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觀察家

“排隊跟風搶美食、最新聯名熱賣款?背後的心理與經濟思維!陷入團體迷思、得到別人也會有的東西前,你必須冷靜!”


咩噗

2022-7-23

台灣人為什麼超愛排隊?熬夜搶最新 iPhone、Nike 聯名球鞋,從跟風狂熱中看從眾心理

要「不愛排隊的咩噗」為大家解釋「台灣排隊文化」,分析台胞們「狂熱」的心理狀態與好壞影響,說實話是問對了人。這網文成文前幾千年,咩噗早已力行「要排隊才買得到的東西,自己絕對不會去買;若真想擁有它,也會使喚身邊對排隊買東西有『狂熱』的熱心之友幫我買!」物慾非常低的咩噗,在旁人排隊瘋搶時,就會變成身上發出藍光、眼瞳墨黑增大、體溫零下40度 C 的外星人!你和我一樣嗎?

不是先來後到這麼簡單而已,人人瘋排隊的背後內幕。

不是先來後到這麼簡單而已,人人瘋排隊的背後內幕。 你排過最長的隊伍,只是品牌最深的套路? 從手機、美食名店、演唱會,到潮牌及精品,現代人的「無所不排」在生活中也無所不在。當我們以為動根手指就能在各大購物網站上買到任何你想像得到的商品,排隊消費不是應該早就過時了嗎?但排隊文化依然存在,甚至越演越烈。在

排隊等待是基本的,暴動?花大錢?追星族狂熱起來,什麼都做得到!時尚公關見識過的瘋狂粉絲!

排隊等待是基本的,暴動?花大錢?追星族狂熱起來,什麼都做得到!時尚公關見識過的瘋狂粉絲! 明星效應一直是大家都很認同的一種宣傳方式,不管是男明星或是女明星,在鎂光燈下被打扮的光鮮亮麗濃纖合度,怎麼可能不被人當成崇拜或是想要成為的對象呢? 所以很多品牌在辦活動的時候都一定會請藝人或明星,也會看最近正當紅的一些

閒閒美代子,真的沒代誌只瘋排隊?

一上網 google 發現,還真有研究台灣排隊文化的論文耶!這題很認真,排隊瘋買東西絕非「盈盈美代子」才有的行為,經濟面、政治面、身心層面、與大眾傳播層面皆可認真分析此狂熱。

四海之內皆有狂熱分子,因熱衷或渴望而排之,人之常情,插隊或不排是天理難容會遭報應的事。鄰居日本的排隊文化很狂,好的店或好物件排很長的隊,90%不是誤會。排隊是種潛意識,見別人排隊,本能就跟上去排,富士山爆炸逃亡也要排隊;在俄國,一群人擠在門口就不見排隊隊伍,但只要一句:「誰是最後一個?」誰都沒機會竄誰的位;喜歡咖哩味嗎?印度插隊問題太嚴重,為了防止插隊,人貼人,前胸貼後背的排,確實有各種咖哩味(比讚);壞鄰居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呢?為數不少的人仍出於資源不足而爭先擠位,連擠帶搶。咩噗曾在上海被搶過一次位,凌晨3點酒後的外灘18號門口,早已有人在排隊等計程車,筆者眼前的那輛,活生生血淋淋的被人一插一橫,還倒推你一把,酒此時醒了,他坐上車回家,你等著白眼翻到後背。

↑各國的排隊文化不同,也反應了每個地區的樣貌

各國排隊文化孰優孰劣未必客觀,「勿侵擾他人權益」卻是排隊的前提,排隊是人人平等的人權,機會均等的措施。排隊反映一個國家發展進度、樣貌及價值觀,這種「利他主義」的展現,能讓團體社會和諧發展,講究機會均等的排隊文化,讓社會更加穩定,亞洲幾個國家的發展可見一斑。排隊可以是有禮無體的那種排,或是看見別人排,自己也下意識跟風盲排。

口罩與快篩之亂,隊伍中的你在隊伍裡嗎?

台灣的排隊文化比較厲害嗎?非常厲害!疫情爆發後,口罩之亂,盲屯口罩;兩年後疫情反撲,天荒地老排快篩;衛生紙油價上漲要排隊、499吃到飽也一定排。為保命、為省錢而排,似乎情有可原。因為放不下感情,為明天要停業的鹽酥雞攤而排;因為人云亦云,為今天才開張的手搖飲店嘗鮮而排;因為轉手賣賺10倍,貴鬆鬆的 DIOR 聯名球鞋而排;為熱騰騰話題 iPhone 新機、新錶上市好 PO、好炫耀,帶睡袋三天前去排。無論甚麼原因而瘋排,為排而排的大有人在,你看出來了嗎?品質好壞和排不排隊,沒有必然關係,排隊的人基於別人都在排的衝動,而去排隊的人100位裡至少有50位。這種盲目跟從的人們在個體經濟學、政治學、大眾傳播理論、生態學與心理學上皆有論述。


↑疫情關係許多人盲目的跟風排隊買口罩及快篩,但應該要將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

花車樂隊效應,看排隊狂熱 

盲排是種「從眾效果」(Bandwagon effect)。維基百科說「從眾效果」,指人們受到多數人一致的想法或行動影響,就跟從的想法或行為,也稱「羊群效果」。從眾效果是訴諸群眾謬誤之基礎,人云亦云之下做的與想的別人一樣,跑去排隊只為了得到別人也會得到的東西。


