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Girls Help Girls」在社群網路上掀起一波浪潮,這同源於 #MeToo 運動,用以譴責利用權力性騷擾與性侵者的口號,因大多數被害者為女性,於是在進行串連時順勢誕生!但是,若將字面單單解釋成女性站出來幫助女性,似乎也狹隘了意涵。
↑#MeToo 是2017年 Harvey Weinstein 性騷擾事件後在社群媒體上廣泛傳播的主題標籤
剖析性騷擾背後的權力結構!尊重、同理並支持#Metoo受害者,讓我們成為她能勇敢發聲的後盾!|惡魔老闆養成記| 社畜如你,總覺得老闆愛找碴又難搞,活像個惡魔,但你可曾真的知道他/她在想什麼嗎?現在仲誼公關/Wazaiii/哇哉上課的惡魔老闆——岳啟儒親自告訴你,她在職場是如何一步步修煉成惡魔的,啊!不過玻璃心讀者
《真愛挑日子》、《BJ 單身日記》…經典愛情片女導演,拍出動人女性視角,投射情感想像,展現內心英雄旅程 愛情片可以說是不敗的觀影選擇,從年輕看到老,從單身看到脫單,每個分分合合的戀人,一輩子看過的愛情片不計其數, 經典愛情片中的女性視角,展現女性內心的轉折,不論是面對愛情的挫敗,或是許多錯過帶來的誤會,這些老梗套
雖說今日許多先進國家喊出了「性別平等」之說,不過現實的是,父權影響力依舊高高掛,鮮明的例子從政治上沙文思維的美國總統川普掌權(全球絕大多數的政治操控權仍在男性手上);職場上,根據台灣勞動部統計,女性在職場上每年要比男性多工作58天才能獲取同等的年薪。
↑川普上任後終止聯邦政府的多元、平等與包容性計劃 (DEI)
因此,「Girls Help Girls」女性們的發聲不僅是幫助他人,更是讓女力能在平等位置上綻放光彩。事實上,早在此前全球各地的女性群像劇與電影也不斷興起,並透過軟實力將女性所面臨的問題,以細膩的描述、溫柔的控訴,讓女性們看得心有戚戚焉。
↑女性走上街頭為自身權益奮鬥
美國:勇敢發聲,為自己也為他人
提到女性群像劇,千萬不能忘記90年代《慾望城市》中四個紐約女子的愛恨情仇,不但重新定義女性角色的轉變與勇於追求自我的展現,也蔚為女力影集中的經典。
↑《慾望城市》中展現了四位主角間的友情、愛情與成長轉變
至於電影題材的部分,更可以發現透過傳記電影描繪為女力發聲的真實故事,如2011年《姐妹》的女性作家為為人權發聲、2017年《關鍵少數》中少數黑人女科學家的超強算力,成為當時太空科學的劃時代助力,打破現實中「白人男性英雄」拯救世界的刻板印象。在歐美作品中,女性所要求的平等不僅是性別上的,更是能同理心的為人權不公發聲,展現女性不亞於男性的實力。
↑《關鍵少數》改編自 NASA 超級英雄 Katherine Johnson 的故事
日本:因為在乎,所以守護
回到亞洲,日本大導演是枝裕和2015年的《海街日記》改編自漫畫的電影劇情猶如八點檔,撐起整座老家的大姐,接納破壞自家幸福的小三阿姨所生的妹妹,透過細膩的家庭成員互動,平淡的日常故事,勾勒出日本女性為家庭付出的犧牲與甘願。
↑《海街日記》預告
2025年,是枝裕和再以改編向田邦子小說的影集《宛如阿修羅》,藉由一家四個女兒的不同情狀,緩緩說出女性在關係中因為在乎所展現的嫉妒與攻擊樣貌,就像是好戰的阿修羅。再進一步解釋,日本女性最珍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家庭、愛情、友誼,為了守護心中的寶貝,所以堅持,所以攻擊。
↑由宮澤理惠、廣瀨鈴、尾野真千子、蒼井優主演的《宛如阿修羅》
金馬59重量級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是侯孝賢粉絲?《幻之光》、《小偷家族》、《嬰兒轉運站》...不刻意卻直抵人心的電影故事! 第59屆金馬獎頒獎典禮,近日公佈了頒獎嘉賓,在星光熠熠的嘉賓名單中,又驚喜再見日本知名導演是枝裕和的名字。是枝裕和上次出席金馬獎,是2020年作為侯孝賢導演終生成就獎的引言人身分而來。這次,
4部影劇揭露性犯罪殘忍真相:《自由之聲》改編真實兒童販運、韓國紀錄片《網路煉獄:揭露N號房》令人髮指...看懂罪犯套路,一起撐開保護傘 最近的台灣辛苦了!看完新聞輪番推送的消息,心中出現了這樣的OS。特別關於「性犯罪」事件,真讓人不忍瀏覽受害人所苦,生活的周遭頓時充斥著危機感,不禁想大喊:究竟還有多少未爆案?!如
南韓:都會女子的善意競爭
韓劇改編自漫畫的《酒鬼都市女人們》,講述是閨蜜也是酒友的三名女子,從喜劇變成句句扎心劇,真實地說出職場與情愛關係。
↑《都市酒鬼女人們》預告
《請輸入檢索詞WWW》中亦敵亦友的關係,透過搜尋網站的敵對故事,在職場、家庭、感情間的最關鍵詞可能還是「愛自己」,偶有挫折時若身邊有個懂你的人(可能是競爭對手)陪伴,或許就足夠了。就像酒鬼劇中說的:「朋友之間不需要知道彼此的所有事情,直到時間久了,就會明白。」
↑《請輸入檢索詞WWW》以兩大競爭激烈的搜索網站公司為背景,講述三位都市女性的故事
近來火紅的韓劇《善意的競爭》,本以為是陳述青春的百合劇,劇情卻一再反轉,懸疑又驚悚,嚇得差點吃手手;在菁英教育的刻板觀念中,致使家庭、學校與社會的相互比較與競爭,形成惡性循環,什麼是「善意的競爭」?什麼又是「惡意的迫害」?或許,女性要的不過是一份對等的理解。
↑《善意的競爭》預告
台灣:拔除標籤,當自己的后
台灣近幾年女性群像劇也炎上,描繪日式酒吧中女侍應生的《華燈初上》,雖然故事有些八股,卻也說出時代女性的心路歷程。2024年討論度破表的《影后》,從新人史艾瑪為求上位的黑化、女明星背負的嚴苛審視眼光、關係中的女強男弱,皆訴說女性在社會上背負的原罪;影后說的不只是演員故事,而是女性在生活中要演出社會中所認可的樣子,維持美貌、身材、純真不能展現慾望、相夫教子、貼心懂事,社會在給予「應該」的標籤時,誰關心過妳想成為的樣貌呢?
↑《華燈初上》以80年代的条通文化為故事背景
「Girls Help Girls」說的是同理,拿著道德放大鏡檢視一切很容易,女性們脫去社會與家庭期望很難,姐妹們讓我們一起為自己勇敢吧!
◎Photo Via:Netflix, 達志影像
◎Video Via:YOUTUBE(@gagamovie, @iQIYITW, @hamivideo8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