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台灣的電影院分專放台片、港片(以及國語配音日片)的院線與洋片院線,在設備規格上也產生明顯的區分。筆者小時候印象中的國片戲院,比較具代表性的戲院之中,銀幕大一點的像是台北西寧南路的「中國」或漢中街「萬國」戲院,都是用來看一些大明星主演的大成本製作;銀幕沒有那麼大的戲院,像是成都路「新世界」、三張犁的「南山」和「僑聲」,以及忠孝東路「頂好」等戲院,則是用來看文藝片。
↑電影和戲院隨著時代變更,不變的是電影陪伴觀眾的那份力量
而一部好看的電影,總得留下一個令人難忘的畫面,但是筆者小時候看過的國片大多沒有,跟風大量粗製濫造的黃梅調、三廳片、功夫片與殭屍片更沒有。筆者對台片的偏見,便是從上述戲院、出租錄影帶、廟埕露天放映的大量觀影經驗中所得來的。隨著上述戲院步入歷史、露天放映的數位化以及電影拷貝的失傳,那些作品除了海報外,在台灣的電影史上只會留下個人收藏的電影本事與宣傳資料,以及見證者的口述紀錄。
諾蘭《奧本海默》砸1.8億美元重現原子彈爆炸,《逃出絕命鎮》低成本殺出血路!成本「超乎想像」的吸金電影,說好故事才是關鍵! 平時有看電影習慣甚至是對其有愛好的讀者應該對好萊塢電影的製作成本或多或少有些概念,基本上動輒千萬美金的拍攝預算並不少見,且時常會有超支至破億的情況,因此若不是成為年度話題巨作,讓投資獲得最大
40部信奉華麗美學的電影:從西方的《巴比倫》、《大亨小傳》一路看到東方的《花樣年華》、《一一》、《惡女花魁》,見識令人目不暇給的銀幕之美! 電影一直是讓人逃避現實的管道,早在默片時代,美國電影巨匠D‧W‧葛瑞菲斯(D. W. Griffith)就已經在長片《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o
金馬獎舉辦至今已來到第六十個年頭,從港台影人同樂會演變到中國影片可以參加,再發展到每年熱鬧非凡的國際電影交流活動,歷年來所見證的華語片成就,涵蓋著台灣電影躍進與國際化的許多軌跡。在此特別介紹幾部令筆者印象深刻,同時曾在金馬獎大放異彩的華語片。
↑金馬獎舉辦至今已來到第六十個年頭,歷年帶領觀眾見證華語片的成就
胡金銓拍完《大醉俠》(1966)後離開邵氏製片廠,來台成立聯邦公司,拍攝《龍門客棧》(1967)。他擅長運用京劇舞台的簡約手法,並以大片潑墨山水吸引海外觀眾,成為當時少數能將華語片帶到海外的影人之一。並在台灣極少數可以取得彩色電影膠捲拍片的華慧英攝影師的掌鏡下。
↑《龍門客棧》(1967)
《俠女》(1971)女主角徐楓的凌厲眼神具有刺穿銀幕的張力,是台灣電影中極為少見的力作。而胡金銓導演當時的才華,更是早在侯孝賢、蔡明亮導演以台灣之名打響國際影壇前,於世界電影史上第一位留名的「台灣導演」。
↑《俠女》電影海報
香港電影在邵氏兄弟的投資下形成製片廠體制之後,吸引許多有志難伸的台灣導演前去淘金圓夢。直到在美國接受正式電影教育的創作者返回香港,才為港片帶來所謂新浪潮。香港新浪潮旗手之一的許鞍華導演早年推出的周潤發主演《胡越的故事》(1981)、林子祥主演《投奔怒海》(1982)到日後拍攝的《女人四十》(1995)、楊紫瓊主演的《阿金》(1996)與近年的《桃姐》(2011)都是香港劇情片的傑作。
↑香港新浪潮旗手之一的許鞍華導演
↑《胡越的故事》預告
↑《阿金》電影
其中又以《女人四十》描述蕭芳芳飾演的媳婦,職業婦女「阿娥」在婆婆猝逝、公公(喬宏飾演)失智症加劇後,如何在工作、長照與家庭間拉鋸的故事。台灣攝影大師李屏賓在香港穩紮穩打累積出來的攝影功力,有待本片數位修復版上映時再被觀眾發現。
↑《女人四十》電影
↑《桃姐》預告片
