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藝術時尚一起毒
承毒了時尚的5位瘋狂天才藝術家(上集),藝術家與生命奮鬥的創作具有時尚難以抗拒的毒性,如 Vincent Van Gogh 梵谷與 Egon Schiele 席勒,而綜觀當代,也不乏小心有毒的當代藝術家們,他們對於生命、社會、宗教與體制的破格探討,替時尚帶來滿滿的靈感,或是令時尚忍不住一親芳澤,催生出絢爛的火花。
他們是屠夫系藝術家 Damien Hirst、髒話雙人組 Gilbert & George,以及自拍邪典師太 Cindy Sherman。
爆米花準備好,我們開始了。
DAMIEN HIRST(達米恩赫斯特)——屠夫與造物的生死萬花筒
當今動保協會最痛恨的藝術家非 Damien Hirst 莫屬。探討肉體與精神的永恆性以及生命的意義,Damien Hirst 把虎鯊做成標本、把一對牛母子切半、把馬垂直切成12份、把羊開腸剖肚擺成耶穌被盯上十字架的姿勢、讓牛的腐屍被蒼蠅慢慢蛀食、飼養蝴蝶為了把牠們排列成有如印度曼陀羅或西藏唐卡的「Entomology」昆蟲萬花筒創作……老實說,要不是最近他老兄轉性開始做一些其他形式的創作,如果有人願意在死後捐出自己的屍體供他創作,難保我們不會看到被大卸八塊做成標本的大體。
Damien Hirst https://t.co/tKMggnopfm pic.twitter.com/5L5ofX6oyp
— OtaMoka (@otamoka) December 9, 2019
↑Damien Hirst, I Am Become Death, Shatterer of Worlds, 2006。看似美麗的萬花筒,蘊藏著耐人尋味的死亡美學。
↑Damien Hirst, God Knows Why, 2005。將羊腸剖肚倒掛成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姿勢,泡在福馬林裡,充滿爭議性的藝術品,引起人們對於生死議題的關注 。
"A Thousand Years"- Damien Hirst (1990)
— Dark Energy Alison (@RealAlisonPoole) March 1, 2019
81.7 x 157.5 x 84.7 in
Glass, steel, silicone rubber, painted MDF, Insect-O-Cutor, cow’s head, blood, flies, maggots, metal dishes, cotton wool, sugar and water pic.twitter.com/IaT9fkR2T3
↑Damien Hirst, A Thousand Years, 1991。牛頭的腐屍慢慢的被蒼蠅和蛆蛀蝕,完整呈現生命的循環。
The Cell, 2000 / Damien Hirst, Some Comfort..., 1996 pic.twitter.com/8j95tSCOIR
— Baby (@Mido1m76cm) December 14, 2016
↑Damien Hirst, The Cell, 2008。將馬垂直切成12份,你可能會感到毛骨悚然,卻又歎為觀止。
做為最有價值的在世藝術家之一,Damien Hirst 與時尚圈的聯繫通常建築在美麗卻短命的蝴蝶上。2008年 Damien Hirst 與 LEVI’S 合作推出秋冬聯名系列 ; Peter Pilotto 2009春夏女裝系列中的蝴蝶萬花筒刺繡 ; 以及2013年,為慶祝 Alexander McQueen 經典骷髏印花圍巾上市10週年,Damien Hirst 將「Entomology」這個以但丁《神曲》為靈感,當年激發 Alexander McQueen 創作出骷髏圖案的蝴蝶萬花筒作品作為基礎,操刀一系列包含薄紗、絲緞與喀什米爾布料等的限量聯名商品,這是 Damien Hirst 與 Alexander McQueen 兩者之間的美學聯繫:汲取自大自然的死亡哲學,如曇花一現,如飛蛾撲火,如2010年自殺離開的McQueen。
↑Damien Hirst, The Importance of Elsewhere – The Kingdom of Heaven, 2006。此作品是 Damien Hirst 將自己飼養蝴蝶利用家用油漆呈現在畫上,形成美麗的昆蟲萬花筒。
My picture 'Incorruptible Crown' by artist Damien Hirst butterflies & household gloss on canvas another of over 150 artworks from The George Michael Collection, auction today @ChristiesInc @georgemichael singer songwriter recordproducer active #lgbt campaigner hiv & aids charity pic.twitter.com/bzLcCscdL7
— stephenmahoneymedia (@stephenmahoneym) March 14, 2019
↑Damien Hirst, Incorruptible Crown, 1965。 蝴蝶排列成像印度曼陀羅或西藏唐卡的 Entomology 昆蟲萬花筒。
