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先說過,人貴在慎獨。儒家思想特重君子不欺暗室,即使喜歡的對象陪你進房間看滿屋子黑膠也是一樣,手腳放乾淨,才是所謂「克己復禮為仁」。兩千多年來,任憑西風東漸、物換星移、江山易主、墻樓毀壞,口號還是口號,好聽話還是好聽話,理論還是理論,「是什麼讓人類活著?人類應該以野蠻的行徑活著」。但是一個人看電影是一種考驗,看到看不懂的電影,難免會出戲,導致在電影院划手機在近年來蔚為風潮(而且當事人多半沒有自覺);看到「好」的電影,不知不覺整個人都沉浸在銀幕上的世界,這是電影的魔力,也是電影研究的主要內容。
如果有的電影適合一群人看,自然也有些片適合自己看,不僅是題材或觀影者的心情問題,有時也與創作者發想有關。能把觀眾帶進那個世界的就叫娛樂,不然只是大片美景的堆積,或是全國電子門市櫥窗那些 4K、8K 螢幕的示範影片。一朝使本旺掌握一種推薦電影的「生殺大權」,片單上列的劇情片,希望都是能讓觀眾沉浸在銀幕彼端世界,久久無法自拔的作品。篇幅所限,本文只列出七部,但難保就不會夾帶個人主觀的惡趣味。
《搜索者》The Searchers 導演:約翰.福特John Ford 美國 出品年:1956
約翰福特被稱為「導演中的導演」,在他開始拍攝有聲片、彩色片、Vistavision 或特藝拉瑪(不同的大片幅規格)等大成本電影之後,仍然繼續拍攝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搜索者》是說南北戰爭結束後,老兵伊森(一代銀幕硬漢約翰‧韋恩飾演)從印地安人部落找回姪女的故事。電影片頭字幕上完,「1868」黑底字幕後的第一個鏡頭,家門一打開就是西部片勝景「紀念碑谷」的群山,鏡頭再跟著角色的背影走出屋外,一個連續鏡頭就帶出故事背景,也奠定這部片的偉大。福特用最簡單的構圖與鏡頭運動,把角色的來龍去脈都說清楚,故事進行流暢,結局又充滿餘韻。福特不喜歡喜劇收場的電影,而本片訴說的就是「無法成為家庭一分子的孤獨者」發生的悲劇。伊森最後的表情與站姿,也成為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收場鏡頭之一。
《革命怪客》Duck, You Sucker! a.k.a. A Fistful of Dynamite or Once Upon A Time… The Revolution 導演:瑟吉歐.李歐尼 Sergio Leone 義大利、西班牙、美國 出品年:1971
克林.伊斯威特的《鏢客三部曲》讓義大利西部片在世界上聲名大噪,事實上導演李歐尼尊崇的是約翰福特等美國西部片鏡頭下的美國。李歐尼除了母語還會說流利的法文,卻堅持不說英文;到遺作《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1984)為止,對英語演員帶戲還要靠隨行口譯的他,鏡頭下的美國卻比美國人更透徹,這是因為他除了美國電影以外,也飽讀美國文史書籍,又找來許多美國專家參與劇本修訂。本片找來了性格小生詹姆士.寇本(James Coburn,1928─2002)與演過拿破崙與墨索里尼的洛.史泰格(Rod Steiger,1925─2002)分別飾演來自愛爾蘭的亡命之徒約翰(尚恩)與墨西哥的山賊胡安,配樂大師莫里克奈也為兩個主角譜寫了風格迥異的主題旋律:約翰是優美的三拍子曲調,搭配颯爽的口哨與義大利歌后 Edda Dell’Orso 的空靈歌聲,女聲合唱也唱出耳語般的旋律Sean Sean Sean……山賊胡安的部分,則以充滿黃沙與汗臭味的木笛,搭配憨直的進行曲節奏,卻在龍虎雙盜第一次聯手出擊的時候,搖身一變成為轟轟烈烈的革命之歌……
