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飾北齋本名中島時太郎(1760–1849),這位被後世讚譽有加的日本繪師,並非出身於名門望族,而是出生在江戶本所割下水(今東京都墨田區)的平民家庭,他之所以能有現在的成就,與他不平順的人生歷程息息相關。葛飾北齋自幼展現繪畫天賦,六歲開始臨摹圖畫,14歲起便在雕版師傅門下學藝,熟悉木刻版畫的製作工藝。這種工匠式的基礎訓練,造就他對浮世繪的印刷流程與技術有著極為深入的掌握,也為其日後創作奠定堅實的根基。
↑葛飾北齋為江戶末期藝術家,作品涉略水墨、版畫、染畫、圖書插畫等
水果不只拿來吃!卡特蘭的天價香蕉、草間彌生的點點南瓜... 看藝術家如何用水果創造千年藝術符號與文化隱喻|當代藝術的一萬個為什麼| 水果在藝術史上扮演著要角,它既是靜物畫的基礎元素、也是文化符號與哲學隱喻的載體。從古埃及墓穴壁畫中的石榴、到文藝復興時期卡拉瓦喬(Caravaggio)筆下腐爛的水果,再到當代藝術家
音樂劇《三個不結婚的女人》,從群像劇裡看見自己,改編自漫畫家日下棗同名作品,人氣超夯場場完售! 「我們都在跟別人比,在恐懼,怕自己慢一點點會來不及。」 雖然名字叫做 《三個不結婚的女人》,但這部劇之所以能引發強烈共鳴,在社群上爆紅,不全然是討論結婚不結婚的選擇,而是陳列出角色的掙扎:追尋夢想很迷惘、不知道怎
19歲時,北齋進入著名浮世繪師勝川春章門下,獲得「春朗」畫號,開始發表以歌舞伎演員為題材的役者繪,踏入專業藝術領域。然而,隨著師父去世及對既有畫派風格的限制感到不滿,他選擇脫離勝川派,轉而學習狩野派、琳派、中國水墨畫、西洋遠近法與陰影技術等,並短暫改號為「宗理」,最後以「葛飾北齋」名號自立門戶。
↑勝川春章《美人鑑賞図》
在使用「葛飾北齋」這一畫號的期間,他憑藉讀本插畫等作品獲得廣大人氣,進一步提高了這個名字的知名度。此外,他的作品於十九世紀後半傳入歐洲,引發「日本趣味」(Japonisme)風潮,「HOKUSAI」這個名稱逐漸於國際間廣為流傳,也反過來加強了在日本國內對「葛飾北齋」名號的認同,使其成為他最具代表性的稱呼。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 東海道吉田》
不過,葛飾北齋的名號,並非是其唯一的名號,他一生不斷地更換改名超過30次,搬家也多達93次,甚至有「一日三搬」的傳聞。這種流動性既是他逃避社會規範與幕府監控的手段,也符合他在藝術上持續尋求革新與突破的精神。他的畫風與身份,從未被傳統所束縛,而是不斷重複演化與重生的軌跡。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 遠江山中》
也因此,葛飾北齋的藝術風格,並非單純承繼某一流派,而是透過博採眾長、深入研究各類繪畫技法、融會貫通後,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浮世繪世界。他從琳派學得裝飾美感,從狩野派吸取線條張力,並勇於融合西方透視法與陰影技巧;在如此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具有劇場式構圖、誇張視角與強烈動態感的「北齋風格」。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 隅田川関屋の里》
他的傳世傑作《冨嶽三十六景》系列,就是此一風格之集大成。其中,像是知名的〈神奈川沖浪裏〉、〈凱風快晴〉(俗稱「赤富士」)等畫作,以動靜對比、壓倒性的視覺衝擊與戲劇化構圖震撼觀眾。同時,北齋也率先引進化學染料「普魯士藍」,展現出前所未見的深邃藍色層次,進一步擴張浮世繪色彩的表現力。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 凱風快晴》紅色的富士山可能描繪的是夏季早晨的赤富士
