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純文學會吸引人,無非因為原作能在簡單情境中,交代人生的酸甜苦辣,而厲害的銀幕改編,更不論作品規模還原文字意境,是相當考驗導演能耐的火燄山。”


黃大旺

2022-4-25

7部文學改編神作《她們》、《愛麗絲夢遊仙境》、《簡愛》...重現文學價值,滿足觀眾無盡想像!

上一篇文章裡,我們大略介紹了莎士比亞的劇作如何被改編成電影,或是放在另一種類型的框架下發揮。本篇主要介紹的是其他作家被搬上銀幕三次以上的文學作品。

除了自成一格的寶萊塢,談到改編成電影最多次的文學作品,莫過於美國作家露易莎‧梅‧奧爾科特(Louisa May Alcott,1832-1888)在南北戰爭後發表的成長小說《小婦人》(Little Women,1868)。光是默片就有兩個版本,一九一七年先由英國改編,隔年美國也推出自己的版本,一九三三年由一代女星凱瑟琳‧赫本主演有聲片,四九年又找了當時首屈一指的少女再演一次,一九六四年日活製片廠四大看板女優吉永小百合、淺丘琉璃子、蘆川泉與和泉雅子扮演四姊妹的日本版,由森永健次郎導演,故事相同之處只有四姊妹,主要是描述高度經濟成長期下,日本兩大都市(東京與大阪)姊妹間的情感與各自職場上的發展。

↑《小婦人》,1933

湯姆漢克斯 Tom Hanks 五部經典必看電影《阿甘正傳》、《浩劫重生》...走進他的演員世界:「如果不懂從共事過的人身上偷學點本事,你就是個傻子!」

湯姆漢克斯 Tom Hanks 五部經典必看電影《阿甘正傳》、《浩劫重生》...走進他的演員世界:「如果不懂從共事過的人身上偷學點本事,你就是個傻子!」 說到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大家會想到他的哪一部電影作品呢?是《阿甘正傳》、《搶救雷恩大兵》,還是《浩劫重生》或《怒海劫》?湯姆漢克斯在198

女神茱莉亞羅勃茲 Julia Roberts 5部必看經典電影:《麻雀變鳳凰 Pretty Woman》、《永不妥協 Erin Brockovich》...再精彩的劇情都沒有她的人生劇本強,愛得高調,想愛就愛

女神茱莉亞羅勃茲 Julia Roberts 5部必看經典電影:《麻雀變鳳凰 Pretty Woman》、《永不妥協 Erin Brockovich》...再精彩的劇情都沒有她的人生劇本強,愛得高調,想愛就愛 女神茱莉亞羅勃茲演過的電影無數,每個角色都深植人心,甜美的她,傻氣的她,聰慧的她,從少女到媽媽,從演員到

一九七八年版是美國的電視電影,一九九四年由澳洲導演姬莉安‧阿姆斯壯(Gillian Armstrong)改編的版本,有玉女紅星薇諾娜瑞德領銜主演,電影劇本也由女性執筆,堪稱是少數以女性觀點拍攝的電影版《小婦人》。二○一八年與一九年的版本也都是女性執導,尤其一九年的版本《她們》更由好萊塢新秀導演葛雷塔‧葛薇執導筒,在社群網路上鋒頭最健。

↑《她們》,2019

路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1832-1898)的少女幻想小說《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s Adventure  in Wonderland,1868)也是電影發明後,一直被改編的作品之一。第一部改編版由英國推出時(1903),許多場面還只能以插畫呈現,八分鐘的片長就像是Powerpoint簡報。一九一○年的美國版多了兩分鐘,但礙於技術不足,登場角色不多。一九一五年的版本更長,也開始使用布偶呈現動物角色,算是當年最完整的版本。

