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樂裡的超級舞台、高訂華服和驚心動魄的場面儘管再盛大,唯有純粹的聲線、赤裸的情感才是被我們 emo 仔收入「Sad Playlist」的唯一條件 —— 傷心歌曲總在某個時刻成為我們的情緒代辦。而5位當代女歌手 —— Lady Gaga、Billie Eilish、Phoebe Bridgers、Ghostly Kisses、Sasha Sloan 的共同點是近乎愚勇的自剖,不怕見過往生命給的種種不堪,直白地攤開成令人心碎的旋律歌詞。
7位用分身解放自己的歌手:碧昂絲 Beyoncé、愛黛兒 Adele、David Bowie…透過無限想像重塑自我認同 在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所執導的電影《鬥陣俱樂部》中有這麼一個場景:在老闆面前,飾演主角之一的愛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的拳頭彷彿失去了控制不斷的自我攻擊。斯洛
女神卡卡 Lady Gaga、麥可傑克森 Michael Jackson…7位不斷破框挑戰的歌手,生涯轉捩點的經典神專輯必收進歌單! 後殖民理論家、文化評論家 Edward Said 在其生涯遲暮之際曾著專書探討音樂與文學作者的「晚期風格」;並認為這些晚期作品相較於早期,雖然結構較為鬆散、反常且不合時宜,但往往也
Lady Gaga 用靈魂與破碎和解
Lady Gaga 有一百種面貌,她是閃亮皮革也是蕾絲包裹的靈魂碎片,當她還是鋼琴才女 Stefani Germanotta 在紐約到處爭取演出機會的同時,從最早的外星人設〈Just Dance〉、〈Paparazzi〉到踏上奧斯卡舞台彈唱〈Shallow〉再到小丑女〈Die With A Smile〉,每次的現身彷彿展現著重生的力道不來自於外表,而在於深扎靈魂震動的藝術性。
↑Lady Gaga 在成名前以原名 Stefani Germanotta 在紐約大學才藝比賽的演出
今年 Coachella 的封神演出,對於小怪獸們來說近乎是一場極致的療癒——沙漠的歌劇院、時尚、戲劇與心理學的修復儀式——看著 Gaga 以更高的姿態回歸,而那場巴西里約熱內盧的210萬人海如同大潮迎神,她將奢華舞曲與私密創傷一起打包,也許過往那些歌曲中的痛已經在時光中打磨,《Born This Way》不被理解的族群已經被擁抱、《Joanne》的家庭裂痕也已經和解。舞台上拳拳到肉、毫無保留給出百分之兩百的Gaga,是真正理解內心破碎力量的強者。
↑Lady Gaga 在 Coachella 演唱 《一個巨星的誕生 A Star Is Born》電影經典歌曲〈Shallow〉
Billie Eilish 寫詞映照現代失序
Billie Eilish 是 Z 世代中站在陰影裡的女巫,是一朵世上僅有在黑夜裡綻放的綠毛菊,低語 rusty 的音質偶爾絲滑,比任何炸裂的高音更撩動人心。寫出爆紅〈Ocean Eyes〉時的她只有15歲,而從宅錄少女到成為葛萊美怪物新人的時間比其他人都來的短。「怪奇比莉」這個中文名字不是憑空而來,Billie Eilish 一出道即有如怪物附身,老靈魂嗓音配上當代美學,不只讓青少年春心破防,甚至許多名人的爸媽也深陷其中 —— 如服裝設計師 Stella McCartney 的披頭四傳奇之一的老爸 Paul McCartney,就曾公開讚賞 Billie 甚至列歸為她的「頭號粉」。
↑Billie Eilish 十五歲時以單曲〈Ocean Eyes〉開始他的成名之路
Billie Eilish 是種極罕見的音樂生物,寫歌不為取悅大眾,也不會高唱愛與和平,而是耳語告訴你「我也活得很崩潰,但還撐著」或者嚴厲控訴「這種事你怎麼能做?」;她是一面黑鏡,反映著螢幕前現代人性焦慮與失序的臉:〈Everything I Wanted〉唱的是成功的虛無;〈Your Power〉則是對當權者濫用權力的控訴;芭比主題曲〈What Was I Made For?〉則談解不了的人生難題,那就放著也沒關係。
↑Billie Eilish 在 IHeartRadio 音樂獎演唱〈WILDFLOWER〉娓娓道出感情裡的愧疚與矛盾
Phoebe Bridgers 直白唱出愛恨情仇
加州獨立音樂人 Phoebe Bridgers 的聲線猶如音不準的 Jewel(別誤會,珠兒聲線很犀利),時而脆弱又夠邊緣的嗓音,像是狂歡後那無數個全身而退的早晨,令人熟悉的陰影跟時而帶著微稀光亮的明日隱喻,像詩集裡遺失的一頁;她的音樂如一場電影裡的夢境,場景是節日裡的家族聚會,有人喝醉,有人大哭,有人笑著說「我沒事」。
