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觀察家

“失去總會一再提醒人該審慎且明智地放慢腳步,試著讓自己所做的每件事都有意義”


AKEMI WU

2020-7-9

疫情挑戰中的新契機

Gucci 的創意總監 Alessandro Michele 近日公布,品牌將缺席今年9月份的時裝週,未來只打算一年舉行兩次新系列分享,放棄過去的季節性時裝週習俗。這次的肺炎疫情危機令世界無法再用同樣的方式運作,早在前幾年,多少設計師、行內從業人員與商業分析,都曾對時尚界這種快節奏表達擔憂。即使不談最多人論及的環保議題,它對設計師的創造力也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

 
 
 
 
 
 
 
 
 
 
 
 
 
 
 

The Business of Fashion(@bof)分享的貼文 張貼

 

 
 
 
 
 
 
 
 
 
 
 
 
 
 
 

Gucci(@gucci)分享的貼文 張貼


↑近日 Gucci 創意總監 Alessandro Michele 公佈了他在五月份寫的日記,當中提及 Gucci 將退出9月時裝週。

疫情在歐美國家對產業與生活出現巨大的結構性轉變,無論是本土型小眾品牌或是奢侈品巨頭,過去取得的盈利中,很大部分是依靠富有的國際旅行者所創造。如今防疫手段中徹底的人際隔離與邊境封鎖,令旅遊頻繁的世界退回到全球化前的隔絕,人命與經濟的損失難以計算。

突如其來且密集地死亡與失業,大量的品牌與零售公司破產倒閉,消費需求比疫症出現前明顯減少,美國富國銀行(Wells Fargo)分析師在最新的一份報告中提出,可能高達10%的消費需求永遠無法復原,即使網路購物銷量有增加,也無法彌補實體消費通路的大幅損失。沒有人能忽視平均收入減少的難題,所有需耗費大量資金的個人投資預算都將減少,何況是非必需品的消費。在美國與歐洲有75%的消費者預計他們的財務狀況將會變得更糟,這樣推測下來,快時尚和奢侈品的購買肯定也會大量減少。

在城市封閉時期,我失去了一位至親,因為疫情而無法理想的道別,來回香港、台灣兩地時經歷了28天的隔離檢疫期,算是體驗了城市被封鎖時人的傷神與意志。人們總喜歡浪漫地祈禱,我們的世界愈變愈好,在面對困境時又是否能夠及時的轉身戰鬥?偶爾我會懷疑人們的承受力。有些事不再有需要,有些物品也是,失去總會一再提醒人該審慎且明智地放慢腳步,試著讓自己所做的每件事都有意義。

經歷了封城生活的設計師們似乎與我思考過同樣問題,Giorgio Armani 在寫給《女裝日報》(Women's Wear Daily)的公開信中表示,「精品的節奏不能,也不該搶快,我的夾克不該只在門市上架三週,然後就被淘汰,被不同但沒有新意的產品取代。」Jean Paul Gaultier 早認為在現代做成衣沒有任何意義,因此退出成衣市場,「因為沒有足夠的人能夠消耗這些服裝,整個產業已經沒辦法再運作了,衣服供過於求,我們都在做一些注定不會被穿上的衣服。」

 
 
 
 
 
 
 
 
 
 
 
 
 
 
 

WWD(@wwd)分享的貼文 張貼

 

 
 
 
 
 
 
 
 
 
 
 
 
 
 
 

WWD(@wwd)分享的貼文 張貼


↑歷經數日的防疫隔離,不少設計師紛紛省思過往的操作手段是否不盡合理。

關注時尚的人很難否認,時尚體系的衰敗,正始於精品品牌試圖用快時尚的營業模式去賣出更多產品,無止盡的產品生產頻率、促銷手段,忘記了精品需要花時間製作與鑒賞。隔離使得消費行為隨之中斷和改變,隔離在家待的時間更長了,終於讓人放慢腳步重新審視彼此之間的聯繫與需求,生活總是會往前走,關鍵是會如何改變?如果我們依舊一成不變,那就太不值得了。

