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生活家

“ 風靡全球的甜點文化!馬卡龍、檸檬塔...法國為何成為甜點霸主? ”


SSSHIN 有型觀點

2023-6-28

無人不愛的法國甜點:馬卡龍、檸檬塔...嗜甜控看過來,一窺法式甜品稱霸的秘密!

年初時裝週出差巴黎,擠出密集工作的空檔,久違的「巡邏」幾間喜歡的甜點店。Pierre Hermé的玫瑰馬卡龍、Jacques Genin的巧克力千層派、Carl Marletti的檸檬塔,還有Stohrer的蘭姆巴巴等,嗯...都別來無恙。完食後走在石頭路上,連呼出的空氣都變成甜的。

↑法國甜點總讓人難以抗拒。

|食物無罪,通通進胃。|

|食物無罪,通通進胃。| 不用太在意別人對於食物的評論, 自己吃下肚才是真的! 美食在前,哪能考慮這麼多, 花了那麼多錢,吃得這麼胖,幹嘛還減肥! 甜點,不只是滿足食慾,還需要帶點文藝與美感。 板橋,現在儼然已經成了一座早午餐之城。因為多年前「好初.早餐」之緣故,讓輕食店一間又一間的在巷弄中開

樸質的實在滋味  來自日本低調卻令人驚艷

|食物無罪,通通進胃。| 不用太在意別人對於食物的評論, 自己吃下肚才是真的! 美食在前,哪能考慮這麼多, 花了那麼多錢,吃得這麼胖,幹嘛還減肥! 樸質的實在滋味  來自日本低調卻令人驚艷—Haritts Donuts & Coffee 甜甜圈這個邪惡的東西,在每個國度都有不同的詮釋方式。記得當年Mi

那種嗜甜的滿足感你一定懂!又特別是made in France的甜點之精緻,根本難以抗拒,讓減醣鬥士如我甘願為之破戒。不禁去思考,究竟法式甜點為何如此令人著迷?法國又為何能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甜點霸主呢?

與歷史合流的法式甜點文化

《甜點裡的法國:把甜蜜當武器的法蘭西歷史與文化》一書中提到,「中世紀時期,甜點主要在宗教場域使用,例如祭典、儀式的餅乾或蛋糕供品」。法國甜點的起源可追溯回西元十四世紀,法文出現了「Pâtisserie」這個單字,為麵粉、水、起司等製成的甜餡餅。而現在我們英文常說的「Dessert」,據悉就是引申自中世紀常用的法文動詞Desservir,意指整理餐桌之動作,為的是迎接餐後甜食。

↑由麵粉、水、起司等製成的「Pâtisserie」甜餡餅。

甜點的發展與法國歷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瑪麗·安東妮皇后的一句「Let them eat cake」,不僅展現路易十六在位時的驕奢無度,同時能窺見「吃蛋糕」於當時則是皇宮中的日常。於十九世紀拿破崙即位後更加講究,隨東征擴張帝國版圖,逐漸將法國專屬的甜點文化擴散至世界。


↑嗜甜是瑪麗皇后的日常生活。

每道甜點都能說出一個故事

從歷史的角度看法式甜點,那淵遠流長的文化確實無他國所能及,每道甜點之所以能傳承至今皆有其講究之處。在工業革命之後資產階級興起,享受甜點不再是貴族專利,糕點師遠離皇宮自立門戶,開啟了對口味與技藝等追求;市面上始出現美食評論等書籍,直接帶動了甜點文化的普及。

像是文章開頭提到的蘭姆巴巴(Baba au Rhum)—— 跟著路易十五的波蘭皇后一起嫁入法國的酵母蛋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全法國最好吃的書:成就你的法式美食偏執》裡寫道,「國王認為蛋糕吃起來太乾,御用天才糕點師尼古拉·史多漢(Nicolas Stohrer)便在蛋糕淋上甜葡萄酒,Rhum Baba於是誕生。後來甜酒才被換成蘭姆酒…」。Stohrer自1730年以蘭姆巴巴做為招牌開創店面,至今近三百年仍佇立在蒙托格伊路上,是巴黎現存最古老的甜點店,列為法國歷史遺跡。

↑對法國甜點來說,蘭姆巴巴具有歷史意義。

席捲全球的甜點技藝與趨勢

歷久不衰的除了甜點文化,當然得有與時俱進的技術去製作。Pierre Hermé之所以獲得「馬卡龍之父」的稱號,並不是發明了該款甜點;而是將這個不起眼的蛋白霜小圓餅從原本單調的口味,加入了花果等香調製,變化成你我心目中外殼酥脆、內餡濕潤的夾心樣貌。以一句「Le salé nous nourrit, le sucré nous réjouit.」(鹹食養人,甜食悅人)的概念,將法式甜點的技藝愈形精緻化進而風靡全球。

↑法式馬卡龍是不少人的心頭好。

很慶幸自己是在對法式甜點產生初步的了解後,才有機會重返巴黎。在密集工作之餘用塊蛋糕犒賞自己,無疑是種療癒。那些一直存在地圖上標記的甜點店,值得三番兩次去朝聖、踩點;因為,吃下去的每一口都是歷史、都是故事。享受的不只是口腹之慾,還有用舌尖細品手工技藝,咀嚼以甜食為名的文化質地。

 

◎Photo Via:Unsplash ,Pexels ,達志影像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