From the collection I'm selling a rare Levi's x Damien Hirst hoodie cardigan. http://t.co/74Z4mp3yoP #damienhirst pic.twitter.com/ARsYuEemVy
— 1986 (@frm1986) August 22, 2015
Original Levi’s x Damien Hirst 501 Jeans http://t.co/aXHyO5OtJj pic.twitter.com/puGomZTR7X
— Patricia Jorge (@patrijorge) February 12, 2015
↑Damien HirstXLEVI’S, 2008。LEVI’S 大手筆找來 Damien Hirst 聯名,大量使用 Damien Hirst 偏愛的蝴蝶萬花筒做成系列服裝。
↑PETER PILOTTOXDamien Hirst, 2009。英國品牌 PETER PILOTTO 在2009年春夏,將 Damien Hirst 的蝴蝶萬花筒刺繡在女裝系列上。
Damien Hirst x Alexander McQueen #DamienHirst #AlexanderMcQueen #ArtDaily #Collaboration #DesignDaily pic.twitter.com/6sdQLsY9oM
— GJ Home (@OneFineBid) September 11, 2015
↑Alexander McQueenXDamien Hirst 兩者在2013年一起拍攝形象影片,是對於「死亡哲學」的美學聯繫, photo by Sølve Sundsbø。
GILBERT & GEORGE(吉爾伯特&喬治)——髒話、反宗教、衣冠禽獸
英國藝術雙人組大佬 Gilbert & George 總是以一襲英倫正裝示人來反諷傳統、宗教、社會制度,而且還具有強烈的種族歧視意識型態,可以說是當今政治最不正確,可是作品的藝術性又高到我們無法將他們當作 shit 視而不見的「家有兩老,如獲至寶」組合。
「滾開啦文青」、「射在法官臉上」、「釘死策展人」、「英國國教牧師去死」、「騷擾穆斯林教徒」、「耶穌會原諒你」……這些在公開場合大聲嚷嚷可能會惹來殺身之禍的言論,是 Gilbert & George 的戲謔態度與 diss 宗教至死不渝的創作理念,以帶有普普藝術風格與鏡像投射形式的分隔框巨幅作品呈現。兩人自60年代在倫敦聖馬丁藝術學院的命運邂逅後,已經用強烈的色彩視覺語彙與言語暴力風騷了半個世紀,成為英國國寶級視覺設計與藝術傳奇,當然也深深影響著時尚。
↑Gilbert & George, One World, 1988。作品上分別是英國知名藝術家雙人組 Gilbert & George,作品以髒話為名,創作生活藝術。
↑Gilbert & George, Mirroring the tensions and contradictions of Britain in the era of Ukip, 2013。位於英國的當代藝術畫廊 White Cube 展示 Gilbert & George 的作品,利用自身的臉部器官反諷烏基普時代英國的緊張局勢和矛盾。
↑Gilbert & George, Fear, 1965。在《恐懼》中的年輕男子看起來則像是沉入了某種思緒中,平靜且泰然。
↑Gilbert & George, Fuck Off Hipsters, 2016。鬍子像系列作品,以寓言的方式表達對環境變遷、世代動盪的看法。
↑Gilbert & George, Flat Man, 1991。
↑Gilbert & George, Heterodoxy, 2005。
↑Gilbert & George, Jesus Jack, 2009。表示基督籠罩在英國聯合會,諷刺英國政府。
除了與大小品牌合作推出以作品圖像為主體的商品,2017年,時尚攝影師 Miles Aldridge 與三位藝術家合作,包含義大利當代藝術巨擘 Maurizio Cattelan(就是最近在邁阿密Art Basel以12萬美金賣出電布膠帶需替換式香蕉的那位藝術家) 、英國寫實派平面設計大師 Harland Miller,以及 Gilbert & George,作為他個人展覽(after)的三部曲。Miles Aldridge 與 Gilbert & George 合作的 editorial 於《Numéro》雜誌上刊載,我們來看一下這兩位史上最愛入鏡老人家與時尚擦出的戲謔火花。
↑Miles Aldridge X Gilbert & George 作品在《Numéro》在 2017年6月、7月號發行。
2018年底,我們可愛的英國最可口炸子雞 Jonathan Anderson 邀請兩位大佬合作推出 JW Anderson X Gilbert & George capsule 系列,少了賤嘴大佬平時的藝術攻擊性,多了份來自 Jonathan Anderson 那具有溫柔藝術氣息與工藝手感的優雅,但無損 Gilbert & George 的無二魅力。
↑JW Anderson X Gilbert & George capsule 合作聯名系列。