李歐尼會選擇以毛澤東的「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中略)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27)作為開場白,不僅是對1960年代末期歐洲左翼學潮的回答,也顯示出一個社會主義者家庭子弟的立場。他把政府整肅革命的醜惡描述得鉅細靡遺,血腥場面不輸好萊塢盟友山姆.畢京柏的《日落黃沙》(The Wild Bunch,1969),同時也沒有美化革命黨人,最後更不描寫革命勝利後的榮景,只讓觀眾看到山賊茫然的表情。而約翰在戰場上,腦海出現的柔焦慢動作往日記憶,則永遠停留在一種足以與《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1969)音樂片段相映成趣的浪漫情調之中。
《史楚錫流浪記》 Stroszek 導演:韋納.何索 Werner Herzog 西德 出品年:1977
因為酗酒鬧事被關,刑滿出獄的街頭音樂家史楚錫(素人藝術家 Bruno S. 飾演),被迫帶著他少數的知己:一個風塵女郎艾娃(Eva Mattes 飾),跟隨鄰居老爺爺(Clemens Scheitz 飾)出奔美國去投靠老爺爺的美國姪子。當好不容易離開監獄的史楚錫,在公寓中庭以手風琴與鐘琴(glockenspiel)自彈自唱謳歌得來不易的幸福,柏林公寓的樓面與窗後的眼神,又像四堵牆一樣環伺著他。
好不容易到了美國,看到大都會紐約也看到西部的山光水色,但現實依舊不放過他們。棲身之處被拍賣,艾娃上了加拿大司機的便車,老爺爺也走頭無路搶劫而被警察帶走。史楚錫拿著一袋冷凍火雞與一把獵槍,默默地上了老卡車。在印地安保留區的觀光小鎮裡,他與會說德文的餐館老闆短暫對話後,讓老卡車在停車場繞著地上的火雞與獵槍兜圈圈(這時背景響起了瘋狂的藍調口琴:黑人盲歌手 Sonny Terry 的〈 Old Lost John 〉),並且自己下車把冷凍火雞與獵槍拿起來,頭也不回地往山上走去。史楚錫把剩下的零錢都投進穿堂兩側的遊戲機,兔子開消防車,雞點歌跳踢踏舞、彈玩具鋼琴,他獨自坐上登山纜車,這時雞繼續跳舞彈鋼琴,兔子繼續開消防車,史楚錫不斷上山下山……當自己兜著圈圈的卡車燒起來,警察也獲報前往纜車站找出槍響來源,雞繼續跳踢踏舞彈玩具鋼琴,兔子繼續拉消防車的警笛,野鴨繼續打鼓,剛才出現過的瘋狂口琴藍調歌聲又再次響起。史楚錫離開美國卻離不開命運,魂魄在陌生的北美大陸徘徊……
除了跳舞的雞,三人剛到美國展開新生活時,汽車音響在播放 Chet Atkins 吉他演奏〈 The Last Thing on My Mind 〉與〈 On The Way Down to Phoenix 〉時候的那些鏡頭,也是何索本身與德國新電影歷史上的絕美場面。
《鐵十字勳章》Cross of Iron 導演:山姆.畢京柏 Sam Peckinpah 英國、西德 出品年:1977
納粹少年團唱著童謠〈小蜜蜂〉,在旗海飄揚中成長,歌聲逐漸被軍樂掩蓋,納粹少年長大投入沙場,軍樂被榴彈砲的爆炸聲掩蓋。元首神隱在狼壕,東部戰線情勢慘重。一個貪圖鐵十字勳章的普魯士貴族上尉史特藍斯基(Maxmilian Schell 飾),帶著如同肉票般的蘇俄少年兵俘虜,盯著小士官長史泰納(詹姆士寇本飾)領子上的鐵十字勳章,心裡覺得很不是滋味。貴族上尉不惜一切想要得到鐵十字勳章,為了避免被袍澤踢爆假稱經歷,甚至用機槍掃射自己人。眼看一批精良的部隊就這樣毀在貴族上尉的手上,蘇聯的大軍也步步逼近,失去所有手下的士官長,既不能用手上的PPSh-41衝鋒槍(搶來的蘇聯軍備)殺死上尉,在冷冷地告訴他「你就是我的小隊」之後,也只能冷冷地讓上尉也跟著帶上鋼盔,出門跟蘇聯軍隊硬幹。