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熱衷於改變自己的容貌這件事聽起來一點也不新,其實就算沒動醫美,也都在 P 圖,時尚地位如 Vera Wang 同樣不能例外,so why not?——難道這不是數位公民的基本技術之一?當 Instagram 上千變萬化的臉部特效濾鏡不斷更新,各種變臉 app 也移花接木到影片上,也就離虛擬人模不遠了。
↑Vera Wang 造型人偶
Elon Musk 特斯拉的最大牌 PR!企業家類型 KOL 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魅力 有一種幸運,叫做可以被 Elon Musk 馬斯克寫進他的 twitter 帳號裡,當然是寫好的事情啦!這種幸運可以讓你股價飆漲、可以讓你知名度瞬間大提升、可以讓你名利雙收。 大家都知道,富可敵國的馬斯克直接在202
Louis Vuitton、VETEMENTS、BURBERRY 等時尚品牌,用 AR 創「沈浸式」線上體驗破防疫距離 ↑Louis Vuitton 2021春夏 Photo Via:Louis Vuitton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線上服裝秀正式取代傳統成為新趨勢,逐漸成熟的 AR
CGI(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電腦合成影像——這個名詞最近炸紅,但其實早已行之有年,2000 年就有虛擬樂團街頭霸王(Gorillaz),2007 就有虛擬偶像始祖初音未來,2020 有 Grime 進入 Cyberpunk2077 遊戲化身全身閃爍金屬光澤的 Lizzy Wizzy⋯⋯不過 CGI 與時尚是怎麼交會的?先前 Balmain 釋出的「#BalmainArmy」形象廣告中,Kim Kardashian 由英國攝影師 Cameron-James Wilson 創造的 3 尊虛擬模特──非洲裔 Shudu、法國裔的 Margot 以及中國裔的 Zhi 所取代,而且這對原本就善於控制人像打光與畫面構成的 Cameron 來說根本不是什麼逆天難事。
↑虛擬樂團街頭霸王(Gorillaz)
↑虛擬偶像始祖初音未來
↑由左至右依序為英國攝影師 Cameron-James Wilson 創造的 3 尊虛擬模特──法國裔的 Margot、非洲裔 Shudu 以及中國裔的 Zhi。
「虛擬模特兒」在疫情中冒出頭,而在此同時,不少社會學者也開始擔憂在未來世界中,AI 一旦順利結合 Biotech 和 InfoTech 加上又有大數據和演算法做後盾,絕對會介入工作市場,人力將會被取代。現存的人類社會中,明顯對 AI 科技發展的各層面延伸性問題無法接軌與配套,以時尚角度而言,這也可能正是電腦科技的魅力之一 ——無法掌握之中帶點危險迷離。
虛擬模特兒 Shudu 的完美比例,面貌逼真,似真似假的「猜不透」仍只提供一種視覺刺激,而香港 CGI artist RUBY GLOOM 把自已的本尊形象虛擬化,則把 CGI 再推深一層——人類在數位世界的身份,是否還有更多可能的定義?
↑虛擬模特兒 Shudu
透過虛擬模特,能為人類做什麼?可以改變什麼?早先 GU 以 200 名 17 至 33 歲日本女生的身形數據作參考,創造出專屬虛擬模特兒 YU,相較於完美的 model,YU 使用的是普羅大眾的平均值來展示服飾,以此獲得共鳴,至此不分是科技美,或是人性美,而是共同協作「美」的標準。
初代時尚虛擬網絡紅人——2016 年由 LA 製作公司 Brud 啟動人設的 LIL MIQUELA 現在已擁有300萬粉,有一線時尚精品合作,有自己的 youtube 頻道,有與男友分手的專輯,堪稱最具影響力的虛擬模特兒,她亦會利用自身知名度為社會議題發聲、投入募款⋯⋯,而後起之浪,招牌粉紅頭超高顏值的 Imma 則是由日本 3D 動畫公司 MODELINGCAFE 賦予生命,以現實照片和 CGI 技術合成,比其他虛擬人物更為逼真細緻,可比擬完美真人的生活日常。
↑2016 年由 LA 製作公司 Brud 啟動人設的 LIL MIQUELA
↑由日本 3D 動畫公司 MODELINGCAFE 賦予生命的招牌粉紅頭超高顏值 Imma
是一種觀看的樂趣嗎?沒有真人網紅的壓力,它們更有機會突破各種「人」的格局和人性框架,而我們好像在看一場好戲,卻比電影真實。有了與日常的互動關係,幾十萬幾百萬的粉絲量也代表著虛擬偶像已經打破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界線,形成實際的影響力,透過 IG,反映著瘋社群的年輕世代使用者心理狀態的起伏與期待、刺激與反應。
