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觀察家

“法國新浪潮:《電影筆記》影評催生楚浮、尚盧高達等大師與《迷離劫》、《四百擊》...跨越三世紀的黃金電影時光。”


黃大旺

2021-12-2

法國新浪潮:《電影筆記》影評催生的是楚浮、尚盧高達等大師與《迷離劫》、《四百擊》...跨越三世紀的黃金電影時光

電影從連續的影像紀錄成為一種藝術表現方式,主要還是從法國開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百代兄弟(Pathé)與高蒙(Gaumont)都是法國企業。里昂高蒙(Léon Gaumont)成立的高蒙公司,利用製造望遠鏡與幻燈機的技術生產電影放映機,為了促銷而投入電影製作。百代家族原本從事肉品販賣,在百代兄弟(Charles & Émile Pathé)經營的酒館播放留聲機蠟管與放映電影聲名大噪後,便轉戰當時的新媒體市場,在留聲機的製造販售之餘,更投入電影器材的開發生產。「電影工業」在市場的需求與技術的發展下,在世紀交關日益茁壯。為追求新穎的表現手法,藝術家紛紛投入創作行列。

重回楊德昌《一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獨立時代》、《麻將》...找尋共有的台北記憶

重回楊德昌《一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獨立時代》、《麻將》...找尋共有的台北記憶 楊德昌與侯孝賢都是一九八○年代「台灣新電影」的代表人物:他們在國際上越來越出名的時候,台灣的觀眾還一頭霧水,而楊德昌拍完《一一》回到美國之後,外國對台灣電影也就沒有一開始那麼好奇了。楊德昌小時候愛看美國電影,啟蒙之一手塚治

從《飛越杜鵑窩》到《寄生上流》20部黑色幽默必看電影,看懂搞笑背後的社會省思與「低俗地獄梗」的差異

從《飛越杜鵑窩》到《寄生上流》20部黑色幽默必看電影,看懂搞笑背後的社會省思與「低俗地獄梗」的差異 電影誕生以來的第一部喜劇片,也就是盧米埃兄弟的《水澆園丁》(L’Arroseur arrosé,1895)本身就符合黑色幽默的條件:有人受到傷害,看起來很可笑。 ↑《水澆園丁》電影片段 到了「黑

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就出現了拍出史詩超巨作,分別有《拿破崙》(Napoleon1927)的亞貝爾甘斯(Abel Gance1889-1981

↑ 電影《拿破崙》(Napoleon1927)海報

以及「法國古典電影五大家」:

・《大幻影》(La grande illusion1937)與《遊戲規則》(La règle du jeu1939)的尚雷諾瓦(Jean Renoir1894-1979

↑電影《大幻影》(La grande illusion1937)海報

《遊戲規則》(La règle du jeu1939)電影海報

・《芳名錄》(Un carnet de bal1937)的朱里安莒維非(Julien Duvivier1896-1967

《芳名錄》(Un carnet de bal1937)劇照

・《巴黎屋簷下》(Sous le toits de Paris1930)的雷內克雷爾(René Clair1898-1981

・《女人狂歡節》(La Kermesse Héloïse1935)的賈克費德(Jacques Feyder1885-1948

・《天堂的孩子》(Les enfants du Paradis1945)的馬歇卡內(Marcel Carné1906-1996

《天堂的孩子》(Les enfants du Paradis1945)電影劇照

英年早逝的尚維果(Jean vigo1905-1934)留下的《操行零分》(Zéro de conduite: Jeunes diables au collège1933)與遺作《大西洋號》(L’Atalante1934),更是電影史上的經典。一九三五年,法國也上映了第一部自製彩色歌舞長片《Jeunes Filles à marier》。納粹佔領法國期間,不少流亡電影人輾轉去了好萊塢。二戰結束後,流亡影人紛紛回到法國繼續拍片,坎城影展變成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國際電影競賽,法國電影也進入黃金時代。
 

