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工作者

“如果是用送的,請問你想要BALENCIAGA的老爹鞋?還是FILA的呢?”


Oshare Otaku aka 鬼鬼

2019-3-7

承認吧!每個人都有的迷思:品牌。

同樣是一雙帆布鞋,明明選擇從SUPERGA、MOONSTAR、FEIYUE,甚至是MUJI都可以買,但你偏偏就要選CONVERSE?明明平底鞋可以穿TORY BURCH,但就是想買FERRAGAMO?要論外型或性價比都行,不過就是有種難以抗拒的偏好,叫做「品牌」。

 
 
 
 
 
 
 
 
 
 
 
 
 
 
 

Converse(@converse)分享的貼文 張貼


↑CONVERSE是許多人的帆布鞋品牌首選

 
 
 
 
 
 
 
 
 
 
 
 
 
 
 

Salvatore Ferragamo(@ferragamo)分享的貼文 張貼


↑擁有FERRAGAMO平底鞋是許多女性的夢想

喜歡流行的人大都做過類似的事,就是從雜誌或網路上去找自己喜愛品牌的故事,然後從當中找到有感的段落,牢牢記在心裡面。如果像Vivienne Westwood這樣,自始至終都做自己品牌的不說,那這幾年一直大風吹的呢?到底是喜歡品牌?還是喜歡設計師?當然也有人會說,某設計師的風格,跟某品牌的特色,交融出讓人驚艷的成果。在這個時代,人,也是個品牌,所以別否認了,我們大家都有品牌迷思的。

 
 
 
 
 
 
 
 
 
 
 
 
 
 
 

Vivienne Westwood(@viviennewestwood)分享的貼文 張貼


↑搖滾教母Vivienne Westwood一直以來皆致力於透過自己的品牌設計,帶領時尚界的龐克風潮。

講品牌迷思是有點誇大,不過每個人的「認知」,就是在那無形的情感連結上。以往因為喜歡Michael Jordan而穿上AIR JORDAN鞋的人很多,但後來籃球場上的老大變成Kobe Bryant,穿上他代言球鞋的人也不少,然而AIR JORDAN卻變成了流行定番品的地位而持續被推崇著。這跟設計師與品牌的關係雷同,Michael Jordan的球技、AIR JORDAN的珍藏性、漫畫的推波助瀾、名人加持的效應,這些都是「品牌」的一部分,也是吸引人的原因。在行銷時,這些都能作為Branding的素材,其實道理跟邏輯是相通的,所謂的品牌Brand,不就是不斷的Branding累積而來嗎?就算你不知道這個品牌,但是透過行銷及宣傳,就會讓更多人曉得,並取得更多的認同感,才能回饋到品牌身上。

 
 
 
 
 
 
 
 
 
 
 
 
 
 
 

Michael Jordan(@michaeljordan23)分享的貼文 張貼

 

 
 
 
 
 
 
 
 
 
 
 
 
 
 
 

Nice Kicks(@nicekicks)分享的貼文 張貼


↑許多人因為球星Michael Jordan與Kobe Bryant,穿上NIKE與其聯名的球鞋。

這就是重點,也是問題所在了。

在影集《慾望城市》播出之前,台灣女孩兒不是很多人知道Christian Louboutin的「紅底鞋」。男生們同樣的道理,會選擇RED WING而不是CHIPPEWA工作靴的,八成是有在偷偷關注木村拓哉。要說這是種名人效應,或是時勢造英雄都可以,但都是透過娛樂的傳播,讓更多人開始注意到流行單品,進而喜歡上某種風格或品牌。

 
 
 
 
 
 
 
 
 
 
 
 
 
 
 

Christian Louboutin(@louboutinworld)分享的貼文 張貼

 

 
 
 
 
 
 
 
 
 
 
 
 
 
 
 

Red Wing Shoes(@redwingshoes)分享的貼文 張貼


↑因為電影《慾望城市》而打開知名度的Christian Louboutin「紅底鞋」,以及木村拓哉鍾愛的RED WING工作靴,皆因名人效應而成為人氣單品。

這麼說好了,LOUIS VUITTON找上村上隆之前,相信許多人是不曉得這個戴眼鏡、身型又圓圓的日本設計師是幹嘛的?草間彌生亦然,雖然她早就是世界名人,不過與LOUIS VUITTON的合作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相對的,GUCCI與荒木飛呂彥的合作,因為不是直接表現在產品上,而是視覺形象及活動,相對而言在「非日本動漫關注者」間引起的討論就少了許多。雖然荒木飛呂彥的漫畫有著藝術價值,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不認識就是沒有認同感,是很難掀起熱潮的。