上尉沒有被士官長當下打死,拿到 MP40 衝鋒槍還得意洋洋地說「我會讓你見識普魯士貴族的戰鬥精神」,士官長想了一下也回答「那我也讓你看看我怎麼拿到鐵十字勳章」,迎接兩人的是蘇聯的百萬雄師,連前不久還在發號施令的老上校,都拿起短機槍衝鋒前進,卻阻擋不住殘兵的撤退。一連串死亡、爆炸、慢動作片段剪接等畢京柏式暴力美學的畫面,在老上校獨自衝鋒前進的畫面停格,並響起片頭的〈小蜜蜂〉兒歌合唱。被追到火車旁邊的上尉摔倒,頭盔掉到地上,士官長叫他自己爬起來,這時上尉發現自己的槍沒子彈了,大哭「史泰納士官長!子彈怎麼上膛?」一旁的蘇聯少年兵馬上朝不遠處的兩人開槍。士官長的狂笑在兒歌旋律中久不歇,少年兵只能搖頭嘆息。一聲爆炸,士官長的狂笑也變成停格,兒歌也變成莊嚴的管弦樂,職員表穿插著片尾字幕的歷史圖片,都與戰爭濫殺無辜有關。畢京柏透過之前拍西部片、黑幫火拚片建立的暴力美學,拍出一部透過納粹基層部隊,直視戰火下人性醜惡的電影,是後來那些會拍暴力場面的導演,例如布萊恩狄帕瑪、吳宇森乃至昆汀塔倫提諾花再多錢都學不來的。
本片接近殺青的時候早已沒錢拍片,殺青後大部分劇組人員就地解散,只有導演還留在外景現場,叫特技組把剩下的火藥全部用完。製片在旁邊問為什麼,已經因為酒癮與毒癮與好萊塢漸行漸遠的畢京柏則表示,他只是想看這些東西燒起來。
《爵士春秋》All That Jazz 導演:鮑伯.佛西 Bob Fosse 美國 出品年:1979
後人視為二十世紀百老匯歌舞劇奇才佛西(1927─1987)的自傳性作品,事實上佛西電影的視覺風格,也深受費里尼電影風格的影響,還特別找來了曾與維斯康堤、費里尼搭檔過的攝影師羅圖諾(Giuseppe Rotunno)掌鏡。這部片描述一個跨足影視圈的百老匯編舞家,熱愛工作與拈花惹草,卻忽略家庭的溫暖,接下一個龐大的音樂劇製作,卻還是逃不了命運的折磨。片中反覆出現羅伊.賽德(Roy Sheider,1932─2008)扮演的男主角早上起來,一邊淋浴一邊聽韋瓦第音樂的錄音帶、吃處方藥、泡發泡錠、點眼藥的特寫,他穿上衣服,對鏡中的自己說:「各位,好戲上場了!」才結束每天早上例行的儀式,這些零碎畫面卻隨著主角健康的惡化走調。這齣劇的主軸是未完成的歌舞作品,並以主角執導的失敗電影作品為支線,選角、場面排練乃至試演的場面,除了舞者的力與美與合作無間,導演也透過場面調度、鏡頭運動與剪接,達到緊湊的效果。男主角的老婆跟女兒願意為他犧牲形象載歌載舞,男主角卻把剩下的性命全部押在百萬歌舞秀上。由潔西卡蘭芝(Jessica Lange)飾演的接引天使離他越來越近,身體也越來越撐不住,原本想要搬上舞台,卻眼看著付諸流水的歌舞場面,卻在接引天使的凝視下,一首接一首地呈現……
本片在 1980 年的坎城影展上,與黑澤明的《影武者》一起拿到最佳影片金棕櫚獎。佛西在《酒店》大獲全勝後,經過幾部片後拍出《爵士春秋》,像是在為自己預立遺囑,卻不知自己七年後才會在往劇場的半路上倒下。
五大不起眼的台灣電影取景地 有很長一段時間,台北當局對電影發展都採取消極的態度,頂多就是辦亞太影展的時候把迎賓場面做得很熱鬧。不論沉睡多久,得以保存至今,甚至數位修復的台灣典藏老電影,大部分場面都是實景拍攝,不要說好萊塢、英國松木製片廠、捷克斯洛伐克巴蘭多夫製片廠、德國巴貝爾斯堡,或是羅馬電影城那樣的攝影棚,連日
讓人在電影院不斷看錶的原因 在電影院看一部電影,不是只看導演或演員而已。 很多所謂「國家代表隊」等級的非美國電影,光是展示各製作公司的專屬片頭,就已經花掉一兩分鐘。因為片商往往覺得自己有自信拍出好萊塢等級的大製作,卻忽略了觀眾要看的並不是哪些公司出錢。看首輪電影的觀眾在電影院已經看了很多廣告與預告了,即使在
《巴西》Brazil 導演:泰瑞.吉連 Terry Gilliam 英國 出品年:1985
