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觀察家

“服裝會有季節,文字與影像卻是永恆。”


Yougun Lee 李佑群

2022-4-1

時尚品牌為何出版書籍?因為那是一種文化,服裝會有季節,文字與影像卻是永恆。

或許是當了十多年的時尚雜誌總編輯之故,家中總有數不完關於時尚品牌的藏書,有些自購有些是品牌贈與,甚至還有大老遠從巴黎扛回來的,對我來說,珍藏它們和收藏服裝一樣重要。

↑李佑群老師珍藏的時尚品牌書

先講一本 FENDI 於2015年送給我的珍稀限量書籍好了,它叫做《FENDI BY KARL LAGERFELD》,裡面詳細記錄了 Karl Lagerfeld 許多珍貴、從未曝光的手稿與資料,用精緻木盒保存著,包括了 Karl Lagerfeld 為 Fendi 繪製的200張經典手繪稿,說它是書更像是未裝訂的手稿,如果你有看過我寫的時尚書《李佑群的時尚筆記》,應該知道老佛爺一直是我的時尚偶像,這本特別的「書」,隨著 Karl Lagerfeld 過世更顯珍貴。

↑《FENDI BY KARL LAGERFELD》

時尚產業光速變化只剩 IG 一個樣?「觀點」才是新世代時尚工作者脫穎而出之道!|Wazaiii達人聽Wa共|

時尚產業光速變化只剩IG一個樣?「觀點」才是新世代時尚工作者脫穎而出之道!|Wazaiii達人聽Wa共| 我竟然在 Wazaiii 執筆專欄五年了! 如果不是編輯提醒,我根本不知道時間流逝的如此快速,元宇宙的到來,時尚圈感覺更是像時空被壓縮似的飛奔改變。 LVMH、開雲 K

五年時尚圈大洗牌,在時尚這個殘酷的賽道上,沒有誰是永恆的贏家|Wazaiii 達人聽 Wa 共|

五年時尚圈大洗牌,在時尚這個殘酷的賽道上,沒有誰是永恆的贏家|Wazaiii 達人聽 Wa 共| 疫情走入第三年,將世界重新排列組合。那些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都迎來最新一波的洗牌。時尚圈亦是如此,或者可以說,早在疫情之前它就隱隱醞釀著巨大的變革,只是疫情讓變革加速罷了。 ↑Azzedine Al

近來我也常收到 GUCCI 寄來的品牌書,裡面大多是每一季厲害的大片影像巡禮,但如果你是G粉,一本名為《Disturbia》的雜誌更該入手。創意總監 Alessandro Michele 入主 GUCCI 後,不僅讓品牌重回頂尖位置,更嘗試將其獨特的美學用出版方式告訴世人。2018年時由經常推出時尚刊物的倫敦獨立出版商 IDEA發行,推出了首本精裝雜誌《Disturbia》,邀請了藝術家也是攝影師的 Peter Schlesinger 操刀,將當時 Pre-Fall 系列裡的80套服裝,與羅馬古城結合,拍出一系列宛如電影充滿美學的藝術照片,我喜愛它那華麗的封面與精裝書皮,絕對是必須收藏的夢幻書。

↑Gucci《Disturbia》
photo via: Gucci
 

想必時尚迷應該都已經欣賞過最近上映,由女神卡卡與 Adam Driver 等人主演的電影《GUCCI:豪門謀殺案》(House of GUCCI),也將眾人的目光開始聚焦在品牌背後的故事。

↑《GUCCI:豪門謀殺案》劇照
photo via: IMDb
 

它的原著來自莎拉蓋伊福登著作,最近也在台灣出版了,名為《GUCCI:精品帝國真實的慾望、愛恨與興衰,時尚黑寡婦驚世駭俗的豪門謀殺案》(也太長)。沒有說光看封面設計,你可能以為它是一本介紹品牌設計的書籍,但它並未對 GUCCI 歌功頌德,而是透過另一個視角,告訴大家這個人人崇拜的品牌一路上的風雨,那宛如八點檔連續劇的醜聞,它也是歷史,至少喚起了你我想要探究 GUCCI 背後的慾望。這種逆勢操作,反倒替品牌迎來更多關注。

