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信史時代開始,就有許多帶有道德意義的故事,教導人們盛極必衰的道理。例如西亞的「索多瑪與蛾摩拉」口傳文學,就是天神降下天火毀掉整座城的故事。商帝國末年紂王酒池肉林,或是《吳越春秋》越國派了美女西施迷惑吳王夫差,導致吳國滅亡的故事。看不可一世的人窮愁潦倒不夠,最好再來一個大爆炸,擅長復仇題材的港片就有許多這樣的橋段。羅馬帝國、波旁王朝與經濟大恐慌前夕,都是出現華麗場面歷史大片愛好的時代背景。有一種描寫方式,是用前面的華麗場面對照觀眾期待的結局。
↑從信史時代開始,就有許多帶有道德意義的故事。(左)電影《天火焚城錄》,(右)電影《妲己》
法國新浪潮:《電影筆記》影評催生的是楚浮、尚盧高達等大師與《迷離劫》、《四百擊》...跨越三世紀的黃金電影時光 電影從連續的影像紀錄成為一種藝術表現方式,主要還是從法國開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百代兄弟(Pathé)與高蒙(Gaumont)都是法國企業。里昂高蒙(Léon Gaumont)成立的高蒙公司,利用製造望遠
看過新浪潮、楊德昌、李安、王家衛、伍迪艾倫 Woody Allen、阿莫多瓦才是懂電影嗎?別想太多,好好感受電影帶來的悸動! 在接到編輯部邀請這篇稿子的時候,我剛好在誠品從 DVD 專區拿了艾力克侯麥的《六個道德故事第三章:慕德之夜》,準備去結帳,我是一個看到實體 DVD 還是忍不住購買的年紀,前兩個禮拜,也重新
二十世紀福斯公司與義大利 Titanus 公司在羅馬電影城拍攝的《天火焚城錄》(The Last Days of Sodom and Gomorrah,1962)是麥卡錫主義迫使好萊塢拍攝聖經故事,使得充斥「劍與涼鞋」的古羅馬歷史劇成為義大利電影主流之後,眾多被遺忘史詩片的其中一部,由美國片頭設計巨匠墨利斯‧賓德(Maurice Binder,1925-1991,十四部007片頭)負責分鏡的開場戲,就呈現了王宮裡的酒池肉林。
↑電影《天火焚城錄》
片尾以強烈地震解釋罪惡之城的毀滅(近年的主流說法是隕石撞擊,高熱的痕跡與鹽的分布也解釋了上古傳承的謎團:不論有沒有回頭看,都會變成鹽柱)。當年的美術組搭建許多夯土牆,在最後的幾分鐘內逐一推倒,並不斷穿插市民被瓦礫堆活埋與盜匪趁亂打劫的鏡頭,神選之人則在羅得夫婦的引領下逃亡。主角羅得(Stewart Granger 飾演)的妻子(Anna Maria Pierangeli 飾演)先不顧神的叮嚀回頭,才看到索多瑪城毀於蕈狀雲,停了一下才變成抽象的白色鹽柱。
↑電影《天火焚城錄》
西元七九年,位於義大利半島西南端的維蘇威火山爆發,直接掩埋暴君尼祿生前下令復興的商業都市龐貝。身為羅馬帝國五世皇帝,尼祿在位時發生在羅馬的一場大火,燒掉京城的大部分建物,市井間便流傳了各種謠言,其中包括他居高臨下一邊看著羅馬城燃燒的樣子。他對於早期基督教的迫害,以及倉皇逃亡後自殺的破滅結局,也成為羅馬史詩片的主要題材之一。關於尼祿暴政的電影,主要改編自波蘭小說家亨利‧宣克維奇(Henrik Sienkiewicz,1846-1916)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你往何處去?》(Quo Vadis: Powieść z czasów Nerona 又名《暴君焚城錄》1895-1896)。
↑波蘭小說家亨利‧宣克維奇
首先是1912年由義大利編劇‧導演恩立科‧瓜佐尼(Enrico Guazzoni,1876-1949)拍攝,創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票房紀錄的默片,接著是1951年米高梅出品,由總天然色音樂片《綠野仙蹤》、空戰片《東京上空三十秒》的梅爾文‧勒羅埃(Mervyn LeRoy,1900-1987)執導,在羅馬電影城拍攝的特藝七彩版《暴君焚城錄》,接著才是1985年英國與歐洲多國合作的迷你影集(台視曾在週六深夜播出),以及2001年波蘭的電視電影。
