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觀察家
“最強太空人 Jonny Kim 是什麼來頭?在關注 Katy Perry 上宇宙的同時認識這位人間鋼鐵人,你絕不希望他是隔壁鄰居的小孩!”
2025-4-15
時尚觀察家
2025-4-15
4月14日全球目光聚焦在藍色起源(Blue Origin)一場別具象徵意義的次軌道太空任務。這次代號「NS-31」的飛行,由記者與飛行員 Lauren Sánchez 領軍,團隊裡還有流行天后 Katy Perry 以及其他傑出女性,乘坐新雪帕德號火箭飛越卡門線,正式進入太空邊緣。飛行時間雖然只有 11分鐘左右,但乘客不僅體驗了失重狀態,並透過艙窗俯瞰地球,同時這場任務旨在激勵全球女性尤其是年輕女孩投身 STEM(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領域,凸顯商業太空旅行的快速成長與文化的影響力。
⭡Katy Perry 成為首位登上太空女歌手,且在太空中公布此次巡演歌單
太空人在宇宙能吃什麼?壽司、泡菜或義大利麵,太空餐的選擇比你想像的還要更豐富! 你有沒有在旅行前,先上網查看當地美食的習慣呢?畢竟新奇的口味、特色的料理,都是旅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攜家帶眷去宇宙旅行,似乎已不再是遙遠的未來。想像一下,在星際旅行中,肯定會有飢餓的時刻!現在是時候先預習一下
5個萬聖節必勝妝扮攻略!Heidi Klum 面目全非扮《進擊的巨人》、學 Katy Perry 幽默扮疫苗...萬聖節就是妝不驚人不出門! 過完了中秋節,還來不及向嫦娥月兔道別,從菜市場到百貨商場,從幼稚園教室到公司辦公室,就已逐漸彌漫起萬聖節的氣氛。不給糖就搗蛋,不裝扮就拉倒,不來一套南瓜骷髏裝好像就對不起這
不過,就在這場商業飛行掀起媒體報導的前幾天,美國太空總署(NASA)專業太空人 Jonny Kim 也正悄然展開另一場截然不同的旅程。他搭乘俄羅斯的聯盟號太空船,前往國際太空站(ISS)進行長達八個月的第72與73次遠征任務。這類由政府主導的太空任務雖不如名人登太空那樣的吸睛,但其價值與挑戰卻更為深遠。Kim 所屬的任務強調科學研究、太空站維護與人類在微重力環境下的長期適應,這些都是未來登月甚至火星任務時所必須累積的經驗。
⭡Jonny Kim 同時是美軍海豹突擊隊員、哈佛畢業醫生,也是 NASA 太空人
再來聊聊太空人 Jonny Kim 的人生歷程,他出生於美國洛杉磯,是韓裔移民的第二代。童年生活困苦且動盪,他曾坦承成長過程中長期遭受父親的暴力與精神壓迫,這段黑歷史在他心中埋下了必須變強大才能保護家人的種子。高中最後一年,他與父親間的衝突激化,最後在警方介入時,父親被警察開槍擊斃。這場事件雖帶來解脫,卻也成為他人生價值觀的分水嶺。
⭡Kim 的家庭背景沒有想像中完美,卻也成為他前進的動力
為了尋找力量與目標,Kim 在高中畢業後立即加入美國海軍,決心成為一名海豹突擊隊隊員。他成功通過極為嚴苛的基礎水下爆破訓練(BUD/S),成為了一名特戰醫官並被派往伊拉克戰場,在兩次部署中參與超過百次的作戰任務。他不僅擔任狙擊手與導航員,更是戰場上的第一線急救者,曾多次親眼目睹戰友傷亡。面對這些無法挽救的生命,他逐漸產生一股強烈的意念:成為醫師,從根本提升自己救人的能力。這份信念不只是轉換職涯,更是一種對戰友的承諾與紀念。
⭡多次戰場出征的經驗,讓 Kim 決心考取醫師執照、挽救生命
