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觀察家

“日本大地震預言之後,面對集體焦慮、社群流言頻傳,我們是否準備好理性看待並準備,才是真正值得關注的問題。”


Joel Fukuzawa

2025-7-4

日本大地震預言告訴我們的事:社會集體焦慮、資訊認知偏誤之下,除了防災避難包還可以做什麼準備?

日本跟台灣一樣,是個地震與天災頻發的國家,這也使得兩國民眾對未來的不安,有著根深蒂固的情緒。即便在科學昌明、防災制度健全的2025年,非科學的災害預言依然反覆出現,在社會中引發不必要的騷動。仔細解析這種現象,勿單純用「迷信」一言以蔽之,這其實是一種集體的心理反映,顯示人類在面對不確定性時,所自然展現出的帶著深層焦慮的基因。

⭡地震預言的出現可能是人類社會集體的焦慮反映

從黑白到虛擬!《駭客任務 The Matrix》、《輪迴》...穿越時光銀幕,沉浸式探索百年電影的演變

從黑白到虛擬!《駭客任務 The Matrix》、《輪迴》...穿越時光銀幕,沉浸式探索百年電影的演變 以前大家常常會說 VR 電影、XR 電影,但我想現在統一說成「沉浸式電影」來形容這個體驗也許最為適切。就字面上的意義來說,所謂的「沉浸式」有一種讓觀眾得以獨自進入、「埋首」其中的感覺,讓體驗者得以進入到另一個世

從科幻影劇了解「奇點」與未來世界— Netflix 《3體》、《攻殼機動隊》、《雲端情人》...AI 科技爆炸式成長將超越人類智慧、人腦將變成晶片?

從科幻影劇了解「奇點」與未來世界— Netflix 《3體》、《攻殼機動隊》、《雲端情人》...AI 科技爆炸式成長將超越人類智慧、人腦將變成晶片? 半夜,敲了敲鍵盤,是的,我上車了,從今以後就是個擁有輝達(零股)股票的人,從前年 ChatGPT 熱潮開始,AI 話題就一直在各大新聞或生活版面中搶盡風頭。心想,我

日本在二戰後最著名的災害預言,莫過於1973年出版的《諾斯特拉達穆斯的大預言》。這本書不只是預言詩的再現,同時還將當時社會對於公害、冷戰與科技失控的憂慮,透過神秘的詩句表達而出。這也使得書中那一句——「1999年7月恐怖大王從天而降」,更加具有可信度,也成為一整個世代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雖然1999年的世界並沒有如預言走向毀滅,但是這樣的文化現象卻早已在日本社會根深蒂固,為後來的預言騷動埋下了群眾基礎。

⭡《諾斯特拉達穆斯的大預言》成為二戰後災害預言的經典案例

其實,這類災害預言的擴散有一定的社會心理理論機制。在災害社會學中將其稱之為「流言」現象,會以兩種形式出現:一種是在災後迅速擴散的「噴出流言」,另一種是在平時悄然擴張的「浸透流言」。這兩種流言的核心驅動力,在於流言本身的「重要性」與「曖昧性」所構成的比例:越是關乎生死、越是不明確的資訊,越能引起人們的注意與傳播慾望。而且在日本,這個理論也可以從1923年關東大地震至1974年大阪八尾地震的預言中,所引發的社會騷動得到印證。

⭡卻曖昧的文字,越能勾起人們傳播的慾望

即便進入 2000 年後,人類已經進入網路與社群媒體時代,災害預言卻未因傳播技術的進步而減少,反而更容易跨越國界、更加瞬息萬變。近期大眾熟知的漫畫家龍樹諒的作品《我所見的未來》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原本只是一部出版於1999年的小眾漫畫,但在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後,只因為封面上的「2011年3月大災難」字句被挖掘而出,瞬間在網路上爆紅,龍樹諒也被推上了預言者的位置。

⭡龍樹諒《我所見的未來》預言2025將發生大災難

事件的轉折點在作品重新再版之後,龍樹諒披露了另外一段夢境敘述。在書中,龍樹諒提到他在「2021年7月5日凌晨」夢見2025年將有大災難,但是,社群媒體在轉傳時,將「做夢的日期」誤認為「災害發生日」。使得這一個錯誤資訊經過重複傳播後成了「7月5日大地震」的所謂「預言」,即便龍樹諒與出版社反覆澄清,也難以撼動已經定型的錯誤認知。

⭡雖未點出具體日期,但此預言已開始散播、引發群眾自願準備「避難包」熱潮

這般的現象被學術界稱為「Factoid」,指的是明明為虛構故事,卻因為反覆被提及而被相信為「事實」,有點類似我們熟悉「三人成虎」的典故。其不僅說明了資訊在傳播過程中如何被誤解、簡化、強化,也揭示資訊糾正在現代社會中的極大困難。人們更願意接受簡單明快的災難預言,而非複雜但正確的原始資訊,這是現代數位媒體下資訊生態的典型矛盾。

