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女自古以來便是日本精神文化的象徵,不僅承接著神聖的宗教職能,其優雅的裝束與儀式也深受人們敬仰。此外,每年3月5日更被定為「巫女日」,而會將3月5日訂為「巫女日」,主要還是日語數字的發音之故;數字3可讀作「み」(mi),5可讀作「ご」(go),合在一起發音類似「みご」(migo),與「巫女(みこ,miko)」的發音相近,因此被選定為紀念日。
↑ 「巫女日」的誕生,由日語數字諧音中自然形成的紀念日。
品嚐夏日限定的海味關西,神慈家岩牡蠣、貴船神社前川床料理...用當季美食替胃袋降溫|名建築蒸蛋的旅行筆記| 夏天的日本旅行,聽起來像是暑假作業的熱門題目,當身邊的朋友圈相繼交出「關西旅遊日記」的同時,我也正在進行我的版本。出發前驚訝地發現,據關西機場公司(関西エアポート)統計,「2024年的外籍旅客數已創30年新
大家的集體回憶-永遠長不大的蠟筆小新!吵鬧的野元一家、童年快樂回憶…誰能不被這些動漫聯名感動呢? 在前年那個還能出國散心跟趴趴走的年代裡,一如往常的會來個新宿 Beams Japan 走走逛逛。我通常都會住在這一區,畢竟睡過頭要去趕飛機樓下就可以搭接駁巴士,到了店門口,就看到幾個酒醉大叔,不停的喊著:「新醬~~~
關於「巫女日」的起源,推測可追溯至2000年初期,但確切的制定年份尚不明確。最初,這一概念在網路社群中自然流傳,隨著討論度的增加,神社本廳等宗教機構便逐漸承認這一天的意義。特別是在2010年代後期,隨著巫女角色在次文化中的人氣攀升,「巫女日」也漸漸受到媒體關注,並進一步擴大其影響力,使這一天成為巫女文化的重要象徵。
↑ 「巫女日」的起源可追溯至2000年初期,隨著在社群上討論度的增加,而逐漸擴增其影響力。
巫女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事記》中的天鈿女命(アメノウズメ),她在「天岩戶」神話中進行神樂舞,以召喚天照大神重返世界。這類「神降」儀式體現了巫女的早期職能,即透過舞蹈、音樂、咒語與神靈溝通。並且考古學者認為,繩文時代的遮光器土偶可能是巫覡(シャーマン)的象徵,根據考古學者的研究,這類土偶的獨特造型可能與催眠或靈魂出竅的狀態有關。
↑ 巫女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事記》,天鈿女命透過神樂舞引導神靈降臨,展現最初的宗教職能。
就像所有的原始部族一樣,巫女在古代日本的政治體系中也發揮關鍵作用。《魏志倭人傳》記載的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便是一名以「鬼道」統治國家的巫女。考古發現顯示,當時的卜骨刻有特定符號,暗示巫女具備專業的宗教知識。而且從出土的銅鏡上所描繪的舞蹈女性圖案,進一步證明巫女參與了戰爭占卜與勝利祈願的角色。
↑ 從考古發現巫女不僅在卜卦等宗教方面具有影響力,在古代日本的政治體系中也發揮關鍵作用。
巫女也曾涉足戰爭活動,例如《日本書紀》記載的神功皇后,據稱曾「占卜潮汐」來指揮三韓征伐。考古證據顯示,古墳時代的箭鏃上刻有卜占記號,表明巫女在軍事決策中的參與。此外,琉球的「ウンジャミ祭」曾用於海上偵察,發現14世紀倭寇動向,而甲斐國的「巫女養成所」甚至培訓孤兒學習密碼學、地形測量等間諜技能。
↑ 早期的巫女不只參與祈禱,還影響戰爭決策,例如神功皇后透過占卜潮汐來指揮征戰。
當時間演進到日本的戰國時代,武田信玄的「步行巫女」(雲遊巫女)甚至被用於情報戰。望月千代女領導的巫女隊成功破壞北條氏的糧食運輸,對戰局產生關鍵影響。更令人驚訝的是,有記錄顯示巫女曾運用「口寄」儀式製造幻象,例如1575年長篠之戰前,巫女裝扮成戰死士兵的亡靈,導致武田軍士氣低落,是一種類似於心理戰的技術。
↑ 巫女在古代戰爭中,曾使用類似心理戰之方式,對戰局產生關鍵影響。
古文書記載,這些巫女能持「巫女通行手形」自由穿越敵領,並利用雙層底的「外法箱」藏匿密信。近期使用 X 光分析顯示,這些箱子確實設有隱藏隔層,可見當時的巫女就跟忍者一樣,在軍事情報工作中的扮演重要角色。到了幕末,京都新選組利用巫女打探尊王攘夷派的行動,例如1864年池田屋事件前夕,有巫女偽裝成「御札配布人」,確定長州藩士的藏身處。另外,文獻記載武田遺臣曾使用巫女傳播天花病毒,企圖削弱德川軍,這可視為早期生物戰的例子。
↑ 為了在敵境穿梭,巫女運用「巫女通行手形」與暗藏密信的「外法箱」,展現高超的情報技術。