北齋另一部巨作《北齋漫畫》則堪稱為江戶時代的「圖像百科全書」。全15篇超過4000幅圖樣,涵蓋人物、動物、植物、建築、妖怪、相撲、民俗場景等,呈現北齋企圖以筆觸描繪森羅萬象的雄心與才華。這些圖樣不僅作為畫師的教本,更成為娛樂與知識兼具的視覺寶庫。
↑《北齋漫畫》中包括市井百態、山水鳥獸、神佛妖怪等,甚至是西方遠近法都有涉及
北齋雖在日本獲得認可,但他的世界級地位卻直到去世後,方在歐洲獲得肯定。19世紀中葉當日本不再鎖國,浮世繪便經由世界博覽會以及陶瓷包材的形式傳入歐洲,於是引發「日本風」(Japonisme)熱潮。北齋的作品,特別是《冨嶽三十六景》和《北齋漫畫》,成為許多歐洲印象派及後印象派藝術家效法的重要對象。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 神奈川沖浪裏》是由日本關東各地遠眺富士山時的景色
看藝術家們玩轉專輯封面:村上隆和 Kanye West、Pharrell Williams⋯⋯讓音樂登上另一高峰! 寫在前面,一個舞台,兩個名牌 「藝術未必要在博物館牆內才體驗得到。」 (Art does not necessarily need to be experienced within th
3位女性現代舞革命家:瑪莎葛蘭姆、碧娜鮑許...用身體革新現代藝術價值觀! 開始撰寫這篇以「女性舞蹈革命家」為題的文章時,我突然想起近二十年前,曾拜訪過 Martha Graham 位於紐約的舞蹈學校。回憶走進那棟曼哈頓上東城近河邊的紅磚樓,半層沒入地下室的挑高空間像極了小型圖書館,陳列著大量的現代舞文獻。
莫內、德加、塞尚、梵谷、羅丹、卡薩特、哥耶等人無不受其構圖與色彩啟發。例如德加從北齋的畫中學到舞者與裸女的瞬間動作捕捉;莫內的系列風景創作理念,與北齋描繪富士山四季變化的構想不謀而合;而梵谷更大量臨摹浮世繪作品,並融入自己對情感與色彩的強烈表達。
↑梵谷《藝伎》取材自溪齋英泉的浮世繪版畫
此外,北齋的影響也延伸至其他藝術領域。工藝大師如法國的艾米爾·加萊從北齋對昆蟲與植物的精細描繪中尋得靈感,創作出充滿東洋風的玻璃與家具設計。而作曲家德布西則曾以〈神奈川沖浪裏〉為靈感創作交響詩《海》,更將該畫作作為樂譜封面,展現視覺與聽覺間的跨域對話。
↑1905年出版的《海》首版總譜封面設計使用了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裏》
葛飾北齋晚年的名號為「畫狂老人卍」,這不僅是北齋對自身瘋狂創作精神的誠實描述,也象徵他對藝術執著到生命最後一刻的堅持。他在90歲臨終前曾說過這麼一句話:「如果老天再給我五年,我一定可以成為真正的畫師。」這不僅是謙遜的自評,更是一種對藝術無止境探索的理想宣言。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 尾州不二見原》
北齋的藝術影響力早已超越了日本國界與時代限制。他的創作精神鼓舞了現代設計師、漫畫家、動畫家乃至跨領域創作者。在今日,墨田區的「すみだ北齋美術館」與太田紀念美術館等機構,仍不斷以展覽與研究的形式延續其精神與作品的生命力。葛飾北齋之所以蔚為傳奇在於他能將多元文化與技法融合為一,並以自由靈魂與不懈創作打破藝術的疆界。他不僅重新定義浮世繪的可能性,也為全球藝術史貢獻了一筆永不褪色的筆觸。他的筆,至今仍在世界各地觀者心中激起波瀾。
◎Photo Via:達志影像, INSTAGRAM(@aihokusai.art, @dentsdelion_antiques, @painters.paintings, @joethetattooguy, @vangoghpaintingworkshop, @betta.mar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