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無胸罩日不只是穿不穿胸罩而已!破除物化、束縛和男性凝視,也尊重每位女性的穿衣選擇!”


凱特王

2025-10-13

從馬甲、胸罩到無胸罩日,女性爭取的不僅是舒適、更是身體自主權,也為自己的穿衣自由保留選擇權!

—— 從馬甲、胸罩到無胸罩日,我們爭取的不僅是舒適,更是身體自主權。

身為女性,相信大家會有一個共識,每天感到最釋放的一刻就是回到家脫掉內衣的瞬間,有人甚至感嘆獨居最爽的一件事就是可以在家不穿內衣走來走去。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出門還要穿內衣呢?尤其在炎炎夏日,胸罩的束縛幾乎成為所有女性的痛苦來源之一。

女性與胸罩之間至今仍難以徹底劃清界線

在這個講究「身體自主權」的年代,女性與胸罩似乎還是無法完全解綁,這是為什麼呢?是什麼讓多數女性依然不敢「真空」上陣呢?也許要從穿馬甲的時代開始說起。
 

現代內衣的時尚多元化詮釋:Calvin Klein、金卡達夏 Skims、蕾哈娜 Savage x Fenty、台灣 Seivson...我們對性感的想像從不單薄扁平

現代內衣的時尚多元化詮釋:Calvin Klein、金卡達夏 Skims、蕾哈娜 Savage x Fenty、台灣 Seivson...我們對性感的想像從不單薄扁平 ↑BLACKPINK Jennie 為 Calvin Klein 拍攝形象廣告 講到性感內衣大家通常第一個想到的是誰?這可能也是一道

解放乳頭、甩開束縛,國內外女星 Selena Gomez、Miley Cyrus、蔡依林...都行動響應!女生不穿內衣又如何?拿回身體自主權,找到自己最舒服的樣子!

解放乳頭國內外女星 Selena Gomez、Miley Cyrus、蔡依林...都行動響應!女生不穿內衣又如何?甩開束縛,拿回身體自主權! 隨著女權興起,歐美當地女權主義者發起「 解放乳頭運動 」( Free the Nipple ),也讓許多歐美名人響應,像是 Madonna、Lily Rose Depp、S

馬甲時代 : 對女性的物化

19世紀以前,女性的著裝幾乎不由女性自身所定義,而是由父權社會的審美來規範;其中以凸顯女性玲瓏有致身材為主要設計的「馬甲」便是最具代表性的象徵之一。在電影《亂世佳人》中,郝思嘉穿馬甲的那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她無法自己穿著,必須由旁人從背後幫忙,有秩序地一根根拉緊纏繞的線,方能束出飽滿立體的胸脯,束出纖細的腰枝。她必須深吸一口氣憋住,在胸更挺腰更細的瞬間,讓人把馬甲拉到最緊。

↑《亂世佳人》

馬甲塑造出的女性身材作為了觀賞用的性符號,而非利於自身。在馬甲束縛下,造成女性吃得少、呼吸困難、內臟移位、行動不便,身材也呈現不科學的「腰瘦」現象。性徵「胸部」更是呼之欲出,令人浮想聯翩。女性的身體在此刻被物化到極致,卻被貼上象徵「高貴端莊」的標籤。

這是父權社會用畸形的審美來馴化女性的方式,藉以讓女人們符合男性凝視,並以此為規則,約束彼此。女人之間會攀比誰的腰更細胸更美,將心思都放在外表上,進而忽略了其他。

↑父權社會以畸形審美馴化女性

這個風氣直到20世紀初才逐漸式微,由於更多女性開始參與勞動並接受教育,女性意識逐漸提升,當女性開始思考更自由的著裝方式時,馬甲的存在必然會遭受質疑。

胸罩時期 : 初步解放

1889年,法國的 Ermini Cado 在巴黎世博會發表了世界第一款胸罩。身為女性運動的支持者,她希望女性可以從馬甲的束縛中解放,於是想到將它做上下拆開來的設計,胸罩的雛形便因此誕生。

第二次胸罩的突破是1893年由美國的 Marie Tusec 設計,她在紐約申請了「乳房支撐器」的專利:背部交叉帶子,以搭扣連接,從此女性內衣更接近現代胸罩的樣式。直到1914年,Mary Falps Jacobs 用兩條手帕和鬆緊帶製成「露背胸罩」,讓女性內衣從此更輕便好穿,開啟內衣革新的里程碑。

加入背部交叉帶與搭扣,讓內衣更近似現代胸罩

儘管胸罩變得更加貼合女性需求,但作為「性感象徵」這件事卻依然未曾抹滅。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服裝設計師紛紛加入內衣設計的行列,胸罩審美與女性身體緊緊綑綁,逐漸開始新一輪的「物化與束縛」。

挑選內衣前,先搞懂自己的需求!日系集中托高 VS 歐美凸顯內在,你是哪一派?

