有這麼帥》
《哈姆雷特》的電影版改編,首推一九四七年的黑白版《王子復仇記》與一九九七年的彩色版《肯尼斯布萊納之哈姆雷特》,兩版的導演兼演員勞倫斯奧立佛與肯尼斯布萊納都由莎劇起家;至於列寧格勒製片廠(Lenfilm)的一九六四年版,則由《齊瓦哥醫生》的諾貝爾獎作家鮑里斯帕斯切爾納克(Boris Pasternak,1890-1960)與導演之一葛利高里科津策夫(Gregory Kozintsev,1905-1973)共同改編。
↑《王子復仇記》改編自《哈姆雷特》
作為人類偉大遺產,蘇聯藝術界經常上演莎劇,這部改編還找了蕭士塔高維契的改編,可以看作蘇聯在推出《戰爭與和平》之前,又一對抗好萊塢與歐洲電影的旗艦級製作。《獅子王》(The Lion King,1994)是迪士尼動畫長片起死回生的顛峰之作,先不論與手塚治虫《小白獅王》(ジャングル大帝,漫畫1950-1954,電視動畫1965-1966)的異曲同工(後來迪士尼與手塚的製作公司和解,並保持友好關係)以及一流的歌舞劇插曲,「王子復仇」的架構依舊清楚。
↑從《哈姆雷特》中擷取靈感的迪士尼動畫片《獅子王》
↑手塚治虫《小白獅王》
《馬克白》除了黑澤明《蜘蛛巢城》或是奧森威爾斯自導自演的一九四八年版以外,還有《阿凡達》山姆沃辛頓(Sam Worthington)主演的澳洲版《馬克白》(2006),權力鬥爭在此變成墨爾本的毒梟爭霸。
↑《馬克白》改編的《蜘蛛巢城》
《李爾王》除了黑澤明《亂》,還有「甘道夫」伊恩麥凱連主演的電視電影《李爾王》(2008),以及科恩兄弟的哥哥喬為 Apple TV+ 拍攝,丹佐華盛頓與法蘭西斯麥朵曼主演的純黑白版《李爾王》(2021)。
↑由《李爾王》改編的《亂》
↑丹佐華盛頓主演的純黑白版《李爾王》
「人生不留遺憾」的片單 在上一篇文章〈單身一人必看電影片單〉裡,提到了《史楚錫流浪記》這部德國公路片。這部片到後來形成一個搖滾圈的都市傳說,也就是後龐克樂團「歡樂分隊」(Joy Division)的主唱 Ian Curtis 在電視上看完這部片,就在家裡自殺了,而他們樂團本來預定隔天出發去美國巡迴。剩下的三個團員
《教父》人生必看電影經典—法蘭西斯‧柯波拉、艾爾帕西諾與教父的世界 一九七二年,電影《教父》(The Godfather)推出,震撼全球影壇。美國義大利裔小說家普佐(Mario Puzo)以紐約與長灘市實際存在的義大利裔黑幫家族,如何在美國發揮莫大影響力為主題。於一九六九年發行的這部小說,除了對於五大家族
兩度摘下金棕櫚的葛斯凡桑,以莎翁的歷史劇:兩部《亨利四世》與《亨利五世》(1597-1599)為主要文本,拍出來的男同志電影《男人的另一半還是男人》(My Own Private Idaho,1991),由奇諾李維與英年早逝的芮佛費尼克斯扮演波特蘭的男娼,兩個角色家世一高一低,卻在充滿黃、賭、毒的世界裡同甘苦共患難。芮佛飾演的主角麥可有嗜睡症會突然睡著,人生的夢想是回到愛達荷州母親的懷抱,本片也就出現了「尋母三千里」的場面,無處不是麥可的腦內愛達荷。
↑以《亨利四世》與《亨利五世》為主要文本的《男人的另一半還是男人》
喜劇《無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被肯尼斯布萊納改編成大堆頭喜劇《都是男人惹的禍》,是好萊塢名花瓶凱特貝琴薩的銀幕處女作。
↑由喜劇《無事生非》改編的《都是男人惹的禍》
《馴悍記》(The Taming of the Shrew)成了希斯萊傑在好萊塢登堂入室之作《對面惡女看過來》(10 Things I Hate About You,1999,參見拙文〈經典小丑希斯萊傑 Heath Ledger 的銀幕人生,瓦昆費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 都自嘆不如〉),許多觀眾都被他的銀幕魅力煞到。
↑《對面惡女看過來》改編自《馴悍記》
《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 or What You Will)提到女扮男裝,校園喜劇《足球尤物》(She'sThe Man,2006)妹妹維奧拉變成足球員,假扮成雙胞胎哥哥賽巴斯提安混進男子足球校隊,並且把到正妹奧莉維亞,但哥哥突然回來,故事急轉直下……。
↑以《第十二夜》為靈感的校園喜劇《足球尤物》
《E.T.外星人》童星起家的茱兒芭莉摩監製主演的《一吻定江山》(Never Been Kissed,1999)改編自《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故事改編成一個魚干女為了寫報導,進一間高中臥底,卻遇到了真命天子的過程。
↑《一吻定江山》改編自《皆大歡喜》
曾經待過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佛地魔」「M先生」雷夫范恩斯,也自製自導自演了悲劇《科利奧蘭納斯》(Coriolanus,1605-1608)的現代版《王者逆襲》(2011),舞台變成現代的塞爾維亞赫塞哥維納首都貝爾格勒。
↑《科利奧蘭納斯》現代版《王者逆襲》
彩色科幻片《禁忌的星球》(Forbidden Planet,1956)、德瑞克賈曼(Derek Jarman,1942-1994)的《暴風雨》(1979)、銀幕炫學家格林納威爵士的都鐸王朝美學片《魔法師的寶典》(Prospero's Books,1991)都改編自喜劇《暴風雨》(The Tempest,1611),各有自己的銀幕奇觀。
↑改編自《暴風雨》的彩色科幻片《禁忌的星球》
↑同樣從《暴風雨》中擷取靈感的《魔法師的寶典》
除卻我們無從考究的佚失影片,台灣自解嚴以來有不少莎劇改編的劇場公演,電影中或有引用自莎劇台詞的段落,但直接由莎劇改編的商業作品不多。廣告導演陳宏一與夫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魏瑛娟老師共同編導的《揭大歡喜》(2021),試圖將莎劇的言語機鋒融入台灣電影的框架,並且透過清一色女性演員陣容,探討性平觀念在台灣的發展。兩人在本片中使出各自的渾身解數,想拍出一部緊湊的女性自覺電影,即使所有的場面安排都顯得理所當然,還是表達出對於莎士比亞的敬意。
↑《揭大歡喜》將莎劇的言語機鋒融入台灣電影
◎Photo Via:Blu-ray.com,Empire Online,BBC,CatchPlay,MyVideo,IMDb,RadioLand,Rakuten Kobo,Melville House Books,Amaz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