|Wazaiii 專訪|不自為方,單打獨鬥的年代已過去,志同道合的時代正來臨! 追逐夢想時,不是非要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上路,往往是上路了,才能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尤其,若能有足夠的覺知,與人相遇時的返照能力,還能使你在受饋與給予間開展,親身實證的體會到: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會走得更遠的真理。 被譽為美
|Wazaiii 專訪|Leo 王、國國音樂路上的邂逅,玩出一位金曲歌王和紅到國外的台灣樂團《落日飛車》 音樂大熔爐可以跨越國界、超脫種族,更可以讓個性完全不同的兩人,因為在音樂道路上的志同道合,激起浪花。 曾經還是學生的 Leo 王邀請樂團 - 《落日飛車》到學校演出,看著台上的主唱國國盡情揮灑汗水,享受
CINDY SHERMAN(辛蒂雪曼)——邪典師太的千面自拍
Cindy Sherman的「Untitled Film Stills」系列絕對是當代自拍藝術的百科大全。自妝、自髮、自造型、自設佈景、自打光、自取景,然後自拍。如果她的自拍都是美美的也就算了,我們大可尊稱她一聲存在網路之前的網美師太先驅,問題是這位師太精通十八般武藝,從特殊化妝(假奶假鼻子假下巴) 、扮老、扮小、扮醜、扮肥、扮男、扮黑臉、扮白臉、扮妖、扮魔、扮古典、扮現代,從最經典的黑白美照、最芭樂的美國家庭照(還一人分飾多角)、最 Cult 的60、70年代風格劇照、到古典時期的人物肖像畫,Cindy Sherman 用無所不能的超高藝術(自我)指導、精準的構圖美感、無人能及的視覺表現敏銳度、在修圖軟體誕生之前的後製能力,以及靈感無限的創造力,寫下半個世紀的藝術攝影傳奇,同時被譽為「Ugly Beauty」的始祖……阿娜只能拜服這位半人半妖的邪典滅絕師太,現在網美什麼的還是靠邊站吧。
The first UK Cindy Sherman retrospective is coming to London:https://t.co/3sH1Hgh9Q7 pic.twitter.com/CNOEHBbODs
— Dazed (@Dazed) August 1, 2018
↑Cindy Sherman, Untitled Film Stills #92, 1981。50年代出生的 Cindy Sherman 是在電視螢幕前長大的人,此系列 Cindy Sherman 化身為電視、電影裡的角色,揣摩神情的作品。
Cindy Sherman, born #onthisday, creates imagined but familiar characters in her “Untitled Film Stills” series. pic.twitter.com/4PYzn39uim
— Museum of Fine Arts, Houston (@MFAH) January 19, 2016
↑Cindy Sherman, Untitled Film Stills #52, 1979。許多人認為這組作品有似曾相似的感覺,彷彿是某電影的劇照圖。
↑Cindy Sherman, Untitled Film Stills #216, 1989。電影造就了許多對女性的刻板印象,然而 Cindy Sherman 也創作了一系列的作品來諷刺這些刻板印象。
↑Cindy Sherman, Untitled Film Stills #135, 1984。此系列萃取電影中的老梗,以自己作為模特兒而拍攝的作品。
↑Cindy Sherman, Untitled Film Stills #603, 2019。凝視與觀看的角度,反思女性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淑女與紳士、少女與龐克、小丑與流氓、潑婦與貴婦、粗鄙與溫柔、隨性與性感、鄉巴佬與時尚客、殭屍與整形鬼、美女與野獸、魔鬼與天使。這些全部都是當代美國藝術家 Cindy Sherman。
↑Cindy Sherman, Untitled Film Stills #129, 1983。喜愛自拍與裝扮的 Cindy Sherman,從影視當中取材,自己裝扮拍攝成作品。
↑Cindy Sherman, Untitled, 2008。80年代晚期,Cindy Sherman 拍攝了歷史肖像系列作品。
↑Cindy Sherman, Untitled Film Stills #112, 1982。Sherman 扮演了多位歐洲藝術電影女星以及 B 級電影,以自嘲的方式探討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
↑Cindy Sherman, Untitled Film Stills #183, 1988。名媛肖像系列作品,翻玩出屬於 Cindy Sherman 的個人風格。
Non ci sarai per niente, non sarai neppure ricordo,
— francesco acampora (@FrankCapitone) December 26, 2018
e quando ti penserò, penserò un pensiero
che oscuramente cerca di ricordarsi di te.