在個體經濟學上「從眾效果影響需求和偏愛之間的互動」,受從眾效果影響下,一群排隊或不排隊人搶購某件商品,人們對它的偏愛也會增加,這種關係不會反映正常狀況下,供需理論所解釋的現象。因為供需理論假設消費者,只會考慮價格和自己個人偏愛購買產品,但從眾效果卻會讓這個法則破功。從眾有心理層面的影響,最後,現實面也影響或鼓動了越來越多的人從眾的心理問題,成了「團體迷思」。


1924年,英國生態學家查爾斯·埃爾頓署名發表了「旅鼠自殺」的文章,旅鼠效應曾經成為生物學解釋心理的從眾效果的實據,泛指團體中盲目跟隨的行為,這類無理性的社會集體行動。傳說住在挪威的旅鼠群,在數量飽和時,群體的煩躁不安升高,便會集體遷移。牠們日以繼夜奔赴大海,最後集體溺斃(旅鼠團體自殺之後被證實是個誤會!)。群眾和旅鼠沒甚麼不同,各自為排隊效應加油點火,別人都這麼做,自己未驗證即開始為眾人在排隊爭搶的事物宣傳,彷彿選舉的造勢活動,為賣商品而操作的行銷炒作。

 
 
 
 
 
 
 
 
 
 
 
 
 
 
 

hyeon(@greentreehyun)分享的貼文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生活省思:人生一輩子的課題,是在無常與時間洪流中找尋自我平衡|瘋癲有餘 真心無罪|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生活省思:人生一輩子的課題,是在無常與時間洪流中找尋自我平衡|瘋癲有餘 真心無罪| 最近聽到很多好友,無論是自己身體健康出了問題,或者是家人的情況不是很好,心裡真的是無限擔心和煩憂。老實說走到了一個年紀,行動力跟活動力真的大不如前。雖然好漢不提當年勇,但以前30幾歲的時候每天晚上可以跑好幾

COVID-19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人際關係與信任

COVID-19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人際關係與信任 大家不知道有沒有覺得最近好不平靜,感覺這一年內好像發生了很多令人驚訝和措手不及的事情。 尤其是最近武漢肺炎的爆發,更是讓大家人心惶惶。 本來應該是個開開心心的過年團圓時節,卻搞得大家有家歸不得,好不容易有假可以帶家人或是跟朋友出去玩,幸運一點是

從政治學和大眾傳播的理論學上也有關於從眾效應的解釋-沉默的螺旋(英語:spiral of silence)。最早,伊莉莎白·諾爾.紐曼於1974年在發表於《傳播學刊》的《沉默的螺旋:一種大眾觀點理論》文中:「如果人們覺得自己的觀點是公眾中的少數派,他們將不願意傳播自己的看法;而如果他們覺得自己的看法與多數人一致,他們會勇敢的說出來。而且媒體通常會關注多數派的觀點,輕視少數派的觀點。於是少數派的聲音越來越小,多數派的聲音越來越大,形成一種螺旋式上升的模式。」這是一種媒體宣傳效應,媒體越報導,越刺激害怕被孤立的人性弱點。當人們察覺自己與強勢意見一致或不一致,並且認為媒體所呈現的意見,代表多數人的想法時而驅動了宣傳或者實際響應的行為。政治學上,沉默螺旋理論也時常成為政府控制民意或是民意企圖影響判決的壓力。

選舉戰開打,投誰一票需要冷靜智慧

台灣人愛排隊是世界有名的,媒體和自媒體居功厥偉,看到或聽見所有人都在買進某商品、販賣某種主流意見,大腦就分泌多巴胺而亢奮,引起慾望,最後響應的狂熱,是最本能、最偷懶、也最盲目跟隨的。時常只看三立電視新聞台的人,若能多點時間看 TVBS 新聞台;只讀聯合報的,也讀讀自由時報;藍皮綠骨、綠皮藍骨或中間選民都無所謂,政治裡的白色力量到底在哪?1849年專業馬戲團小丑丹·賴斯,為後來提議「進口古巴警犬以追捕印地安人」的扎卡里·泰勒競選宣傳時,以樂隊花車遊街,吸引民眾注目。花車樂隊宣傳奏效,參加者躍上花車,即如伴音樂一路輕鬆前進(jumping on the bandwagon)「進入主流」。時至今日,美國選戰中依舊使用花車樂隊造勢。

↑2020年總統大選人潮擠爆自由廣場

選賢與能,需要更多智慧與資訊,支持自己站起來,走到票櫃前投下神聖的一票。這心智消化過程,比馬路上的宣傳車忙碌。投票並非不得不的選擇。底線應是論致力於做事、能做事的人或政府,都需要明智的一票肯定。面對即將到臨的選舉,狂熱正在醞釀之中,若讀到此處,咩噗與你不願意成為盲目羊群或跟尾狗,我們是一國的,都是冷靜、有智慧、有肚量看待狂熱現象,星球之外的特殊族類。

 

 

◎Photo Via:INSTAGRAM(@nelson_illustrates,@nahidimage,@fijnuit,@karmaqwerty,@greentreehyun,@hoyuhsuantw),unsplash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