《大西洋號》(L’Atalante1934)電影海報

↑坎城影展每年紅毯都是國際注目的焦點

戰後的法國電影愛好者,在巴黎繼續形成同好會,發行自己的期刊,也養成許多評論者。我們熟知的楚浮、高達與賈克希維特(Jacques Rivette,1928-2016),在推出劇情長片之前,都累積許多創作經驗。

「拉丁區電影俱樂部」(Le Ciné-club du Quartier Latin)與「客觀四九」(Objectif 49)兩幫投稿作者,在一九五一年創刊的《電影筆記》(Les cahiers du Cinéma)上不斷發表對好萊塢傳統電影與歐洲古典電影的評析。隔年在里昂創刊的《正片》(Positif),則因為一直發表與《電影筆記》唱反調,對該刊物指名道姓批判,所以在法語圈外很少被提及。

↑(左)《正片》(Positif)雜誌封面,(右)《電影筆記》(Les cahiers du Cinéma)雜誌封面

《表兄弟》(Les cousins,1959)的克勞德夏布洛(Claude Chabrol,1930-2010)、《野戀》(Les roseaux sauvages,1994)的安德烈泰西涅(André Téchiné)、張曼玉主演《迷離劫》(Irma Vep,1996)的奧利維耶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與拍出《新橋戀人》(Les amants du Pont-neuf,1991)的李奧卡霍等法國導演,都曾經為《電影筆記》貢獻過許多文章。

這些導演從五十年來的電影中看出心得,最終得到資金,從短片開始實現自己的想法。成功的作品成為經典,導演、演員或幕後人員得以參與主流製作,失敗的至少也留下論述,不會就此失傳。

↑張曼玉主演的《迷離劫》(Irma Vep,1996)電影海報

↑《新橋戀人》(Les amants du Pont-neuf,1991)電影海報

他們顛覆古典之餘,不忘標榜自己創作的根源:《電影筆記》主編安德烈巴贊(André Bazin,1918-1958)、尚雷諾瓦、美國導演霍華霍克斯(Howard Hawks,1896-1977)、希區考克、奧森威爾斯、德國旅美文藝片導演道格拉斯瑟克、溝口健二、短片導演羅傑雷納德(Roger Leenhardt,1903-1985)、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旗手羅貝托羅賽里尼(Roberto Rosselini,1906-1977)、法國式黑色電影編導尚皮耶梅維爾(Jean-Pierre Melville,1917-1973)……。將巴贊寫成「新浪潮之父」,將楚浮題獻給再造父母-巴贊。

↑《電影筆記》主編安德烈巴贊 André Bazin

台灣國片想吸 Z 世代還不夠力?達人揭6大關鍵:題材枯竭、敘事盲點...爭取年輕市場、走向國際從此解套!

國片《孤味》、《當男人戀愛時》…想吸 Z 世代還不夠力?台灣動畫如何超越宮崎駿?達人揭6大關鍵,走向國際從此解套! 現在不要說年輕人,開口閉口「現在的年輕人呀⋯⋯」的長輩們,也不免打開手機看幾個可能非法的視頻,即使有正式授權的線上影音可以訂閱,也未必符合所有觀眾的期待與需求。先不要說成人影音如何,單就本地入門網站

《哆啦 A 夢》、《2001太空漫遊》、《銀翼殺手》...等科幻作品與現實世界的交錯,那些被實現的科幻情節與預言

《哆啦 A 夢》、《2001太空漫遊》、《銀翼殺手》...等科幻作品與現實世界的交錯,那些被實現的科幻情節與預言 日本國民漫畫作品《哆啦 A 夢》從一九六九年開始連載以來,包含長篇大冒險系列在內,不斷推出各式各樣的科學道具,其中知名的四度空間口袋、任意門、縮小燈、記憶吐司與時光機到現在還沒有實現,但其他幾樣道具在