↑《愛麗絲夢遊仙境》,1972

一九三一年版是第一部有聲版,但一九三三年忠於原作插畫的派拉蒙版,才成為包括動畫在內所有改編版的基本參考資料。這個改編為了充實內容,還結合了續篇《愛麗絲鏡中奇遇》(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and Ehat Alice Found There,1871)的場面。好萊塢黃金時代台柱蓋瑞‧古柏(Gary Cooper,1901-1961)在本片中扮演仙境中的白色騎士,堪稱本片的男主角。本片的編劇之一,更是後來先以《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1950)成為好萊塢投牌導演,又拍出《埃及豔后》(Cleopatra,1963)終結大堆頭史詩片類型,也讓二十世紀福斯公司瀕臨破展的喬瑟夫‧曼凱維茲(Joseph L. Mankiewicz,1909-1993)。

↑Joseph L. Mankiewicz

一九四九年由法國拍攝的第一部 Anscocolor 彩色版,礙於一九五一年迪士尼特藝七彩版的發行獨佔權,而遲遲無法在美國發行。被迪士尼一直打壓的法國版,包含了美國操偶大師布寧(Louis Bunin,1904-1994)精心設計的各種動物布偶的停格動畫,算是當時停格動畫合成技術的集大成。一九七二年由美國福斯與英國蘭克機構聯合出品的音樂片版,可以看到偉大攝影師溫斯沃斯(Geoffrey Unsworth,1914-1978)的運鏡與約翰‧巴瑞(John Barry,1933-2011)的華麗配樂,不過還是無法脫離迪士尼的影響。

↑Joseph L. Mankiewicz

一九八八年施凡克梅耶的停格動畫版,將時空轉移到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而更增添了兒童不宜的獵奇成分。提姆波頓回到老東家迪士尼接連拍攝的兩部《魔境夢遊》(2010)與《魔境夢遊:時光怪客》(2016)不算是原作的忠實改編,也因為迪士尼的政治正確路線而無法暢所欲言,讓觀眾想問之前那股幹勁去哪裡了?

↑《魔境夢遊:時光怪客》,2016

英年早逝的布朗蒂三姊妹,有許多作品都被改編成電影,例如大姊夏洛特的代表作《簡愛》(Jane Eyre,1847)就被改編至少七次。二姊艾蜜莉初試啼聲推出的《咆哮山莊》(Wuthering Heights,1847)也被改編七次,其中包括勞倫斯‧奧立佛第一部好萊塢作品(1939)、超現實畫家布紐爾的墨西哥版(1953)、第四代龐德提摩西達頓主演的版本(1970)、新浪潮導演希維特的法國版(1986)、日本新浪潮導演吉田喜重的室町時代版(1988)、改編得不怎麼樣,但找坂本龍一配樂的英美合作版(1992)最後是第一部女導演執導的英國版(2011)。

↑《簡愛》,2011

5部盧貝松經典電影:《地下鐵》、《第五元素》、《終極追殺令》...遊走於商業與藝術之間,用獨特視角詮釋屬於法國人的浪漫

5部盧貝松經典電影:《地下鐵》、《第五元素》、《終極追殺令》...遊走於商業與藝術之間,用獨特視角詮釋屬於法國人的浪漫 法語真的是最美好的語言 什麼才是盧貝松電影? 「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 「妳有沒有那麼一點愛過我?」 這是1985年盧貝松的《地下鐵》電影,最後幾幕男主角弗瑞德問海倫的

都是假的!?解析經典電影配樂:《小丑》、《黑色追緝令》...虛實之間的「造假」藝術

都是假的!?解析經典電影配樂:《小丑》、《黑色追緝令》...虛實之間的「造假」藝術 假象的藝術 電影是造假的藝術:巴特(Roland Barthes)、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等人所謂的假象(illusion)。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期許電影

俄羅斯文學也是一個重要的電影原著寶庫。杜斯妥也夫斯基《卡拉馬助夫兄弟》(The Brothers Kalamazov,1879-1880)也被改編過七次:德國默片(1921)、德國有聲版(1931)、美國版(1958)、蘇聯版(1969,1990)、俄羅斯版(2009)。這部小說與《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1866)都被一而再、再而三的被翻拍成電影,蘇聯時期的改編多半由硬裡子劇場演員擔綱,充滿國立劇場的嚴肅感,以呼應大文豪的冗長感,但是西方陣營的改編就未必可以暢所欲言。

