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生活家

“「台灣感性」的矛盾處境:鐵皮加蓋與老宅美學,共構務實又柔軟的城市風景”


Joel Fukuzawa

2025-10-5

「台灣感性」展現的雜揉之美:在多重語彙與生活紋理中尋回文化自信

最近在社群平台上看到一張張色澤柔和、質感講究的照片,彷彿為台灣披上了一層專為全球觀眾準備的「濾鏡」:老宅裡的極簡咖啡館、被濾鏡溫潤過的磨石子地板、春季花海與設計旅店的精巧角落,構成了易於傳播、便於「上傳成績單」的台灣版本。這套被策展過的視覺語彙,不只是審美偏好,更延伸成政策與旅遊商品的想像,從「美學旅遊」到「文創打卡」,一步步把「可被理解、可被購買」的文化風貌推向舞台中央。

老宅裡的極簡咖啡館、被濾鏡溫潤過的磨石子地板、春季花海與設計旅店的精巧角落,延伸成政策與旅遊商品的想像。

|Wazaiii Street Snap| 台北街頭潮魂-我每天都認真穿搭 就算只是出門買個小吃 DAY 1

|Wazaiii Street Snap|台北街頭潮魂-我每天都認真穿搭 就算只是出門買個小吃 DAY 1 「欸!你穿這麼好看,要去哪?」 當你看到好友或家人做出很「不一樣」的穿搭時,是否也曾這麼問過他?這不禁讓Wazaiii編輯部思索著,從小便被灌輸要「看場合穿衣服」的我們,難道只能在出席重要活動

|Wazaiii Street Snap| 台北街頭潮魂-我每天都認真穿搭 就算只是出門買個小吃 DAY 2

|Wazaiii Street Snap|台北街頭潮魂-我每天都認真穿搭 就算只是出門買個小吃 DAY 2 「這麼多國外的攝影師、網路媒體都在做街拍,你何必要跟著做?」 『因為我覺得台灣人的穿搭,很不一樣。』 難道全身堆滿大品牌出品的行頭,歐美、日韓流行什麼立馬下單,這才是所謂的「懂穿」?Wa

這是一種可被快速辨識的國家形象:乾淨、懷舊、詩意,且足以召喚對在地文化的好感與認同。與此同時,鏡頭之外的城市卻自有另一套邏輯運行著:層層疊加的鐵皮加蓋、為安全而生的鐵窗花樣、彼此掩映的高飽和度商業招牌,以及因長期缺乏整體規劃而顯得破碎的天際線。這些元素交織而成的,不是「醜」或「亂」的單純對立,而是一部等待被細讀、被闡明的都市文本。換句話說,這是以「人性」為先的生存策略,與以「感性」為核的品味工程,長期並行又彼此拉扯的現場。

↑台灣街景,是以「人性」為先的生存策略,與以「感性」為核的品味工程,長期並行又彼此拉扯的現場。

要理解台灣這份特有的視覺二元性,必須回到這片土地的歷史根源中搜尋。長期的政權更迭與移民社會的競逐,種下了「臨時性」心態:規則可能突然改變,投資公共建設或長期美學秩序的誘因自然偏弱。戰後戒嚴時期的集體記憶則進一步將注意力推回私領域,「先求有、再求好」成了這個社會最務實的選擇。於是,空間被視為可即刻改造、快速擴充的資源,頂樓加蓋、鐵皮延伸、住商混用,不求整齊完美,求的是立刻解決生計與容積的迫切性,有時候也只是不想費心的找出屋頂漏水的原因。

↑台灣街景,是以「人性」為先的生存策略,與以「感性」為核的品味工程,長期並行又彼此拉扯的現場。

這段被壓縮的現代化,讓都市化速度遠超過治理與基礎建設的跟進能力;在「客廳即工廠」的年代中,人們將生產與居住揉成一團,遺留下住商混合、臨時搭建的空間遺產。制度層面的遲滯與選擇性執行,使零碎化的增建、不協調的街景得以長年存續。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其實是一紙不成文的社會契約:以公共空間的寬容,交換私領域的經濟活力與家庭安全感。換言之,視覺「混雜」不只是一種城市症狀,更是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集體生存技藝。

↑台灣街景,是以「人性」為先的生存策略,與以「感性」為核的品味工程,長期並行又彼此拉扯的現場。

不可小覷的時尚趨勢引領元素,街拍攝影(下)