↑1912年由義大利導演恩立科‧瓜佐尼拍攝的默片《暴君焚城錄》
原作小說一開始在波蘭的三份報紙上連載,文筆淺顯易懂,說的是耶穌死後,地下教會繼續受到羅馬帝國的陷害,在水深火熱之中如何集結反抗尼祿的荒淫無道。片中都出現了馬車格鬥、競技場、刀光劍影、歌舞與羅馬大火,尼祿的死也帶有強烈的警世意義,美國保守州跳著方塊舞的鄉巴佬與他們擁護的政治家們看了也開心。
↑1951年由梅爾文‧勒羅埃的特藝七彩版《暴君焚城錄》
尼祿死後十餘年,這次輪到龐貝的貴族王侯壓迫者遭到天譴。1834年,愛德華‧包爾‧李頓(Edward Bulwer-Lytton,1803-1873)推出大眾小說《龐貝城末日》(The Last Days of Pompeii),描述維蘇威火山爆發之前,龐貝城內眾生流轉的故事。還沒有從政的李頓,曾經表示自己去了一趟龐貝,看到風景就文思泉湧,於是完成這部小說。
↑作家愛德華‧包爾‧李頓
↑電影《龐貝城末日》(1935)
本作被數度改編成電影,義大利拍過兩版,1951年版與法國合作,五九年翻拍成彩色寬銀幕版,嬉鬧成分大過說教。RKO 版《龐貝城末日》(1935)與保羅 WS 安德森在德國、加拿大拍攝的電玩片《龐貝》(2014)故事與小說無關,但內容大同小異。
↑電影《龐貝》(2014)
同樣是好萊塢在歐洲拍攝的歷史大片,派納維馨七十毫米特藝七彩超大作《羅馬帝國淪亡錄》(The Fallen of the Roman Empire,1964)投資兩千萬美元,卻只得到一百多萬的票房,導致專拍大片的山謬爾‧布朗斯頓製片公司(Samuel Brownston Productions)破產,反映觀眾對於這類古裝片已經失去興趣。
↑電影《羅馬帝國淪亡錄》
片尾並沒有拍攝出羅馬帝國滅亡的場面,當反抗暴政的男女主角牽著手離開人山人海的廣場,旁白才帶出「羅馬帝國的淪亡,始於內部的崩解」。布朗斯頓後來馬上成立了新的公司,卻再也拍不出往日的鉅片。1984年由他參與製作的法國戰爭片《薩岡要塞攻防戰》(Fort Saganne)儘管在法國凱薩獎勇奪許多獎項,也創下國內票房捷報,「布朗斯頓出品」卻早已和羅馬帝國一樣淪亡。
↑電影《薩岡要塞攻防戰》
由美國刊物《閣樓》老闆鮑伯‧古喬內(Bob Guccione,1930-2010)投資拍攝的歷史大片《羅馬帝國荒淫史》(Caligula,1980)找來好萊塢、英國與義大利的一流演員與幕後人材拍攝,然後插入大量了真槍實彈性愛場面。配樂直接從普羅高菲夫與哈察都量的芭蕾舞作品組曲選出片段混在畫面上,從義大利情色大師廷朵‧卜拉斯(Tinto Brass)執導,戈爾‧維達爾(Gore Vidal,1925-2012)編劇的作品,直接降格成兩小時半的性愛大觀。
↑歷史大片《羅馬帝國荒淫史》
卡里古拉國王性慾旺盛卻精神異常,還與自己的妹妹亂倫,即位後不久便親手破壞自己的治世,以及其血腥的方式虐殺異己。最愛的妹妹讓他從風邪中康復,自己卻死於風邪,從此國王的狂亂一發不可收拾。
↑歷史大片《羅馬帝國荒淫史》
貴族的沒落也是「盛極必衰」故事愛用的題材。由新藤兼人(1912-2012)編劇,吉村公三郎(1911-2000)導演的《安城家舞會》(安城家の舞踏會,1947),描述日本敗戰後華族解體的過程。
瀧澤修(1906-2000)飾演的安城伯爵連宅邸都因為被人質押保不住,過去的司機也因為經營貨運行而成為暴發戶,伯爵只能賭上家族名聲孤注一擲的在家裡舉行最後一場舞會。舞會過程中,舊恨新仇引發許多事件,最後曲終人散時,已經失去一切的伯爵與原節子飾演的二小姐,在空曠的客廳跳起最後一支舞。
↑電影《安城家舞會》