↑《GUCCI:豪門謀殺案》劇照
photo via: IMDb
 

幾年前,GUCCI 甚至在紐約開設了一間書店,名為「Gucci Wooster Bookstore」,裡面僅選了兩千本書籍進行販售,涵蓋時尚、藝術、攝影等領域,皆由創意總監 Alessandro Michele 和紐約著名影像書店 Dashwood Books 創始人 David Strettell 一起精心挑選,僅有少量是 GUCCI 自己出版的書籍,與其說是 GUCCI 的書店,稱它是 Alessandro Michele 品味的書店似乎更貼切。裡面有一些甚至是舊刊重新再印,或者是別的設計師近乎絕版的書籍,GUCCI 不畏懼在書店談起別人的作品,透過文化的包容彰顯品牌自由,反而更受人喜愛。

↑Gucci Wooster Bookstore
photo via: IMDb
 

不讓 GUCCI 專美於前,大家應該記憶猶新,Burberry 亦在2015年與英國出版社 Vintage 合作,發行了一本由知名英國旅遊作家 Bruce Chatwin 撰寫的限量版小說集,讓 Burberry 的經典印花躍然紙上。六冊小說書皮穿上由當時創意總監 Christopher Bailey 創意指導與特別設計的封面,細膩的手繪印花以 Bruce Chatwin 的作品為靈感來源,當年,這名為「Book Covers & Bruce Chatwin」的主題也在春夏男裝的秀場上曝光,可說是文化品與時尚跨界的最佳案例。

↑Bruce Chatwin 撰寫的限量版小說集
photo via: Burberry
 
↑Burberry 2015 春夏男裝
photo via: Burberry
 

不過說到品牌相關書籍,其實早在50年代 DIOR 就有了,市面上講述 DIOR 故事的書籍那麼多,但或許只有Christian Dior先生親自娓娓道來,才能真正引人入勝而純真。1956年出版的《Christian Dior et moi 》(克莉絲汀迪奧與我)是 Christian Dior 的自傳,作者正是迪奧先生本人,他以幽默筆觸回顧了自己的傳奇人生,從沒沒無聞到成名的歷程,在今天看來能給更多年輕設計師追夢的勇氣。

↑《Christian Dior et moi 》
photo via: Dior
 

講到頂級精品不得不提 Hermès,愛馬仕前總裁 Christian Blanckaert 曾經推出一本關於愛馬仕的回憶錄,名為《LUXE》。闡述他在1996至 2009年在任期間,Hermès 如何從老牌家族企業轉型,成為如今的奢侈品行業翹楚,由曾經執掌過品牌的人第一人稱視角親自現身說法,更有說服力,這本書無啻是精品人最好的學習書籍,可惜目前只有簡體中文版。

↑Christian Blanckaert 於 TED 講述自己的企業經驗

另一個世人皆知的品牌 CHANEL,也在一九七六年、香奈兒女士過世五年後,發行了一本名為《L'allure de Chanel》(香奈兒的態度)的書,台灣譯作《我沒時間討厭你》。作者 Paul Morand 被公認是法國最具才華的小說家、外交官,同時也是香奈兒生前的摯友,然而《L'allure de Chanel》的出版卻是個美麗的意外。

《L'allure de Chanel》

1946年的某個冬天,作者與香奈兒無預期地在度假勝地 St. Mortiz 旅館重逢,兩人徹夜促膝長談,Paul Morand 在旅館的便條紙上隨筆記下了內容,卻在擱置了近三十年後,因為搬家而重新發現了這份泛黃的手稿。書中重現了香奈兒女士的迷人神韻,回顧了她生命的過程,記得我在讀這本書時,都會感覺當年的場景彷彿在面前重現,之後每次去巴黎,都想循著 Coco Chanel 的腳步感受當年風華。

Coco Chanel

過去的沒有消逝,而是用另種方式存在著。科技帶來了便利性,但別忘了自己的獨特性|Wazaiii 達人聽 Wa 共|

時尚產業與潮流文化的變革:過去的沒有消逝,而是用另種方式存在著|Wazaiii 達人聽 Wa 共| 整個2021年,都被籠罩在疫情下,也才開始面對跟習慣「因疫情而改變」的新生活方式。過去一年,很多品牌開始改用線上的方式,我們寫秀評時,實在方便非常多。因為第一,讓我們看到不同以往的展演方式跟內容;第二,相關資料全部