不可小覷的時尚趨勢引領元素,街拍攝影(下) 雖然很多人把街拍掛在嘴上講,可是直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把街拍當成一種商業攝影來看待,想盡辦法的讓它跟商業做完全的結合,或是用商業的角度來評價街拍的真諦,在上篇的最初內文中提到過,街拍的活動,應該是記載整個時代與環境,街頭穿搭文化的演變,提供給時尚產業做參考的齒輪,這其中

Youtuber 欸你這週要幹嘛勇闖時裝週?Ariel、Shine 挑戰台灣設計師 Jenn Lee 大尺度服裝變身性感辣妹!在旅遊中看見不一樣的自己

Youtuber 欸你這週要幹嘛勇闖時裝週?Ariel、Shine 挑戰台灣設計師 Jenn Lee 大尺度服裝變身性感辣妹!在旅遊中看見不一樣的自己|Wazaiii專訪| 欸你這週要幹嘛?各國邊境漸漸解放,該好好放鬆去旅行吧?有次意外看到 Youtube 頻道「欸你這週要幹嘛」的旅遊攻略,明明是支平凡的影片,我

如果真的要將街頭元素視為符號,它們的興衰流轉正好把台灣的社會變遷講述而出。被嫌棄的鐵皮加蓋,成了最強烈的空間即興創作,以成本低、速度快的優勢,滿足了人口擠壓與使用需求;然而它也把風險押在天災與公共安全的邊界上,折射出短期私益優先於長期公共安全的兩難。鐵窗花從純功能的防盜起步,隨著經濟起飛而注入手工技藝與圖樣審美,既是安全裝置也是民間美學;直到量產與新材料普及,老工法式微,又被文創產業抽離脈絡,化為可消費的懷舊圖騰。這條從功能到工藝、再到商品符號的路徑,正是一段台灣社會由匱乏走向表達、再邁入再包裝的縮影。

鐵窗花從功能到工藝、再到商品符號的路徑,正是一段台灣社會由匱乏走向表達、再邁入再包裝的縮影。

從這套邏輯中,來看台灣街頭的招牌故事就會更直接。當制度缺位、競爭激烈,誰更大、更亮、更快抓住眼球,誰就有機會留下來。於是高彩度、超尺度、互相遮擋,成了街景的日常。年輕世代中,有時候會以帶著意識形態的語彙來批判,將特定視覺風格連結到特定歷史時期,成為「華國美學」;但也有觀點選擇把「亂」改讀為「雜」,強調這股民間生命力與實用主義背後的脈絡厚度,是一種野蠻成長的活力。

一個城市出現兩種時間語法:核心區還是可以看到日治時期留下的秩序,邊緣與新發展區則以務實成長為主。

台灣不是沒有經過城市規劃,在日治時期由上而下的都市計畫曾為城區留下整齊的棋盤紋理與公共設施;但是戰後體制斷裂,大量逃難撤退的軍民湧入台灣,造成人口遽增。戰後規劃的真空,加上「把台灣視為臨時基地」的心態,使自發與增生的模式接手擴張。於是,一個城市出現兩種時間語法:核心區還是可以看到日治時期留下的秩序,邊緣與新發展區則以務實成長為主。這不是單純的舊與新之別,而是一張顯影治理斷裂與歷史轉向的地圖。

台灣的獨特視覺性格,正是由歷史斷裂、制度縫隙、民間創造力與全球市場凝視交錯而成。

與其用「整齊」去覆蓋「混雜」,還不如練就一種更成熟的感受力,去欣賞各種尺度與時間層在同一空間共存的緊張與和解。這並不是為混亂辯護,而是承認一件事:台灣的獨特視覺性格,正是由歷史斷裂、制度縫隙、民間創造力與全球市場凝視交錯而成。當我們以更寬的視角去敘述這座島的風景時,就能在殖民時期規整街廓旁,看見戰後移民的加蓋延伸;在玻璃帷幕的大樓腳下,理解傳統市場的生猛節奏;在文創包裝的亮面背後,觸及勞動與生活本身的紋理。

如果沒有從台灣過去的歷史軌跡去探究,很難真正理解台灣的「美」以及台灣「感性」的要素究竟在哪裡?台灣的的感性,所要真正值得追求的不是單色的潔白,而是能容納多重語彙的「雜揉之美」。它要求我們在規劃與治理上補課,也在文化理解上升級:以公共安全與公平為底,以在地網絡為骨,以開放審美為皮,讓城市既能被細讀,也能被安居。當這套方法論逐步落地,所謂的「台灣感性」將不再是濾鏡下的表面,而會成為能被講出來、被論述、被生活印證的集體風景。

 

 

◎Photo Via:Unsplash, Instagram(@aka.cafe.tw,@tw_pocket_museum,@windows_taiwan_94)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