英國喜劇團體「蒙地派森」(Monty Python)在第一世界的知名度不言而喻,連我們收電子郵件會看到的「spam」以及近年主要的程式語言「Python」都源自他們。這些來自牛津與劍橋的高級知識分子之中,負責電視節目與電影那些超現實動畫短片的成員,就是創團元老中唯一來自美國的吉連。吉連擔任導演的電影,不是拍攝過程一波三折,就是上映後既不叫好也不叫座,但不容否認還是有一批死忠粉絲熱烈討論。
在《巴西》推出的前一年,英國就有人推出由歐威爾同名小說改編的反烏托邦片《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1984),那部片的視覺風格充滿了灰塵與鐵鏽,近乎黑白的低彩度與暗色調,講述主角如何在「老大哥」透過電視螢幕到處「看」著民眾的監看社會下保持自己的思考。《巴西》的視覺表現上不排斥鮮豔的色彩,名曲〈水彩般的巴西〉(Aquareila do Brasil,1939)在整部片中常常出現,與本片的反烏托邦氣氛鮮少關係,毋寧發揮了諷刺的效果。主角山姆(強納生‧普萊斯飾)一直做著怪夢,而這些夢慢慢與現實越來越近,自己長出金屬翅膀去接近薄紗下的美人,一望無際的田園突然冒出巨大建築物擋住前方,穿著日本戰國武將盔甲的武士阻擋英雄救美,最後主角總算打倒敵人,帶著美人遠走高飛……當初就是因為本片的結局讓好萊塢高層失望,才臨時加了一個喜劇收場,不過也幸好目前能找得到的版本,不管是藍光還是數位放映,都是導演原始的想法。吉連曾經表示本片想要表現的是人類逃離極端管控的本能,與前一部長片《時光大盜》(Time Bandits,1981)、後一部作品《終極天將》(The Adventures of Baron Munchhausen,1989)同屬自己的「三部曲」。
《星戰毀滅者》Mars Attacks ! 導演:提姆.波頓 Tim Burton 美國 出品年:1996
以好萊塢大堆頭卡司與大成本場面視效,重現 1960 年代卡牌的廉價感,也只有提姆波頓才幹得出來。火星人長相蠢,叫聲蠢,動作也蠢,但殺害地球人絕不手軟。地球人面對火星人,愛與和平顯得一無是處,硬幹也屢屢碰釘子,最後反而是靠鄉村歌曲的真假音交替歌聲,讓外星人一個一個爆頭。整部片看起來就是蠢,但喜歡的觀眾就是會一看再看。波頓堪稱好萊塢的鬼才,這部片和他的上部片,也就是強尼戴普、馬丁藍道主演的傳記片《艾得.伍德》(Ed Wood,1994)有相當大的不同。伍德被稱為史上最差勁的導演(以美國而言),波頓以 1960 年代B級片的規格拍出他的故事。《星》片也充滿了B級片的趣味,尤其洛史泰格扮演的將軍,雖然到最後一刻都在反抗,卻得到一個最荒謬的下場。討厭本片的人一定會說,這種扮家家酒一般的電影,恐怕也只有美國人拍得出來。現在很多手機都可以拍攝 4K 畫質的影片,結果大部分用戶都拿來自拍跟直播,有幾個敢用獨立製片的精神,把手機當成早年的 Bolex 發條攝影機用,去拍一些充滿冒險精神的電影?然而本片的扮家家酒性質,偏偏又是一些人會一看再看的原因。
除此之外還想推薦的電影,包括《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佛杭索.瓦楚浮,1959)、《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馬丁.史柯西斯,1976)、《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復原版與最終版,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1979)、《冰血暴》(Fargo,柯恩兄弟,1996)等。至今已經有許多文章在談這些片的魅力,本文也就不再錦上添花。
◎Photo Via:IMDb,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