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上正播著譚詠麟的〈卡拉永遠OK〉,熟悉的8、90年代的 Disco 拍點,那是1990年,即將迎來台灣對香港流行音樂的黃金年代。
相信現在差不多30幾歲以上的讀者,應該都經歷過這樣的年代。80年代後香港的娛樂產業來到了最高峰,於是開始逆輸出偶像文化輻射至整個華人圈。我們這輩人,看著周星馳的港片、聽著剛到台灣口音很重的郭富城唱著〈對你愛不完〉、綜藝節目則是有著主持人張菲揶揄葉蘊儀的「洗腳水(19歲)」的梗;而台灣也透過模仿大賽選出包含羅志祥、歐漢聲等四人的「四大天王」偶像團體…...那是一個充斥著香港娛樂唱片產業的年代,我們好像也因為這樣會了一些些粵語廣東話。
↑《唐伯虎點秋香》劇照
能接周星馳電影台詞梗的才是真朋友!《唐伯虎點秋香》、《食神》、《功夫》...6大經典對白看到都會背,原來喜歡星爺是一種壓力? 在華人區有個共同語言,叫做周星馳。這是個情懷的同時,還是種壓力,但卻是很有趣的壓力。 喜不喜歡周星馳,是個幾乎不用討論的話題,該問的是你喜歡哪一部星爺的電影?或者說,你沒看過哪一部比
追憶香港百變天后梅艷芳傳奇!最百變而不變的美麗時代記號,嫁給舞台的非凡人生 2003年香港張國榮、梅豔芳兩大代表性巨星相繼過世,對不少香港人及其他亞洲影迷來說,有如一個輝煌年代的逝去;梅艷芳過世時,訃聞的標題為《別矣,香港的女兒!》,因90年代後段回歸與接下來政治上的種種,大部分的香港人對未來幾乎沒有太多
香港從80年代初 TVB 舉辦的第一屆選秀節目,就誕生出了第一個的天后—梅艷芳,可以說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了造星工廠的時代,像是幾乎可以說是壟斷90年代市場的四大天王們,張學友以及黎明就是透過歌唱大賽得獎而踏入演藝圈,劉德華和郭富城則是從演員訓練班結業並成為藝人,但起初的郭富城在香港發展的並不順利也沒有得到發行唱片的機會,反倒是來到台灣拍攝機車廣告,大受歡迎,才在同年獲得發行唱片成為歌手。
↑張學友(左)和黎明(右)透過歌唱大賽得獎而踏入演藝圈
但其實四大天王們,其實真的走紅都還是憑藉著香港電影戲劇的黃金年代,張學友靠著電影《旺角卡門》的烏蠅哥走紅、黎明以及劉德華則是透過電視劇《人在邊緣》以及《神鵰俠侶》走紅後,也才逐漸走上歌手的身分。而這爆紅的四人,各個也成為屹立至今的神壇級人物,除了黎明較少公開活動之外,其餘三人都還是在影歌視佇立著,前陣子歌王學友更是一連在台灣開唱好幾週造成的萬人空巷大家應該還是記憶猶新。
↑郭富城(左)和劉德華(右)是從演員訓練班結業並成為藝人
接著是橫空出世的王菲,早在1994年於台灣發行首張國語專輯之前,就已經在香港發行過一票粵語專輯。當初還是用王靖雯為藝名的她,光是國語首張專輯《迷》在台灣累積銷售就突破了80萬張,更奠定了這位東北奇女子歌壇上的地位。但真要說王菲成為王菲,就不得不提後來以王菲之名推出的粵語專輯《胡思亂想》。其創新的融入英倫音樂概念,也重用了填詞人林夕,翻唱小紅莓樂團的〈夢中人〉就是傳唱至今的暢紅歌曲。
↑橫空出世的王菲不斷的刷新唱片銷售紀錄。圖:《重慶森林》劇照
接下來就是看菲姐不斷的刷新唱片銷售紀錄,2000年被列入金氏紀錄成為銷量最高的香港女歌手而能去香港紅館看一次王菲的演唱會是幸福的,四面台上就看著王菲以及他的舞者們穿著 Bernhard Willhelm 的服裝,昂首闊步伴隨最絢爛的燈光舞台設計,那不是巨星,是什麼?