回顧五年53件時尚界風起雲湧大事記!現在讓我們再度盛裝,穿梭時空找樂子!|Wazaiii達人聽Wa共|

回顧五年53件時尚界風起雲湧大事記!現在讓我們再度盛裝,穿梭時空找樂子!|Wazaiii達人聽Wa共| 寫在前面,2017- 首先恭喜 Wazaiii,在一切發生得如此飛快的現今,能夠用五年證明一個蒐集不同時尚觀點的初心,禁得起時間與時代的考驗,容得下越發多元且包容的文化意涵 —— 以時尚為核心,滋

而 Louis Vuitton 於1998年開始,就發行了一系列的《City Guide 旅遊指南》,涉足旅遊看似不務正業,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品味擁有足夠自信。是除了實用的旅遊資訊,每本導覽都會有名人擔任客座編輯分享城市景點,介紹值得品味的餐廳或旅宿。從第一本介紹品牌家鄉巴黎開始,二十多年來出版了超過三十本的旅行指南,換句話說 LV 也以自身觀點介紹了全球超過三十座城市。

Louis Vuitton《City Guide 旅遊指南》
photo via: Louis Vuitton
 

因為它的尺寸不佔空間,出國時我真的會帶它旅行,比起米其林指南,LV 的觀點或許更吸引我。我們的台北也在2016年雀屏中選,由藝術家林明弘擔任導遊、Janet 推薦景點,那桃紅色封面像極了台北給人七彩霓虹燈活力的印象。

許多男人喜愛的 Paul Smith,也在同名品牌發表50周年之際(2020年),與 Phaidon 出版社合作推出了《Paul Smith》精裝書,封面是最經典的彩色條紋,書中收錄了設計師本人的50件收藏,但絕非你想像的盡是昂貴藝術品,一台舊的古董相機或是色彩繽紛的火柴盒,對他而言都是影響創作的靈感來源,相當有意義。

《Paul Smith》
photo via: Paul Smith
 

經典大牌 Bottega Veneta 亦在幾年前與時尚出版社 RIZZOLI 合作,推出了一本名為《BOTTEGA VENETA: ART OF COLLABORATION》的時尚影像集,主要收錄了2002年開始,當年的創意總監 Tomas Maier,與當代知名藝術家及攝影師共同創作的每一季廣告特輯,超過一千多張的精彩影像。

《BOTTEGA VENETA: ART OF COLLABORATION》
photo via: RIZOLLI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時尚文化也從紙本前進到了電子書。法國奢侈服裝品牌 Moncler 甚至推出了 AR 書籍《Moncler Genius AR Lens》。品牌發表的「Moncler Genius 計畫」,以「One House. Different Voices」為核心,顛覆我們過去對羽絨衣的想像,包括 Valentino 創意總監 Pierpaolo Piccioli、Simone Rocha、Craig Green、造型師 Karl Templer、川久保玲弟子二宮啟、藤原浩以及 Palm Angels 創意總監 Francesco Ragazzi 等時尚大咖皆參與其中。

《Moncler Genius AR Lens》
photo via: designboom
 

這本書籍與現實結合,透過AR鏡頭,我們可以沉浸在各個章節之中,了解到上述八位設計師的作品,甚至還會根據每位設計師的主題展現凍結或起火等特效,從平面躍升 到3D,或許就是未來文化傳承的方式。

Moncler x Valentino
photo via: Moncler
 
Moncler x Craig Green
photo via: Moncler
 

社群時代的現在,出版代表了一種深度與文化的傳承,「服裝會有季節性,文字與圖像傳遞卻是永恆」,對於時尚大牌而言,在創造消費者之於品牌的忠誠度時,透過文字對話顯然來得更為重要。

 

 

◎Photo Via:李佑群, 達志影像, Louis Vuitton, Dior, Paul Smith, Gucci, RIZOLLI, Moncler, IMDb, Instagram(@sophielitdeslivres, @lecarnetdeparis

◎Video Via:YouTube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