退役後,他考進哈佛醫學院。就學期間,他遇到前 NASA 太空人 Dr. Scott Parazynski,在教授的鼓勵下他選擇挑戰更大的舞台「成為一名太空人」。於是 Kim 在完成醫學學位後,先行前往波士頓兩家頂尖醫院展開急診醫學的住院醫師訓練;而為了更貼近太空飛行的實際狀況,因此選擇接受海軍飛行訓練,成為直升機飛行員,並獲得航太醫官資格,成為少見的「雙重資格」軍醫,既能操控飛行器也能處理緊急醫療需求。
⭡Jonny Kim(中)是擁有「雙重資格」的軍醫,能力出眾
2017年,NASA 自1萬8000多名的申請者中選出12位的新一屆太空人訓練班成員,Jonny Kim 正是其中之一;這不禁也體現當代太空人不再只是飛行員或工程師,必須是跨領域、多工的複合型人才。
翻開網路創業家蕭上農 Fox 的「AI 遊記」,賽博龐克、AI 動物園紛紛映入眼簾,探究科技樂觀主義者的自白!|Wazaiii 專訪| 「你覺得,科技最終會帶我們走向更好,還是更壞的未來?」隨著人類接二連三的將天賦點和資源瘋狂投入科技樹,地球彷彿成為一艘持續茁壯的「星艦」,運行軌道依舊,視野卻踏上一趟漂泊的「星際
科幻作品題材類型剖析!經典硬科幻必看《星際效應》、《2001太空漫遊》,《沙丘》展現夢境,《時光機器》演繹命定悖論! 人的想像力是無垠的,愛因斯坦已經證明給你看,那偉大的相對論,單純就是從想像加上數學的證明,創造出這樣劃時代的科學觀。有時候下午靜靜地坐在院子,腦袋也天馬行空的亂轉,想著有沒有可能擺脫重力突然到了最
事實上,Jonny Kim 被選為太空人僅是剛開始,接下來的訓練歷程長達兩年,內容廣泛且密集。在國際太空站八個月的任務中,日常生活受行程安排緊湊約束的他,為了因應與俄羅斯合作的任務溝通需求,開始學習俄語。此外,工作內容也涉及協助執行多項實驗,特別是關於人體在微重力下的長期變化研究,如 NASA 的 CIPHER 計畫,探討肌肉萎縮、骨質流失與神經系統反應等,為人類未來遠征火星建立科學依據。
⭡太空人的訓練歷程繁複,需要跨域人才為人類探索太空一事建立基礎
每一位太空人實際上還需兼具工程師與技術人員的能力,參與太空站內部系統的維護與升級,以確保每一項設備運作正常;這些任務涵蓋了電路修復、氣壓系統檢測與新模組安裝等,想當然的 Jonny Kim 也必須參與其中。因此,為維持具有應變所有太空任務的身體狀態,Kim 每天至少得進行兩小時運動,其因在於太空中,太空人的骨骼密度每月下降約1%,肌肉也因長期缺乏重力支撐而出現萎縮。這些變化不只增加進行太空任務時的受傷風險,也讓返回地球的過程變得困難重重。為延緩這些生理變化,太空人每天需進行兩小時的運動,內容包含有氧訓練與阻力訓練,以維持心肺功能避免肌肉與骨骼退化。即使如此,返回地球後的重力衝擊仍相當劇烈。
⭡在無重力狀態下生活,太空人的身體機能會逐漸退化,需透過不斷訓練維持自身狀態
隨著阿提米絲計畫推進、人類重返月球,並且為把登陸火星當成下一個目標,這不僅是科技的進步,更是對人類潛能極限的挑戰。無論是商業太空旅客的短暫體驗,還是如 Kim 如此專業的太空人深空任務,背後皆有一股共通的力量,那就是對未知的好奇,對使命的承諾,以及對人類未來的責任。當太空人們用他們的身體、智慧與情感,不斷在宇宙中試探人類的邊界,地球上的我們,透過他們的經驗與研究,得以更了解自己的身體、心理與生存能力。也把太空探索,從向外的征途,往內深入對於每個人的人性探索,這一場由內而外、由個人而群體的偉大旅程正在展開。
◎Photo Via:達志影像, Pexels, INSTAGRAM(@nasajohnson)
◎Video Via:YouTube(@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