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生活家

“Threads 演算法太扯、FB 是老人在用、為什麼我不在他的 IG 摯友......這個時代的我們如何真正快樂的使用社群?”


Jasmine Wazowski

2025-6-19

Threads 誕生後的社群時代情緒自救指南:為自己的分享劃清界線,要不要被打擾、焦慮或內耗的選擇權在你自己手裡!

「自從有次接到你手機打來的電話後,現在我只要打開 Threads,就會滑到你發的文呢。」
年初去一間大公司處理事情,見過幾次面的窗口笑著對我抱怨這個演算法。

我當下也笑著回應,但背後瞬間冒出一身冷汗。

↑演算法讓社群推播給更多人

社交讓你焦慮?一起為人際斷捨離,擺脫不必要的關係和束縛,重建讓生活愉悅的清爽交友模式

社交讓你焦慮?一起為人際斷捨離,擺脫不必要的關係和束縛,重建讓生活愉悅的清爽交友模式 我們到了社交斷捨離的年紀了嗎? 人類是很難離群索居的動物,所以也很難逃離社交。我其實是一個在必需社交的場合裡很容易尷尬和窘迫的人,父母可能在製造我時忘了為我加幾分外向能量,所以小時候在人多時我多半是安靜地聽大家說話。

感謝社群促使的「分享文化」,讓 Mac Miller、Prince、宋岳庭...不被遺忘

感謝社群促使的「分享文化」,讓 Mac Miller、Prince、宋岳庭...不被遺忘 一、活著 盛年離世的藝術家總讓人感到幾分遺憾,人們不禁思索著,「若他們還在世,今天的世界會不一樣嗎?」抑或是,「若他們身處現在的世界,他們會怎麼想呢?」,而於 2009 年驟逝的流行音樂天王 Michael Jacks

老實說,剛開立 Threads 帳號時用的人很少,我自以為找到了能抒發工作煩惱的樹洞,每一篇都掏心掏肺、毫無包裝的寫日記——結果才發現,它根本不是樹洞,是一個會主動推播給「你沒想過會看到的人」的黑洞。而且只要對方不按讚、不留言,你就不會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經被誰看光光。

FB、IG、Threads,一個又一個的社群平台,到底該如何「健康愉悅」的使用它們?

↑現代社群會主動推播給沒想過的人

是小空間裡的悄悄話?還是全面公開的廣播系統?

上個月帶一群二十多歲的新加坡 Youtubers 到溫哥華出差。某天吃早餐閒聊時,一位明星等級的漂亮女生忽然說了句:「這裡的櫻花真的太美了,我昨天發在 Facebook 上了!」

全桌瞬間靜默三秒,然後才有人忍不住問:「妳竟然還在用 FB?」

她笑笑地說:「對啊,媽媽和長輩們都在用,所以我會放一些工作的照片,讓他們看看我去了哪些地方。」

↑現在的 FB 已經成了我們「服務」長輩的平台

幾句不經意的對話,其實點出了社群最真實的一面:不分年齡、不分國籍,還是有很多人願意在網路上和他人分享及互動——只是怎麼發文、選擇哪個平台,才能夠只讓『對的人』看見?而不是隨手的一句話一張圖,卻帶來尷尬或負面的聲音,轉化成社群時代特有的焦慮情緒。

在按下發佈按鍵之前,先弄懂每個平台的遊戲規則與說話對象,或許,才是讓分享變得安心的第一步。

↑在網路上和他人互動

社群帳號越多 ≠ 生活越精彩 

摯友清單、24 小時限動,隨著社群平台的功能越來越多,人性似乎也跟著更複雜了。

像我這種一開始傻傻把 Threads 當成樹洞的人,完全低估了它的公開性——它幾乎沒有門檻,甚至還可能被搜尋引擎收錄在首頁,一秒變成黑洞。於是我開始幫自己的社群帳號做一件事:設定「數位分級制」,為自己的分享重新規劃界限。

↑社群分享需要界線

作為一個重度社群使用者,我不主張直接刪除 App,而是提倡「分級使用」:讓自己的人格在不同帳號裡,做自己。

最私人的一面(如家庭、醜照),放在最多家人使用的平台;最公開的一面(工作、課堂),放在最多職場好友與產業夥伴在看的平台;而最情緒化的那一面(各種可能),就丟進摯友限動,讓它隨著 24 小時慢慢消散,像是為煩惱也設定一個有效期限。

↑私人和公開的面貌放在不同平台

快樂是自己的,別人的摯友名單是別人的

至於「我當你摯友,但你的摯友名單卻沒有我?」這類困擾,早在摯友功能出現之前就已存在,焦慮的公式千篇一律,像是「我按讚你的貼文,你卻沒有按讚我?」「我這麼信任你,你怎麼可以背叛我?」,甚至可以追溯到千百萬年來的經典疑問「我愛你、你為什麼不愛我?」

↑社群造成焦慮

為什麼要去困擾這些為什麼?

事實就是,不是每份真心都能換來對等的回應;尤其在社群平台這種隨手可得、也隨手可拋棄的雲端世界裡,對別人期待太多,往往自己越煩惱。

↑期待太多讓自己越煩惱

長大之後,我慢慢懂得一個很有用的道理,叫做:「不能控制的事,不煩惱。」別人的演算法,我們左右不了;但自己要不要被打擾、焦慮或內耗,選擇權始終還在自己手裡的,不要輕易交給別人。

↑記得選擇權在自己手上

所以,與其煩惱誰看了自己的發文、誰沒看,誰的摯友綠圈圈亮起、誰沒有,不如多花點力氣,好好照顧那個正在焦慮的自己。

像我的做法——Facebook 只加認識的親友,為自己劃出一個安心的小圈圈;而 IG,我設定了追蹤人數上限,刻意讓版面保持清爽,每次打開時,看到的都是我真正感興趣的內容:設計新知、心靈毒雞湯,還有各種精彩的創意與觀點。

找不到興趣或人生目標好迷惘?想想讓你快樂的小事、放膽嘗試!別讓傳統價值綁架你的狂熱

找不到興趣或人生目標好迷惘?想想讓你快樂的小事、放膽嘗試!別讓傳統價值綁架你的狂熱 「不瘋魔,不成活。」出自電影《霸王別姬》,說的是一個演員只有瘋狂執著於他的戲,才能成為一位名角。所以「狂熱」或「興趣」對於一個夢想成功的人,或可能只是想生活過得不那麼平凡的人,是一件多重要的事情。 ↑「不瘋魔,不成活」為電影

從家庭、友情到愛情、寵物,簡單一句「我愛你」卻擁有無限力量,此時此刻就是最好表達「愛」的時機!|Wazaiii達人說愛|

從家庭、友情到愛情、寵物,簡單一句「我愛你」卻擁有無限力量,此時此刻就是最好表達「愛」的時機!|Wazaiii達人說愛| 解封之後的2023年,我內心有個塵封的角落忽然甦醒,那裡也許是在外飄泊多年從未碰觸的地方,因為一個長達三年的封印而蠢蠢欲動、伺機而出。待自由來臨之時,便一觸即發,不可收拾。 ↑經

使用社群,不只是為了與朋友們互動,還可以和外面的陌生新世界建立連結,接觸那些在同溫層以外、地球另一端人們的無限精彩。

只是別忘了,你永遠可以選擇——怎麼打開它,以及,怎麼關上它。

↑選擇對自己舒服的社交方式

 

 

◎Photo Via:Pexels,Unsplash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