張婉婷執導的《秋天的童話》(台譯《流氓大亨》1987)是她與人生伴侶,編劇羅啟銳搭檔完成的「移民三部曲」的第二部,並把當年專拍英雄片的周潤發與首席玉女鍾楚紅拉到紐約拍攝。周潤發飾演的底層移工「船頭尺」,在造化戲弄下與鍾飾演的中產女孩「十三妹」發展出一段跨越階級關係的故事。同年金馬獎頒獎典禮上,台灣導演王童推出的鄉土劇《稻草人》打敗本片贏得最佳劇情片、導演、原著劇本(王小棣與宋紘)三獎項,後來王也拍攝鄉土劇《自由門神》(2002),片尾收錄紐約世貿中心雙塔被飛機撞毀前的最後風景,然而後世無人提起。
↑周潤發與鍾楚紅拍攝電影成為當年轟動的螢幕情侶
↑《秋天的童話》(台譯《流氓大亨》)片段
與蔡明亮同為王小棣門下弟子的陳玉勳第一部劇情片《熱帶魚》(1995),描述一個都市小孩被綁架到嘉義東石海邊的鬧劇,堪稱是一代銀幕笑匠許不了死後,台灣非常罕見的原創喜劇。全片色彩鮮艷,是蔡明亮最信賴的攝影指導廖本榕代表作之一。金馬獎最佳女配角文英阿姨的台詞「愛你去死啦愛」與片尾穿梭在敦化南路高樓間的熱帶魚畫面,更是九○年代台灣電影的重要象徵。
↑《熱帶魚》電影海報
《初纏戀后的兩人世界》—王家衛監製,葛民輝攜手金城武、莫文蔚共譜非典型愛情。我們都曾初纏,也曾讓一段關係走至戀后|Wazaiii 達人的電影夢| 提到葛民輝,每個人會率先想到的事或許不盡相同。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觸動人生的必看三部華語電影:侯孝賢《悲情城市》、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王家衛《重慶森林》,重回90年代輝煌,經典永遠不過期|Wazaiii 達人的電影夢| 對台灣很多的「電視兒童」來說,暑假的回憶,包括開著電視一整天,看著電視台播放的香港電影、華語電影,小時候雖不太能全盤理解電影中的故事,但是隨著不斷「重
陳果代表作之一的《香港製造》(1997),是在英國退出香港,港人還沒體驗到水深火熱的時期推出。出品人華仔收集其他劇組拍剩的底片(其中不乏過期品),造就出全片曝光過度與粗粒子的影像風格。當年的陳果只有五十萬港幣可以完成本片。
↑《香港製造》預告片
李燦森飾演的不良少年「中秋」時常因為夢到一個跳樓自殺的少女而遺精,跳樓少女遺體在地上留下白色的血。同年張作驥以新聞局國片輔導金四百萬執導第二部劇情片《忠仔》,曝光不足的畫面與出戲的演員,大量關渡平原與貴子坑溪一帶的空景,因為成本不足將就拍成的鏡頭,再再增添全片的絕望感。
↑《忠仔》預告片
列出了以上筆者心目中覺得相當具亮點的歷年金馬獎華語片後,不禁也反思著金馬獎頒獎典禮當天的星光大道、獎座與獎金,以及得獎後在業界的名聲固然吸引人,但頒獎的本意還是在於表揚傑出的華語電影工作者,畢竟圓電影夢的目的無非是給予觀眾感動與歡樂,而非想著得獎。而在頒獎典禮之外,金馬獎前的國際影展與國際影人座談,也成為影友追逐的焦點。近年再加上侯孝賢導演領軍,資深剪接師廖慶松接班主持的金馬電影學院,以及出資拍攝電影的金馬創投會議,皆為產出優秀電影帶來助力,不僅造福從業人員,提升華語片的製作水準,更逐漸拍出令觀眾印象深刻的一幕幕好戲。
↑台灣擁有一群熱愛電影的從業人員,致力提升華語片的製作水準,拍出令觀眾印象深刻的好戲
◎Photo Via:達志影像, unsplash
◎Video Via:YOUTUBE(@RTHK 香港電台, @經典華語老電影, @mediadvhk, @ hien Nguyen, @Calvinchongyiksin, @GoldenSceneHK), Facebook(@張作驥電影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