⭡未經查證的消息,反而因其簡明特性,成為最容易被擴散的資訊

值得關注的是,龍樹諒的「7月5日預言」不只在日本流傳,透過擁有千萬觀看數的中華圈 YouTuber「老高與小茉」的介紹,迅速擴散至台灣、香港等地,並產生實質影響。這些地區對風水、預言等概念原本就擁有高度的文化接受力,而面對可能的大災難,多數人更採取「寧可信其有」的態度,甚至取消了前往日本旅遊與商務行程,導致觀光產業短期受創。日本官方雖然不斷出面澄清,但是社群平台與影音平台的推波助瀾下,讓這類型的內容因無傳統媒體過濾新聞真實性的能力下瞬間傳播,形成一種去中心化卻極為有力的文化重構過程。在日本,「7月5日」可能只是漫畫迷間的奇聞;但在東亞,卻成為旅遊業決策與民間行動的依據。媒體與文化的轉譯過程,使同一段語境在不同社會中有了全然不同的權威與影響力。

⭡在此一轉譯過程中,「7月5日」預言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力

不過,人類在面臨災害時,還有一個極為矛盾的心裡,他們會懼怕不確定的預言,卻在面臨生死攸關的危機下,反而受到「正常性偏誤」與「樂觀偏誤」的影響,做出錯誤的判斷。也就是即便警報已發,他們會選擇忽視;即使知道災難可能發生,也自認「倒霉的事,不會輪到自己」。還有一種稱為「確認偏誤」與「集體從眾」等因素,也常導致災難發生時的行動遲疑與混亂。

日本動畫神作《阿基拉 AKIRA》修復重映!大友克洋超前的賽博龐克 Cyberpunk 經典,也是當代科幻片與流行文化指標!

日本動畫神作《阿基拉 AKIRA》修復重映!大友克洋超前的賽博龐克 Cyberpunk 經典,也是當代科幻片與流行文化指標! 寫在前面,還有 147 天 時間回到 2020 年 2 月 28 日。台灣迎來新冠肺炎第 34 例確診,而面對近千人確診的日本政府,宣布下週起全國停課來降低傳染風險。這天,距離 20

《哆啦 A 夢》、《2001太空漫遊》、《銀翼殺手》...等科幻作品與現實世界的交錯,那些被實現的科幻情節與預言

《哆啦 A 夢》、《2001太空漫遊》、《銀翼殺手》...等科幻作品與現實世界的交錯,那些被實現的科幻情節與預言 日本國民漫畫作品《哆啦 A 夢》從一九六九年開始連載以來,包含長篇大冒險系列在內,不斷推出各式各樣的科學道具,其中知名的四度空間口袋、任意門、縮小燈、記憶吐司與時光機到現在還沒有實現,但其他幾樣道具在

想要真正有效的防災,應該先從這些認知偏誤著手,透過模擬訓練與心理建設,讓人們在災難發生時能夠依賴直覺反應做出正確判斷。例如日本人稱為「津波てんでんこ」的觀念,就是鼓勵每個人遇到災難時,必須要先求自助,不要等待他人行動,迅速逃生,從心理層面對抗從眾偏誤的文化智慧。

⭡「津波てんでんこ」觀念要人們在遇到海嘯時,必須各自逃命,先確保自己安全,才能避免全家滅絕

另一方面,在物質層面上,實際的防災準備不應該只是購買防災包而已,最好是採取三層次的備災策略:每天攜帶的基本用品(EDC - Every Day Carry)、準備即時避難用的72小時生存包(Go-Bag)以及在家避難時的兩週儲備(Shelter-in-Place Stockpile)。每層備災品都必須根據家庭成員構成、地理環境與生活習慣量身訂製,像是嬰兒用品、老年輔具、寵物配備等,皆不容忽視。此外,資料備份如健康保險證、藥品資訊、現金與聯絡方式的保存與更新,也很重要。真正的備災系統不僅僅是物資管理,更是生活結構與危機管理計畫的全面重組。

⭡災難預言也同時敲響人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警鐘

我們無法阻止世界上持續出現的災難預言,也無法完全防止社群媒體造成的資訊誤解與流言傳播。但我們能夠選擇用更理性、更具備行動力的態度來回應這些現象。災害預言揭示的是人類對不確定性未來的恐懼。若能將這些恐懼轉化為實際的備災行動、心理建設與社區合作,那麼每一次的預言騷動,反倒能成為提升社會韌性的一次契機。真正的生存之道,不在於信仰預言者,而在於認識自己心理的脆弱與可能的應對策略。預言或許會來,但我們是否準備好從容面對,才是真正值得關注的問題。

 

 

 

◎Photo Via:Pexels, INSTAGRAM(@locuspublishing,@topick_hket,@michinoeki_onagawa)
◎Video Via:YouTube(@GoGo-fx6nd,@ntv_news)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