一個產業不能僅僅是為了迎合富人,如果沒有雄心勃勃的中產階級,它就無法正常運轉。疫情明顯令受挫的中產階級更謹慎消費,人們將會尋求最簡單,但是最長久、優質的產品,似乎可以合理的假設,轉售二手平台將成為大熱。物有所值的產品,包含需要理解才能親近的哲學質地,這可能會表現在更多品牌的文化教育上,設計作品的獨特價值及工藝將會回歸。

法國著名的奢侈品二手交易平台 Vestiaire Collective 上個月的銷售額明顯增長了20%,證明了我的想法。與因為供應鏈停工而無庫存的零售商不同,二手交易平台有更多物件可供挑選,高漲的失業率也對二手市場有利,新近失業的人能靠清理衣櫃獲得額外現金收入,另一方面擔心財務狀況的遠景也令他們改在網上搜尋便宜貨。尤其如果稍後經濟嚴重衰退,迫使富有的消費者也不得不關注自己的開銷,當每一分錢都很重要時,轉售將很具吸引力。Vestiaire Collective 最近正式與電商平台 Zalora 合作,擴展銷售二手精品,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

 
 
 
 
 
 
 
 
 
 
 
 
 
 
 

Vestiaire Collective(@vestiaireco)分享的貼文 張貼

 

 
 
 
 
 
 
 
 
 
 
 
 
 
 
 

ZALORA 中文(@zalorazh)分享的貼文 張貼


↑Vestiaire Collective 二手精品的擴展,得以見得一個產業的運轉並不是僅僅仰賴金字塔頂端的富人,中產階級的影響力該是不容小覷。

如何讓每件物品都有意義?要進入二手轉售市場,甚至能長期獲得認同並保值的 Vintage 精品,當然需要精壯結實的材質與手工去抗衡時間的作用,品牌認同更可能是經典最重要的標籤。甚至有人把擁有一件 Chanel 的軟呢外套做為人生目標,志向可能太過渺小,說到志業,怎麼也該宏觀些,去為他人的幸福創造和守護,買一件外套就太過簡單,但這也意味著品牌成功形塑出客戶想要的認同,品牌的價值能在銷售不靈時仍維持各方面的影響力。

疫情過後的我們都將成為倖存者,相信這場危機已徹底改變我們原本的日常生活。這情況不禁令我想起上世紀末的日本在經歷泡沫經濟後,經歷被稱作「失落的二十年」的嚴重衰退,在那之前的日本盡是炫耀式的購物行為,而在泡沫陷落之後,當時原本成為奢侈品與資金迴轉功能的當鋪「質屋」,便是最大的二手精品事業推動者,到現在,仍然是日本精品產業中一個特殊的存在。

試著在商業行為上做出選擇,在消費的對象與資源使用上做比例的移轉,盡量減少浪費。用另一種方式去擴大產品的價值效能與使用期限。多次銷售延長服務能創造新的營運模式,不但保持購買力與經濟流通,也提供了部分的就業。

時尚、服裝與藝術和文學一樣,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有幫助人逃離現實的能力,但最近出現的新潮語「報復性消費」,卻令人不太舒服,尤其中國幾個大城解封後出現名店排隊人龍的照片在網路流傳,盛景令人尷尬。「報復性消費」令時尚圈這段時間的反思遭到最粗魯、暴發戶似的背叛。

購物是人對於生活詮釋的一種選擇,各種情感的投射、自我的想像,人們對物質的欣賞,就是對精細的考究,從生活的細處反映出對自我的要求,因此不要報復,而要在絕境中能長期、活水式的與品牌一起存活。

 
 
 
 
 
 
 
 
 
 
 
 
 
 
 

WWD(@wwd)分享的貼文 張貼


↑人們、品牌與時尚的關係,若能培養出如活水般不停湧出新契機的默契,那定是較長遠之計。

在台灣,精品品牌似乎尚未能突破客戶對二手品、Vintage、古董品間的陌生,但這次或許是新的契機,值得觀察。疫情仍有許多複雜性和不確定性,需要毅力和耐心維持距離,沒有回歸日常的捷徑。暫時讓我們重新的去認識從來看不慣的事情,在故鄉當一位訪客,為熟悉的風景多停下腳步,對我們的持有品保有時刻琢磨的興致和珍重,真正的精品不應該是被潮流遺棄的碎片。

 

◎Photo Via : 達志影像, INSTAGRAM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