Julio Cortázar
Cindy Sherman #poesiaperlasera#VentagliDiParole
@Stregalife2@mirianagrassi1 @antojackie
pic.twitter.com/NyM1CudcUR
↑Cindy Sherman, Untitled Film Stills#15, 1978。扮演剛進入大城市闖蕩的小鎮女孩,對大都市的光影充滿懷疑的神情。
↑Cindy Sherman, Untitled Film Stills#98, 1982。作品中用長袍遮住了自己,同時改變燈光讓陰影打在臉上,作品蒙上一層耐人尋味的意境。
這樣一位能文能武能美能妖能仙能邪,走得比時尚還前面的超完美藝術指導,自然與時尚圈來往緊密,除了多次登上時尚雜誌封面(反正請到了師太她會自己搞定一切) ,最經典的合作之一便是90年代川久保玲剛開始撼動巴黎時裝圈後,時尚師太與藝術師太的惺惺相惜,於是保玲姐便主動邀請雪曼姐,促成了1994年秋冬系列的合作。而 Cindy Sherman 當然不會讓大家失望,替 COMME des GARÇONS 打造一系列妖氣沖天的超前衛異端形象廣告。
↑Cindy Sherman 為 COMME des GARÇONS 打造的異端形象廣告。
2008年,Cindy Sherman與BALENCIAGA合作(置入行銷)了「Untitled Film Stills #462」。
Role-playing with Cindy Sherman on her birthday #artphotography #CindySherman http://t.co/icWK2YPyjL pic.twitter.com/jiwbuCB0av
— NOWNESS (@NOWNESS) 2015年1月19日
↑Cindy Sherman, Untitled Film Stills #462, 2007。
而幾個月前發表的 UNDERCOVER 2020 春夏男裝系列裡,在一片屬於男士的性感漆黑中我們看見了另一個性感的身影,沒錯,就是 Cindy Sherman,而且高橋盾刻意挑選她早期的經典美照。下面這件工作夾克上的圖案就是取自阿娜心中,滅絕師太最美的一張永恆瞬間:「Untitled Film Stills #32」。
↑日本品牌 UNDERCOVER 於2020年春夏將 Cindy Sherman 的身影印在服裝上。
Life without memory is no life at all.
— JeanAnyways (@jean_anyways) December 23, 2017
Without it we are nothing. #LuisBuñuel
Untitled Film Still No.32 1979
©Cindy Sherman pic.twitter.com/qoL3IHYJzB
↑Cindy Sherman, Untitled Film Still# 32, 1979。Cindy Sherman 早期的照片。
寫在最後,死神與少女
席勒這幅畫作中的少女據說是 Walley Neuzil,在17歲時由克林姆介紹給席勒認識,兩人同居了4年,過著一邊作畫一邊做愛的日子。其後席勒要娶妻 Edith,Walley 成為用完即丟的免洗餐具。在這幅畫作中,席勒化身死神,擁抱同時侵蝕著 Walley,如此不健康卻又如此美麗。
Death and the Maiden, by Egon Schiele. At the time of this painting (1915) Schiele's was on the eve of conscription into the army in WW1, after avoiding it for a year. "The embrace does not symbolise comfort or security (but)...more of an impending, unavoidable scenario of death" pic.twitter.com/ZjMmkVvD8i
— ewan morrison (@MrEwanMorrison) April 24, 2019
↑席勒, Death and the Maiden, 1915。席勒化身死神,擁抱同時侵蝕著 Walley,如此不健康卻又如此美麗。
毒性是美麗的一種形式,時尚如同天真的少女被絢爛又黑暗的藝術毒著,而我們服用著藝術與時尚相媾的毒,甘之如飴。
◎Photo Via : INSTAGRAM, Twitter, VOGUE Runway, Google,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