自從《四百擊》被視為新浪潮一切的開始,就離不開「要不要來我家聽黑膠」等級的文創把妹伎倆。除了觀看大量的古典電影與好萊塢 級製作,新浪潮早在口號出現前就已暗潮洶湧:

① 法國戰後電影社群的始祖之一,與巴贊一起成立「具體四九」的皮耶卡斯特(Pierre Cast1920-1984),從四年代末期就投身電影業,並開始拍短片練功夫。

《六個道德故事》(Six contes moraux1963-1972)的艾力侯麥(Eric Rohmer1920-2010)從一九五一年起,也拿著攝影機拍攝短片驗證理論,擔任男主角的高達與其他寫手,也陸續從短片找出自己的電影語言。

③ 另一方面在塞納河左岸的紀錄片工作者,例如已經拍出《夜與霧》的雷奈、後來拍出《秋水伊人》的賈克德米(Jacques Demy1931-1990)與他的妻子安妮華達(Agnèa Varda1928-2019)、《堤》的克里斯馬克等人,都已經發表作品。

④ 至於「新浪潮」這個名詞,一開始出現在一九五七年十月法國《快遞》(L'Express)雜誌封面標題上,也還只是講時下青年男女的潮流,要等到隔年的電影同好會刊物上才套用在塞納河兩岸的新銳作品上,以表現後生可畏的氣氛。至於科班出身的路易馬盧與拍出《男歡女愛》的克勞德勒路許,也常常被歸納在新浪潮一起討論,那是另一個故事。「新浪潮」挑戰法國電影主流,也開始影響其他地方的導演以及片商。

《四百擊》電影海報

《快遞》(L'Express)雜誌封面標題上「新浪潮」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

啟發新浪潮的「新寫實主義」發源地義大利、出現溝口及小津的日本、百代與高蒙的第一個海外據點英國、有原則開放西方電影的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巴西都出現了自己的「新浪潮」,甚至中國在毛澤東下令打壓「文藝黑線專政」之前,也因為電影圈為「批判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電影」所舉辦的非公開放映,激盪出《小兵張嘎》(崔嵬導演,1963)與《農奴》(李俊導演,1963)兩部敘事風格迥異於革命文藝路線的「類新浪潮」電影。

在柯波拉、盧卡斯與史柯西斯在好萊塢創下電影神話的同時,國內獨立製片的星火也從未間斷。韓國過去常常登上《電影筆記》年度十大電影排行的楊德昌、侯孝賢、蔡明亮三個來自台灣電影手工業的電影作家,多少也受到法國新浪潮的影響。

↑(左)溝口健二,(右)小津安二郎,都是日本電影史上著名的導演

↑(左)《農奴》(李俊導演,1963),(右)《小兵張嘎》(崔嵬導演,1963)電影海報

《電影筆記》與其前身各種同好刊物上的電影文章,在一開始原本只想對大眾介紹「更好看的電影」;「新浪潮」的電影作家,證明自己建立的理論也能拍出好看的電影。寫手與電影作家們,即使有「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決心,也不會嫌觀眾水準太低。新浪潮運動在法國本土已經銷聲匿跡半世紀,當年的健將後來拍出的電影也表現出圓熟優雅,至少他們已經為法國和世界的電影史留下寶貴的遺產。

這三十多年來,我們能在影展或院線看到許多新拷貝、修復版的海內外經典作品,固然是一種福氣,對剛剛看過的作品念念不忘,就表示這部片已經激起了共鳴。出自對電影藝術熱愛的影評,也可以得到對該作品有興趣讀者的共鳴;但那些看過後會對人生帶來大啟示,闔家平安發財,考試得一百分的主旋律電影,也只會存在於全體主義的國家地區。

「法國電影」、「新浪潮」、「獨立製片」以後的各種風潮,不存在「我看過某某片,我是巨大的。」之類的唯我獨尊,影迷終究要確認眼前的對方也看過同樣的片,交換各自的立場。

 

 

◎Photo Via: IMdb, Flim Reference, Weibo, Abebooks, Cahiers du Cinéma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