除了政治與戰爭之外,從藝術層面來看,巫女的神樂舞也影響了能劇、歌舞伎等日本傳統表演藝術。例如,14世紀的興福寺記錄提到,巫女的「反閇之舞」(へんばい)直接啟發了能樂的觀阿彌。甚至有學者認為,巫女所使用的梓弓(あずさゆみ)聲響,後來演化成三味線音樂。
↑ 巫女的神樂舞不只是一種儀式,更成為能劇、歌舞伎等日本傳統表演藝術的靈感來源。
追求不平凡的菊地凜子 — 為自己鋪上好萊塢紅毯、更收服時尚老佛爺 Karl Lagerfeld 的心 讓我來開門見山的說:「對!我跟你們一樣,迷上了這部日劇《獣になれない私たち》(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女主角是新垣結衣,而在這部戲中不可或缺的女配角(呉羽)由菊地凜子飾演,她和女主角的個性有著天壤之別,在
奈良美智 Yoshitomo Nara 畫作要價7.6億台幣!屢創天價的畫作是藝術還是流行?一窺大師愛與孤獨的內心世界 要說藝術是陶冶性情也好,或說是投資也行,當代藝術卻是目前全世界最受到討論的現象之一。好比說,神秘的塗鴉藝術 BANSKY,或是什麼都被搶翻天的 KAWS。若是講到日本當代藝術家,草間彌生、村上隆
不過,巫女在日本的社會地位並非一路走來都很平順。江戶時代德川幕府於1722年頒布「巫女取締令」,規定巫女的活動範圍不得超過一里,並要求向寺社奉行登記祈禱內容,導致遊歷各地的「步行巫女」大幅減少,而這也讓神社內部的巫女制度更為專業化。
↑ 江戶時代幕府擔心巫女的影響力,頒布取締令限制她們的活動,讓「步行巫女」逐漸消失。
到了近代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於1873年實施「巫女禁斷令」,試圖以西方理性主義取代傳統信仰。然而,這項政策導致許多失業的巫女轉而成為基督教傳教士,甚至影響到長崎的潛伏基督徒群體,其中部分巫女將聖母瑪利亞視為「新神明」,體現了宗教融合的現象。巫女也慢慢地隱身到社會舞台的幕後。一切直到近代,巫女文化才出現了重要變化,20世紀初的畫家富田溪仙於1919年創作的〈巫女十二態〉,便運用現代繪畫技巧表現傳統宗教形象,甚至影響後來的構成主義藝術。
↑ 明治維新時期試圖推動西化,而讓部分巫女轉向基督教,形成特殊的宗教融合現象。
1970年代,巫女成了神社兼職工作的一部分;當時有些航空公司以及企業集團,認為巫女在神社中,所接受的禮儀訓練,不但適合擔任空服員,對服務業也很有助益,因此許多在大學期間曾在神社接受過巫女訓練的學生,錄取的機率也相對提高不少。
↑ 1970年代後,巫女逐漸轉變為神社的兼職工作,甚至影響到航空業和服務業的禮儀訓練。
到了1990年後期,日本年輕人間開始興起「巫女萌え」文化,不論是動漫或是電動遊戲中,開始出現大量的巫女角色,影響力甚至蔓延到現實世界中。例如2005年京都的下鴨神社,為了電動遊戲設立「攝影正裝方案」以迎合粉絲需求。然而,這類商業性做法,也引發部分神職人員對「神聖性流失」的擔憂。
↑ 巫女角色在動漫與遊戲中爆紅,風靡年輕族群,連神社也開始迎合粉絲需求。
只是科技發展似乎也讓巫女文化的內在被重新定義。2024年「線上祈禱」服務啟動,使用者能透過 VR 參與神社儀式,甚至有 AI 生成個人化的祈禱內容,有些預約還得等待三個月以上呢;這也讓巫女不僅影響日本宗教文化,也延伸到了環境經濟,甚至心理作戰的領域。像是在日本自衛隊的心理戰教育中,研究巫女的群眾控制技術,於2001年的《防衛白書》中提出將巫女的催眠技術應用於災害應對,以安撫民眾情緒。
↑ 科技發展讓巫女文化的內在被重新定義,如今透過 VR 和 AI 也能進行祈禱,甚至在軍事心理戰中發揮影響力。
現代的巫女不僅是宗教儀式的執行者,更是影響日本歷史、戰爭、藝術與科技的重要力量。從古代神話到現代 AI 技術,巫女文化的變遷反映著日本社會對靈性、權力與身份認同的持續探索。至於「巫女日」則將日本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再詮釋,成為日本精神史的縮影。特別是在次文化領域中,巫女形象的廣泛傳播為年輕世代提供了嶄新的文化接受途徑。因此對於「巫女日」,你不能只惦記著新海誠那齣動畫《你的名字》中那一瓶「巫女口嚼酒」而已,巫女比你想像的還要有深度喔!
↑ 巫女的影響力已經滲透到歷史、藝術乃至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
◎Photo Via: Disney+, unsplash, 達志影像, instagram(@kasugataisha.official, @minatogawa_jinja_kobe, @c2int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