↑《卡拉馬助夫兄弟》,1958

《安妮‧法蘭克日記》日本動畫劇場版(1995)由麥可‧尼曼配樂,《與巴席爾跳華爾滋》(Waltz with Bashir,2008)的以色列動畫家阿里‧佛曼的《尋找安妮法蘭克》(Where is Anne Frank,2022)則在坎城影展非競賽單元上映。

↑《Waltz with Bashir》,2008

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伊豆舞孃》(1926)不含台語片的抄襲在內,也被改編成七次電影與六次連續劇。其中田中絹代主演的默片(五所平之助導演,1933)、美空雲雀主演(1954,野村芳太郎導演)、吉永小百合主演(1963,西河克巳導演)與山口百惠、三浦友和主演(西河克巳導演,1974)都是日本影史的經典。

↑《伊豆舞孃》,1974

芥川龍之介《竹藪中》最有名的改編是黑澤明《羅生門》(1950),讓日本電影成為電影史的一大主軸。舞台改成墨西哥荒野的《暴行》(The Outrage,1964)由保羅紐曼主演;匹茲堡《鐵迷宮》(Iron Maze,1991)記錄了平成初期泡沫經濟破滅前的日美貿易摩擦,《迷霧》(MISTY,1997)網羅了當年最紅的偶像劇明星豐川悅司與天海祐希;雷奈極盡瑰麗的《去年在馬倫巴》(L’Année demière à Marienbaud,1961)、邱剛健的《阿嬰》(1990)與雷利史考特《最後的決鬥》(The Last Duel ,2021)都被影評提起與黑澤明《羅生門》在作品結構上的高度關聯性。

↑《羅生門》,1950

↑《最後的決鬥》,2021

源自唐宋話本,經由李氏朝鮮文人不斷潤色而成的韓國古典文學《春香傳》,是韓國電影史上被改編最多次的文學作品,根據正式記載,一共被拍攝十二次。電影被日本人引進韓國,即推出第一部默片(1923);有聲片時代,又翻拍了第一部有聲版(1935)。韓國第一部七彩寬銀幕電影(1958),毫不意外的獻給了這部作品。

↑《春香傳》,1950

其他關於文學、戲劇、詩歌經典被改編成電影的例子,可說是不勝枚舉,本文無法再一一列舉。電影改編固然呈現大文豪的生花妙筆,但有時候過度解釋往往會限制後來觀眾的想像。如果迪士尼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對後世的改編影響甚鉅,彼得傑克森版《魔戒》與《哈利波特》以降的各種電腦特效奇幻文學片,也有一派說法是「扼殺觀眾的想像力」,更不用說十餘年來保障許多演員與電影從業人員不至飢寒交迫,卻被老派電影人如史柯西斯、塔倫提諾棄如敝屣的美漫超級英雄電影。電腦特效做得太好,有時喧賓奪主成為一部電影的主要賣點,成為後來改編電影的窠臼。

↑《魔戒》,2001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 Stone》

如果像《伊豆舞孃》一樣,每次改編都找來當年的清純玉女當號召,讓觀眾進電影院一飽眼福,結果卻看到文學的苦澀,是相對穩當的作法。純文學之所以會吸引人,無非因為原作能在簡單的情境之中,就交代出人生的酸甜苦辣,而厲害的銀幕改編,不僅是把場面拍得豪氣干雲,更能還原原作文字表現的意境,但最後觀眾如果想要追求作品的意境,還是要回到原作的文字。這也是文學巨著無法保證電影一定賣座的原因:編導或製片未必能接得下原作的重量,或是演員的演技成了白工。所以文學改編電影,不論作品規模大小,都是相當考驗導演能耐的火燄山。

 

◎Photo Via:IMDb, gettyimages, YOUTUBE(@Leo Morcel)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