↑以王菲之名推出的粵語專輯《胡思亂想》
當然台灣第一位獲得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的香港人(2003年),就是莫文蔚了。與前述不大相同,到了2000年代,台灣開始漸漸走向反輸出香港的唱片實力,原先在香港發行專輯的莫文蔚銷量慘淡,直到1997年來台發行國語唱片,憑藉〈他不愛我〉、〈愛情〉、〈陰天〉等歌曲,一炮而紅。當然差不多時期來台發展的還有林憶蓮,都會女子又時尚前衛的設定,那一首〈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馬上奠定其在台灣的地位;也是迄今,與莫文蔚兩位同時保持著得獎最多最佳國語女歌手的香港人(各兩座)。
↑莫文蔚1997年來台發行國語唱片,憑藉〈他不愛我〉、〈愛情〉、〈陰天〉等歌曲,一炮而紅
《初纏戀后的兩人世界》—王家衛監製,葛民輝攜手金城武、莫文蔚共譜非典型愛情。我們都曾初纏,也曾讓一段關係走至戀后|Wazaiii 達人的電影夢| 提到葛民輝,每個人會率先想到的事或許不盡相同。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王菲、陳奕迅御用香港詞神林夕—精選13首作詞金曲:〈百年孤寂〉、〈愛情轉移〉...談夢、親密關係與自由,做一場不是徒勞的夢 一、夢 「開到茶靡花事了,塵煙過,知多少?」《紅樓夢》 ↑王菲〈開到荼靡〉 以夢為名的林夕,本名梁偉文,其筆名源於對香港作詞人林振強的敬愛,以及得自簡體版《紅樓夢》
至於搭配著1998年賀歲片《行運一條龍》主題曲的〈親密關係〉,則是我的最愛鄭秀文的其中一首歌,由另一位香港詞神黃偉文填詞―「每次我想說笑 你早已笑了 默契相通 不可干擾 」―這也是當時香港流行音樂成功的模式,搭配著港產電影強勢輸出。張國榮的〈追〉 (電影《金枝玉葉》)、張學友的〈如果愛〉 (電影《如果愛》),當然同樣是鄭秀文的〈終身美麗〉(電影《瘦身男女》),也都屬於同樣的路線。港片在1992年台灣的市占率一度高達47%,但自大量引進好萊塢大片後到了90年代末期,已經跌到僅剩5%左右,這也是讓港星逐漸在台灣慢慢失去立足點的其中一項因素。
↑張國榮的〈追〉 (電影《金枝玉葉》)
而前陣子剛在台灣開完演唱會的梁詠琪,以及三月也在台灣開演唱會的鄭中基,則因為1996年之後來台灣發展的香港歌手。隨後則迎來E神陳奕迅的時代,從1999年發行《婚禮的祝福》開始,就陸續在台灣獲取人氣,到了2000年轉向英皇娛樂,其中那首〈K歌之王〉,就算到了現在2024,仍是到 KTV 必點神曲。同期同公司的謝霆鋒,也憑藉當初帶著一些叛逆搖滾的設定,也在台灣獲得了不錯的表現。當然英皇旗下還有 TWINS 、容祖兒,也陸續來台灣發展,但此時港星在台灣的影響力已慢慢走下坡了。
↑陳奕迅從1999年發行《婚禮的祝福》開始,就陸續在台灣獲取人氣
↑KTV 必點神曲〈K歌之王〉
分水嶺大概可以從2005年左右開始看出端倪。風靡整個90年代的四大天王,也對香港歌壇的現象造成了一些影響,像是標榜偶像文化,多注重偶像個人而非音樂本質; Beyond 黃家駒就曾公開批評過。
↑香港搖滾樂團 Beyond 傳奇主唱黃家駒
後來雖譚詠麟提出將古巨基、李克勤、許志安、梁漢文並列新四大天王,引起了諸多討論,但這四人並不想要這樣的名號也就不了了之。再加上台灣歌壇已經走向更多元以及自行包裝偶像的能力;而音樂取得方式日新月異,從盜版猖獗再走到了數位串流,這也讓取得世界音樂的方式更寬廣,進而就轉向訴求音樂的特質。
↑音樂取得方式日新月異,進而造成聽眾聆聽習慣的改變
像是何韻詩及盧凱彤,兩人來台發行專輯皆獲得金曲獎入圍的肯定,其中已故歌手盧凱彤獲得最佳編曲人上台致詞的那段話:「我知道這個世界不完美、我的音樂不完美,但有了你,誰還需要完美!」讓人感動至今,獨立小眾與大眾主流的分野也在這段時期界線慢慢消失。
↑HOCC 何韻詩〈眼淚教我的事〉
↑盧凱彤〈雀斑〉
近年則有 Yoyo 岑寧兒空心吉他的空靈感,搭配療癒的歌聲,也備受關注。至於新生代的陳蕾是唱作俱佳的實力派歌手;而人氣居高不下,連續兩年獲得香港最愛女歌手的鄭欣宜聆聽度也是破表;還有獨立創作女聲 Serrini,憑藉著油尖旺金毛玲這帶著 local 感的風格,獲得極大關注。另外,像是已經出道十多年的人氣樂團 RubberBand,至今也是每年都有幾首炸紅的歌曲。
↑Yoyo 岑寧兒〈這裡〉
現今的時代,市場海納百川,在社群網路與串流平台的推波助瀾下,只要有心創作音樂,都更容易被人看到,卡拉永遠OK!
◎Photo Via:達志影像, INSTAGRAM (@vanijerjer)
◎Video Via:Youtube (@RockRecordsTaipei, @eegmusichk, @fayewongofficialchannel560, @GoomusicLtd, @eastasiamusic, @thisisyoyo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