挑選內衣前,先搞懂自己的需求!日系集中托高 VS 歐美凸顯內在,你是哪一派? ↑日系品牌 Uniqlo 推出的內衣 在曼哈頓時尚街區工作的那十年間,我的辦公室斜對面剛好是一間兩層樓大的 Victoria’s Secret。被養眼的廣告外牆洗版了近3650個日子之後,我似乎對「內衣」這門學問,發展出屬

脫衣舞孃之后 Dita Von Teese,從舞孃走上時尚伸展台靠的是充滿力量的女人味

脫衣舞孃之后 Dita Von Teese 蒂塔萬提斯,巡演一票難求還是 Jean Paul Gaultier 靈感謬思,從舞孃走上時尚伸展台展現充滿力量的女人味! 對於從前某個年代,你是否也有相當程度的著迷?例如看完電影《午夜巴黎》時,瞬間也想和男主角回到文學、藝術與社會碰撞出強烈火花的20年代;或者看完《唐頓

60年代後的第二波女權運動也提出反思 —— 女性雖然掙脫了馬甲,卻依然在胸罩的審美中被限制了自由,尤其強調功能性與尺寸的胸罩出現後,女性身體被客體化的現象也更加嚴重。尤其女性因為胸部太小而自卑,把乳溝視作是一種美,在在都反映了胸罩之於女體並未從男性凝視中真正出走。

無胸罩運動 : 女性的身體自主權

90年代後第三次女權運動興起,開始強調個體的選擇與多元的女性身分,女性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應該由自己做主,這樣的理念也反映在許多影視作品中,紛紛出現不穿胸罩的服裝造型,胸前激凸更不再代表不禮貌不端莊,而是一種時尚。

《慾望城市》作為千禧年前後最具代表性的女性都市情感劇,主角團們的穿搭就經常出現不穿內衣,或者肩帶、內衣外露的造型,儘管仍有保守派認為此舉太過不雅,但依然有大批女性擁戴,無胸罩運動於是開始,直至今日。

↑《慾望城市》

亞洲女性的胸罩情結 : 穿衣真的自由了嗎?

亞洲女性不若西方女性能坦然接受不穿內衣,社會的觀感仍舊大大影響女性的穿著,不穿胸罩被等同於婦德缺失,容易被貼上道德敗壞的標籤。許多公共空間的安全疑慮也讓她們不敢大膽執行無胸罩,怕被偷拍、偷窺,怕被言語或行為騷擾。

↑亞洲女性在無胸罩議題上仍受社會觀感影響

儘管知道穿胸罩不是很舒服,但比起不穿胸罩所帶來的不安全感與困擾,女性寧可忍受內衣的束縛,也不願承受外來的審視目光。再者,即使爾後有了胸貼的發明,卻因為走路、跑步所引起的「晃動」也容易讓胸部成為焦點。因此,與其說胸罩帶來束縛,不如說它有著固定胸部的作用,成為女性的安全感來源之一。

由此可知,無胸罩對亞洲女性而言不僅僅是穿著的問題,也無法完全代表身體自主權的行使與否,其錯綜複雜的情結才是行為選擇的關鍵,想要實現真正的穿衣自由應該從尊重個體的選擇開始,而不是喊著口號,強迫人人都一致。

真正的穿衣自由,應建立在尊重個體意願之上

身為女性,我確實熱愛無胸罩所帶來的舒適,但在穿衣自由的行使上,我依然希望保留自己的選擇權。根據衣著選擇合適的內衣,在認為安全的環境下適時拋開胸罩的束縛。

不管妳今天穿胸罩了沒,都希望妳是自由且愉悅的。

 

 

◎Photo Via:達志影像, pexels, Unsplash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