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文化的快速流動讓潮流趨勢不再需要分高端或街頭、東方或西洋,那我們又何必著墨誰才是真正創造流行的人呢?”


哈姆湯郎

2019-6-17

日本及美國的潮流文化成為現在的時尚

論流行文化,與台灣最貼近,同時也影響我們最深的莫過於日本與香港。尤其是日本,街頭穿搭中能見度頗高的sacai、COMME des GARÇONS、Undercover、WTAPS都來自於此,兒時吸取流行知識的管道更是「MIJ(Made in Japan)」,《POPEYE》、《FRUiTS》、《EYESCRAM》等日本雜誌總是堆滿置物櫃。但「現下的流行文化全要歸功日本人」,這樣的說法其實只能對一半(國小老師會在打勾中間多一撇),因為地域性的關係,日本對於台灣的影響力較為直接,所以我們會「一廂情願」認為日本才是流行文化的操盤手。不過話又說回來,日本又是受到誰的影響呢?

日本人對於探究事物本質的能力已經到達瘋狂的地步,特別是「美國製品」。NIGO的品牌HUMAN MADE以美式工裝為基礎,再融入符合現代潮流趨勢的設計,成功拉攏一票死忠粉絲。美國礦工所穿的Levi’s,到日本便成了時下年輕男女的時髦單品。日本知名選物店BEAMS,店鋪中零瑯滿目的男女選品更是許多年輕朋友心目中的購物天堂,BEAMS社長設樂洋由於熱愛美式文化,因此最初將BEAMS設定為富有濃濃美式風情的選物店,時至今時BEAMS選品的品味依然受人肯定。話題帶到現下街頭上人腳一雙的復古跑鞋,其實早在70年代就已風靡日本,當時日本人愛上了馬拉松與「Ivy Style」,便以跑鞋作為日常造型主軸,並將這樣的風格發揚光大。

 
 
 
 
 
 
 
 
 
 
 
 
 
 
 

(@nigo)分享的貼文 張貼


↑最會穿的音樂人之一,A$AP Rocky的造型品味大家有目共睹。日本潮流巨擘NIGO上傳了一張兩人於NIGO辦公室的合影,引發外界對於兩人合作的猜想。不過,更讓人留意的是東洋與西洋KOL在流行文化上的交流,這樣的互動是形塑現今流行文化的重要關鍵。

將時間軸拉回現代,這樣的造型方式在街頭中依然常見,且不分性別。Supreme來到亞洲之初,需要一位風格與個性都與品牌相近的Icon加持,當時他們便相中了窪塚洋介,而Supreme也靠著窪塚洋介打開亞洲市場……。種種事件都證明了日本人對於美國文化的熱愛,而日本人對於「將美國文化發揚光大」一事好像也樂在其中。但說實在,日本人並沒有「做白工」,當這些產品和風格飄洋過海紅到(或是說回到)美國以後,美國人也開始留意到這個被無法忽視的民族及他們所設計的單品。

 


↑已故時尚大師Karl Lagerfeld曾邀請百位名人演繹Chanel經典的Chanel Little Black Jacket。日本受邀的大咖除了超模水原希子之外,更有近期傳出喜訊的蒼井優,該一事件亦是東西時尚良好交流的例子。

美國歌手John Mayer是visvim的粉絲,他所擁有的visvim單品總值甚至超過了200萬台幣。COMME des GARÇONS不僅是許多名人的愛牌,連川久保玲門徒們的品牌也是叫好又叫座,這些都是日本品牌受到歐美時尚人士喜愛的實例。除此之外,日本與美國品牌間的合作也是時尚人士茶餘飯後的話題,像是 sacai與Nike最新合作的鞋款便是一例,我想各位從台灣無差別瘋搶的盛況便可略知一二。另外,決不能不提到潮流教父藤原浩的fragment,當時這支品牌不僅跨海與LV合作,此一舉動更是打破了所謂潮流和時尚的藩籬,創造了歷史性的聯乘系列。而Supreme x Undercover、CONVERSE JAPAN、Supreme X COMME des GARÇONS等合作也是日本與美國流行文化交融的混血之作。

 
 
 
 
 
 
 
 
 
 
 
 
 
 
 

sacaiofficial(@sacaiofficial)分享的貼文 張貼

 

 
 
 
 
 
 
 
 
 
 
 
 
 
 
 

sacaiofficial(@sacaiofficial)分享的貼文 張貼


↑球鞋為流行文化中相當重要的元素。近期呼聲最高的鞋款之一,莫過於美國運動品牌龍頭Nike與日本設計師品牌sacai合作的鞋款,這次的合作除了展現品牌的絕佳品味,同時也是東西品牌合作的絕佳例子。

若說亞洲區的流行重鎮是日本,西方國家則由美國主導,那麼,今日的流行文化可說是由這兩個國家共同形塑而成,而非日本一國的功勞。時尚風格在網路時代似乎顯得更為豐富,少了地域性的隔閡、沒了時間上的差異,整個產業便可以快步向前,透過網路引發各地不同文化的互相衝擊,用西洋技術呈現東方千年文化、加入東方工藝以詮釋西洋獨特眼光,更是現代時尚產業中常見之事。

文化的快速流動讓潮流趨勢不再需要分高端或街頭、東方或西洋,那我們又何必著墨誰才是真正創造流行的人呢?

 

◎Photo Via:達志影像, INSTAGRAM, Twitter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