↑ Phoebe Bridgers 代表作〈Motion Sickness〉常被認為影射他對音樂人前男友 Ryan Adams 的愛恨情仇
從《Stranger in the Alps》到《Punisher》,Phoebe 用一句話讓你心碎三次,歌詞像紙飛機,輕輕飄過然後狠狠砸中你最過不去的心事:〈Kyoto〉寫的是與父親的疏離;〈I Know The End〉直接把世界末日變成搖滾詩篇,將悲傷裝成笑話,再把笑話化成情緒爆炸的引信;〈Sideline〉中綿長的敘事彷彿一個年輕的回憶錄,裡面都是遭遇、消化自省後吞滅的懊悔,最終能再繼續前行。她不灌你雞湯,只是誠實唱出「我們都曾壞掉了,但那又怎樣?」彷彿因為,生活總有出路。
↑Phoebe Bridgers 在 Late Night with Seth Meyers 深夜秀深情演唱〈I Know The End〉描述感情無法避免的終點
踩著泥濘,聽音搖擺,我也想去Fuji Rock 6月28日,約下午六點,有印象的話,當時台北的天空還存著一點陽光,隨之伴著些許小雨。這篇文章就是在那樣的天氣下打完,我記得我戴著耳機聽著近期大愛的Toe,看雨滴「啪踏」打在玻璃上,好像挺舒適。但,我恨,因為這場景讓我想到即將到來的Fuji Rock,而我卻還
約翰藍儂 John Lennon 與小野洋子的叛逆之戀,寫下60年代最深刻的反戰宣言|當代時尚男子圖鑑| 首先,這是一個連載。再來,這是一個談論關於時尚、關於男人的文章。世間男子百百款,唯有列入圖鑑中的才是傳奇。 Happy Birthday John Lennon. Today would have
Ghostly Kisses 用「幽靈之吻」陪伴失眠者
Ghostly Kisses 是我們午夜無法入眠時陪伴腦海的音樂計劃,而由法裔加拿大歌手兼詞曲創作人 Margaux Sauvé 主持的音樂項目,讓曾經是學習古典小提琴的她,轉身運用電子夢境與氣音,創造一首首氤氳心事的情歌。Ghostly Kisses 雖不是排行榜常客,卻經常在 Spotify 深夜清單上現身,如同「幽靈之吻」這個名字的靈感來自 William Faulkner 詩作《失落的女士之歌》,是給失眠者、失戀者、自我懷疑者……那些在夜裡對著天花板問「怎麼辦」的人聽。
↑Ghostly Kisses〈The City Holds My Heart〉闡述城市裡人們的依戀與失去
她的〈Golden Eyes〉唱著愛上最好朋友的無法告白之戀;〈Barcelona Boy〉像一封未寄出的簡訊,〈Empty Note〉則是被撕碎後重新拼貼的一頁日記,她讓時空失重,但同時也抓住我們生活中的某一個樣貌,你會發現 Ghostly Kisses 唱的並不是破碎本身,如果說她的音樂像一場慢性療癒,雖不見得立刻見效,但卻會發現自己,居然慢慢地痊癒了。
↑Ghostly Kisses 演唱〈Where Do Lovers Go?〉讓在愛裡疲倦的人能獲得一絲平靜
Sasha Alex Sloan 真誠唱出軟爛和無助
美麗的 Sasha Alex Sloan 就像是會在 IG 限動上說著「今天又一事無成」的那種朋友;不裝酷、不用假掰,只有真心話外加不在意帶一點自嘲。當年她曾為 Katy Perry、Camila Cabello、Charli XCX 寫歌,終於出道後繼續用自己真誠的嗓音告訴世界「我沒那麼行,但我還在唱。」
↑Sasha Alex Sloan〈House With No Mirrors〉在面對自我懷疑和容貌焦慮
她的首張專輯《Only Child》是給所有不想努力、想放棄卻又撐住的人一記輕拍——在這個強調成功和「有用」的世界裡,也許有一間溫柔病房,來者不拒,只求離去時多一點勇氣;「低潮也是風景,雖軟爛但卻真實。」
↑Sasha Alex Sloan 現場版〈Dancing With Your Ghost〉唱出失去摯愛的痛苦與無助
◎Photo Via:達志影像, Facebook(@Ghostly Kisses, @Sasha Alex Sloan)
◎Video Via:YOUTUBE(@allthingsfangirl, @Coachella, @BillieEilish, @phoebebridgersmusic, @GhostlyKisses, @sadgirls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