別讓《Black Mirror 黑鏡》劇情成真,3招應對 Instagram、Facebook「社群媒體焦慮症候群」! 「Phones firmly in hand, everyone always rates and checks back the interactions they have with one
改變時尚的姐妹花:Kendall & Kylie Jenner、Gigi & Bella Hadid 因彼此的存在而更鮮明的活著 每個年代都有耀眼的時尚圈名模姐妹,除了比家世、比頭腦外貌也比影響力,在今天,一定不會漏掉的是 Gigi Hadid、Bella Hadid,以及每個 post 都是幾百萬上下的 Ky
時尚媒體也順從時代,以 CGI 的應用連玩數期的特效封面,玩弄虛之美,然而 CGI 與時尚的火花以及對話的意義,可能大於技術本身,時尚點名讓 CGI 技術變得流行,BOF 甚至指岀 CGI 藝術家將在未來成為新興熱門行業。
時尚生活平台 Hypebeast 與 Burberry 合作推出的虛擬服裝 campaign,「在前期創作衣服的時候,Studio PMS 以色塊、尺寸以及實際布料的質感與重量,營造最接近的服裝感。之後,服裝檔案會放在 Virtueal 通过超高精度三維掃描(3D Scan)重建的虛擬人偶上(Digital Avator)作不同的動測試,以檢視衣服在運動時的運算會否出錯、折痕的布料交接及測試布料飄逸感等細節。」真正把時裝虛擬化應用展現到淋漓盡致。
事實上搭建 3D 製作 CGI 實際的花費有時是很可觀的,從原本只有攝影師、平面設計師,加入一個 CGI artist 參與光線構圖討論等技術事項,包括實景拍攝時使用的光源、佈景位置、服裝造型,甚至到後期需要另外一個熟悉 3D 整合的平面設計接手,才有可能精準呈現設定的畫面。前置的時間成本加上技術專業需求,除非相較於飛車爆破、北極冰川、非洲沙漠等這種類型的大製作規模,否則轉為線上、看似簡化的虛擬服裝 campaign 其實整體製作成本未必是減少的。
↑3D 製作 CGI 不僅花費昂貴亦十分耗時
然而「表現力」是另外一回事,高級、時髦的時尚正統外,CGI 蓋出來的「超越現實可能的畫面」,是一種越境美學,它來自想像或未來,自帶一種破壞威力與魅力——眼見為憑,以前看到的才是真實,更多虛擬的美和時尚,將會挑戰我們認知的疆界。
「在封城的第一個月,美國互聯網通訊業者 Comcast 回報了在某些地區增加了 60 % 的網路使用率,而 Instagram 是全美第二高使用的平台——50% 的美國成人都使用它。」——《Women's Health》
心理研討期刊《Current Psychology》曾發表研究報告:「如果年齡介於 18 到 29 歲的女性「花很多時間使用社群媒體」,會更想接受整形手術。《AMA Facial Plastic Surgery》的文章則指出,「社群媒體與修圖軟體的使用可能與節節升高的整形接受度有關。」
每天看著 IG 上的完美臉蛋和身材,一般人很難不把螢幕上看到的和自己真實的身體比較,濾鏡特效的盛行讓使用者對自己的樣貌產生了「別的的想法」,一邊滑著手機,一邊想整得和濾鏡裡的自己一樣——那是一種自我專屬的創作,也專屬於這個時代的孤獨。
↑名模 Kendall Jenner
RUBY GLOOM 說「於我而言,在網絡世界所看到的內容,都為人們為了塑造特定形象而設計的,那些如幻似真的資訊根本不能代表真實人生。既然如此,倒不如設計一個完全虛擬的空間,把在現實生活中無法觸及的事,以 3D 設計打造岀來。」這可能是其中的一種解法。如果說時尚的本質是 fantasy,在第二層虛構的現實探索邊界的同時,維持 mental balance 和整體的 well being 就是必修課題。
美的標準,是時代品味,在 2020-2021 疫情創造了一個平行時空,所有實驗性將把這當中所經歷的一切都記錄成時代意義。技術之外,創作,作為一種媒介,向世界說什麼?改變了什麼?如果有,主觀的美醜之外,都絕對值得世界認真看它(她/他)一眼。
◎Photo Via:Instagram(@verawang, @gorillaz, @hatsune.miku_jp, @balmain, @shudu.gram, @lilmiquela, @imma.gram, @video_production_school, @kendalljenner), YOUTUBE, Vim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