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和一個久未見面的朋友相約,他開口的第一句問候,就是「你現在的生活有比較快樂嗎?」
而我愣住了,好像很久沒有思考這個問題了。
最近面對人生難解的疑問時,我開始放棄 Google,選擇以老派的方式回到圖書館找找有沒有好答案,竟然真的找到了三本教人過生活的書,書中有人有計劃地積極讓自己更快樂,也有人機智的為旁人解答著人生的疑難雜症。
謝謝這些作者,看完書後的我,確實有比昨天更快樂一些。
拒當垃圾人:留意你的情緒,適時傾倒,適時藏 說實話,收到 Wazaiii 邀約要寫「拒當垃圾人」這個主題時,我是猶豫的。猶豫什麼?猶豫我是否可以寫好? 果不其然,我延遲交稿了,因為寫不出來。也間接印證了當初的猶豫,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是一個很少,甚至從來不訴苦的人。而我自己也偏愛不訴苦的人多一點。
Work-life balance 不難!3招走出工作與生活撞牆期,放下完美主義、適時留白玩樂...人生因休息更圓滿! 身為太陽天蠍與上升處女的我,過度努力是我曾經擺脫不去的影子。當初進了外人眼中光鮮亮麗的公關業,以為努力就能成為社會主流價值中的人生勝利組,直到我的身體對我的長期忽視與過勞提出抗議;我的人生失去光
《向巴黎夫人學品味》(Lessons from MADAM CHIC)
美國人氣部落客 Jennifer L. Scott,以詼諧的手法寫下自己少女時在巴黎留學的趣事,當習慣穿著夾腳鞋與舒適到破洞運動睡衣的加州少女,遇上了被暱稱為「Madam Chic」(時尚夫人)的寄宿家庭女主人,意外在課堂外受到很大的衝擊。
「他們懂得享受生活細節,精通美好生活的藝術,謹遵完美無瑕的用餐傳統,且夜夜如是。」Jennifer 如此形容著那令她難以忘懷的巴黎時光。
↑《Emily in Paris》劇照
這本書像是一口氣濃縮了二十堂法國女人代代相傳的生活哲學課,如何把優雅從食衣住行育樂貫徹到心靈?秘訣就在於只用好東西。
舉例來說,巴黎女人並不害怕重複穿同一件衣服,她們崇尚「十件精品衣櫥」邏輯,不算外套或特殊禮服,每季衣櫥裡只需要十件質感好衣就夠了。雖乍看一件衣服的售價較高,但只要確保每一件都是適合自己身形、而且可以互相混搭,其實會更實惠,省下的隱形成本不僅是衝動購物的治裝費,還有每天早上煩惱要穿哪一件的時間。
↑《Emily in Paris》劇照
就像是呼應了近年很流行的人生金句,不要在最好的年齡裡,吃得隨便,過得廉價。
我自己在20年前買了人生第一條 Tiffany 銀項鍊,當年一條要5000台幣並不便宜,但是它至今依然簡約耐看可以每天配戴,以至於我很少買項鍊,攤提下來它一點都不貴。巴黎女人的思維也是這樣吧,將時間和預算明智地用在最大價值的事物上,不僅能讓人領略到心靈富足,同時也會,反映在銀行帳戶的餘額上。
↑《Emily in Paris》劇照
《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Dear Undercover Economist)
老牌英國財經媒體《金融時報》其實有個很接地氣的專欄,就是由本書作者 Tim Harford 所撰寫的「臥底經濟學家」,面對年輕人的感情問題、上班族的職場疑問或是為人父母的教育焦慮,無論再千奇百怪的發問,他都有好答案。
於是這本書收錄了其中150個生活難題,且看作者如何一反常見心理學作家的雞湯式溫暖撫慰,理智透過統計數據的思維,將錯綜複雜的疑難雜症,拆解為可被量化的公式,提出適合的經濟學理論與建議。
比如當年輕讀者問,如果已有定下來生兒育女的人生計畫,只是還沒有遇見對的人,該什麼時候離開情場呢?
經濟學家的回覆是,假設你下定決心在35歲前定下來,可以靈活運用「最適實驗理論」,規劃每兩個月「試吃」一個男人、累積出參考數據,然後在遇見最頂尖的百分之一時定下來;但如果一年年過去,白馬王子都沒有出現,那可以先設定持續實驗到30歲前,然後開始小幅的降低標準,也許前百分之三的男人也可以接受。
人生的苦難,有時候是真實相通的,看著一個一個來自各地讀者的投書,會讓人驚喜的發現你此刻的煩惱,其實別人也在面臨,而世界上竟然有這麼一個好心的經濟學家,用淺白中甚至帶點好笑的口吻,為你指點方向。
十年愛情長跑為何不邁入婚姻?原來「不離開」反而更要努力維持!|Wazaiii達人說愛| 掐指一算,和建築師男友交往快邁入第十年了;再認真想想,我們也認識近二十年⋯哇噻,幾乎佔據了我人生一半的時間欸!!驚訝的部分不在於感嘆光陰荏苒,而是覺得自己真是 freaking 了不起,崇尚自由的水瓶座如我,竟可以長期忍受床那
學會放過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放過頭銜、權力、薪資、財產、家世,放過愛情、友誼與人際關係!|橫跨十年的對話:30度 ft.40度| 這是一個十年跨距的寫作:我(40度)翻出了十年前的日記(by 30度),然後兩個人對話了起來。我希望用誠實換得共鳴,10年前的日記只節錄不改動。無論你幾歲,也許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
《過得還不錯的一年》(The Happiness Project)
生活順遂、家庭幸福的人,就一定快樂嗎?沒有憂鬱症也沒有中年危機的女子 Gretchen Rubin 在某個下雨天的公車上,突然問起自己這個問題。
而她找出答案的方式,就是先幫自己制定出「做自己」、「凡事看開」、「馬上行動」、「該做的事就去做」十二條守則,然後投入了一整年的時間去實驗,每個月針對一個守則做新嘗試。
第一個月,她選擇面對自家凌亂的環境,無論是「懷舊式凌亂」留下的過期舊物、「以後用得著凌亂」所囤積的無用物品,或是「免費品凌亂」捨不得丟掉的贈品,這才發現,隨著家裡的東西越多,原來人的心靈也會跟著凌亂的。
抱持著這樣的行動力,她開始積極對家人表達愛意,為自己開了一個部落格紀錄過程,展開新的運動習慣,甚至開始練習把金錢用在對自己有益的事務或是親友的身上,然後驚訝的得到了難以預期的快樂。
原來小小的努力,持續做下去,就能帶來很大的效果。
在實驗的這一年期間,最令她驚訝的收穫,是發現光是閱讀學說的論點,遠遠不如從別人身上學到的特殊經驗談所帶來的啟發,就算對方是個毫無關聯的陌生人。於是她紀錄下了一切,希望分享給每個也想把生活過的更快樂的人們。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自己天生就是個不快樂的人呢?
根據《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所提出的研究報告顯示,一個人的快樂程度,遺傳基因佔50%;而婚姻狀況、收入、健康、職業和宗教信仰等,佔10~20%;剩下的,是受到個人想法和行動所影響。
所以,行動起來吧,快樂並不只是一種感覺,還可以透過策略性、規律性的行動,為自己找回來的。
◎Photo Via:Netflix,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