 
 
 
 
 
 
 
 
 
 
 
 
 
 
 

Takashi Murakami(@takashipom)分享的貼文 張貼

 

 
↑LOUIS VUITTON接連找上村上隆及草間彌生等藝術家,推出聯名包款。


 ↑GUCCI曾與漫畫家荒木飛呂彥合作,為SPUR時尚雜誌設計封面。

這幾年最讓人想要擁有卻又有難度的,反而是被冠上街頭色彩的Supreme、OFF-WHITE等品牌。雖然說是滑板起家,但Supreme就如名字所言,跟一般滑板品牌很不一樣。認真要說影響街頭文化的品牌,其實是X-Large,但再過了20年後,隨著時代洪流卻依然健在的,還是這個來自紐約的Supreme。如果說現在的Supreme跟滑板有什麼關聯?大概就是品牌故事吧!不過,就好比KAWS的作品動輒要千萬美金一樣,他現在已經不叫塗鴉藝術家了,而是當代藝術。

 
 
 
 
 
 
 
 
 
 
 
 
 
 
 

Supreme(@supremenewyork)分享的貼文 張貼


 ↑以滑板起家的Supreme是現今潮流界龍頭

簡而言之,從Supreme創立的90年代中開始往後算十年好了,當投資客發現風向吹向這些曾經叫「街頭」,後來叫做「次文化」的人事物,就開始以人帶物的方式,創立了非常多的品牌。文化因人而起,不如就用人來開創新的局面吧!那股次文化包含的內容極廣,影響也遠遠超過預期,甚至越洋有了裏原宿包含Bathing Ape、mastermind Japan,再回饋到美國有了Billionaire Boy Club之於Pharrell Williams。過了那十年後,已經沒有人在說這些品牌是街頭了,發展多年後甚至還多了個「高街」形容詞,畢竟售價早就不是同一個等級了嘛!想想看,日本的PORTER不就是這樣嗎?

 
 
 
 
 
 
 
 
 
 
 
 
 
 
 

A BATHING APEOFFICIAL(@bape_japan)分享的貼文 張貼

 

 
 
 
 
 
 
 
 
 
 
 
 
 
 
 

mastermind JAPAN(@mastermindjapan_official)分享的貼文 張貼


 ↑Bathing Ape與mastermind Japan在裏原宿是許多街頭潮流人士愛不釋手的品牌

以早些年而言,聯名是個很簡單的事情,就是兩個以上的好朋友,彼此用自己的資源來合作,為的單純是好玩。不過,透過包裝、行銷、宣傳等方式,還有朋友們的相挺,秉持著「物以稀為貴」的限定品法則,就成為了話題及最想入手的單品。如果用數字來算,用更具規模的方式來做,將形象等環節考慮進去,而不單純以銷售為前提的各取所需,從UNIQLO、H&M等成衣服飾品牌的例子上,應該很容易能理解「品牌認同感」這檔事了吧?

 
 
 
 
 
 
 
 
 
 
 
 
 
 
 

UNIQLO(@uniqlo)分享的貼文 張貼


↑UNIQLO近期與時尚品牌JW ANDERSON推出聯名系列

 
 
 
 
 
 
 
 
 
 
 
 
 
 
 

(@hm)分享的貼文 張貼


 ↑H&M與Moschino的限量聯名系列話題不斷,在2018年掀起一波搶購熱潮。

曾經有一陣子,對台港男孩子而言最具效果的品牌,叫做「陳冠希」。指的不是他所創立的CLOT,而是他這個人所穿著、使用、認同的品牌及單品,總之掛在他身上的任何東西都會紅。為什麼?就是因為他的個人特質啊!好比現在女孩子追隨KOL、網紅的道理是一樣的。說穿了,無論是因為話題,或是因為某個人,又或者是單純覺得酷,會驅使你對某品牌付出較多的投射,就已經是種迷思了。不然你摸著良心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是用送的,請問你想要BALENCIAGA的老爹鞋?還是FILA的呢?

 

◎Photo Via:達致影像, INSTAGRAM, Twitter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