從《飛越杜鵑窩》到《寄生上流》20部黑色幽默必看電影,看懂搞笑背後的社會省思與「低俗地獄梗」的差異 電影誕生以來的第一部喜劇片,也就是盧米埃兄弟的《水澆園丁》(L’Arroseur arrosé,1895)本身就符合黑色幽默的條件:有人受到傷害,看起來很可笑。 ↑《水澆園丁》電影片段 到了「黑
《史賓賽》克莉絲汀史都華 Kristen Stewart 接棒《王冠》艾瑪科林 Emma Corrin!一同感受屬於這個時代的「黛妃」們 每每提及史上有名的皇室代表,人們總第一時間聯想到「黛妃」黛安娜史賓賽(Diana Spencer),她的整個人生,以及她與威爾斯親王查爾斯(Charles, Prince of
在維斯康提的《浩氣蓋山河》(1963)裡,碧蘭卡斯特飾演的薩利納公爵有一句經典台詞:「我們是豹,是獅子,而取代我們的將是豺狼與綿羊,包括豹、獅子、豺狼與綿羊在內,我們絕大多數都會一直認為自己是地上的鹽。」本片的前半描述西西里望族參加加里波底紅衫軍的革命,後半是公爵外甥唐克雷帝(亞蘭德倫飾演)與知府千金安潔莉卡(克勞蒂亞‧卡迪娜蕾飾演)婚禮的舞會場面。該片也是具有貴族身分的維斯康提向大眾介紹自己祖先家族沒落的故事。
↑電影《浩氣蓋山河》
後來的《納粹狂魔》(The Damned (Götterdämmerung),1969)藉由描述1933年希特勒選上德國總統開始剷除異己,到1934年肅清黨衝鋒隊(SA)之間,一個貴族經營的鋼鐵公司如何被納粹吃乾抹盡的故事。維斯康堤本身是貴族,成為「新寫實主義」旗手的期間,還入過共產黨。
六○年代他發現歷史批判的重要性,才以本片重現納粹時代的歐洲,以華麗的視覺語言描繪歐洲的墮落。
↑電影《納粹狂魔》以華麗的視覺語言描繪歐洲的墮落
庫柏力克《亂世兒女》用了航太等級的蔡司超大光圈鏡頭捕捉豪門夜宴的燭光,恰巧反映主角巴瑞‧林登的人生興衰與最後的歸於虛無。
↑電影《亂世兒女》用了航太等級的蔡司超大光圈鏡頭捕捉豪門夜宴的燭光
喜劇導演約翰‧蘭迪斯(John Landis)的喜劇《你整我,我整你》(Trading Places,1983)則在突如其來的沒落後呈現反擊。丹‧艾克洛德(Dan Aykroyd)飾演的費城期貨公司高層主管,在一場玩笑性的一美元賭局中,被期貨公司老闆兄弟剝奪所有的功名利祿,包括身分頭銜與未婚妻在內,都毫無理由的轉移到艾迪‧墨菲飾演的乞丐身上。當突然失去一切的王子找出線索,便結合片中其他的角色,讓期貨公司老闆兄弟跌個狗吃屎,最後乞丐與王子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喜劇《你整我,我整你》
布萊恩狄帕瑪《疤面煞星》、馬丁史柯西斯《賭國風雲》(Casino,1995)《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2013)、蘇菲亞柯波拉《凡爾賽拜金女》(Marie-Antoinette,2006)、各種版本呈現二○年代紐約紙醉金迷的《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五度搬上大銀幕)都拍攝了主角享樂荼靡的一面,但電影在拍攝意圖上都沒有打算歌頌這樣的習氣,往往讓主角無法一直保持這樣的享樂生活。《華爾街之狼》的主角原型還活著,高調生活其實受到聯邦調查局的嚴格監控,電影的內容與大衛‧芬奇導演的《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2010)一樣,都只能算是一個奢靡期間的紀錄。
↑電影(左)《疤面煞星》,(右)《賭國風雲》
↑(左至右)電影《凡爾賽拜金女》,《華爾街之狼》,《大亨小傳》(2013)
↑電影《大亨小傳》派對片段
◎Photo Via:IMDb, INSTAGRAM(@nnhslibrary, @henryk_sienkiewicz)
◎Video Via: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