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進入第二年,從掛著大公司的漂亮職稱,轉換成奈米小公司負責人,我發現工作永遠做不完、覺永遠睡不夠,但是從招聘了同事們加入的那一刻起,我的人生與時間就不再是我一個人的了。
因為時間是最珍貴的資產,我大量減少社交、放棄經營社群,唯有一件事逆向投入,就是看書。
看管理、看溝通技巧、也看名人創業傳奇,以前下班後只想大睡一場或狂刷手機,但這些對現在經營公司還有一百件事需要迫切學習的我來說,再也不像以前那麼舒壓了。於是慢慢摸索出,唯有把時間用在可以創造更高價值的學習,才能為自己和公司帶來成長。
極度悲傷卻能帶來正能量!小說《傷心咖啡店之歌》—「每個人到最後都活得一模一樣,可是卻又十分茫然。」 「人之所以快樂與受苦,都是因為同一個原因,人的理想。有的時候面對理想,人又會退卻了,怕完全陷進去,怕失去了自己。」 —《傷心咖啡店之歌》,朱少麟。 文青必備書單:《百年孤寂》、《人間
看上野千鶴子、鈴木涼美《始於極限》兩代女性交鋒!從剖析情色資本、戀愛到自我認同,揭開東亞女性的真實困境與內心掙扎 經常有人要我推薦關於女性意識的書籍,雖然看過不少,但真正要推薦時卻發現很難從中選出滿意的一本。原因無他,不是文學性過高,就是閱讀門檻過高,似乎沒有一本書介於通俗與深度之間,並完美符合東亞女性的當下生活
翻開《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第一頁,便感到似曾相識的熟悉,原來金錢也是這樣的。「如果我對你說,這張一萬日圓的鈔票送給你,想要怎麼用都可以。條件只有一個,請在一小時內花完。你會如何使用這一萬日圓呢?」
日本權威讀心師 DaiGo,也是《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的作者,在第一章就提出這樣的靈魂拷問,接著發揮心理學專長,解析全球首富致富的秘密,並歸類成九大花錢秘訣,引導讀者避開消費慣性,養成更精準的致富直覺力,讓金錢越用越多、越花越有錢。
說真的,第一次接觸這樣概念的台灣讀者,恐怕會滿臉問號。我自己從小被父母灌輸的觀念,都是要認真工作存錢,而且賺到的一塊錢並不是我的、存下來的才是,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心態,於是從大學開始打工到進入職場,過去十多年來我一直以儲蓄為終極目標。
但有沒有可能,把一塊錢花出去變成十塊呢?
DaiGo 提出的概念是,能夠掙脫金錢枷鎖的自由人,其花錢方法會是——讓花出去的錢,以增值的方式回到自己身邊。
他稱之為創造「金錢螺旋」,並以世界知名投資家華倫巴菲特來佐證,小巴菲特很早就對投資產生興趣,於是把故鄉圖書館裡,所有書名上有「金融」二字的書籍,都讀過兩遍。而他最具代表性的名言,就是「『價格』是買商品時所支付的錢;『價值』」則是買了某樣商品後所獲得的東西。」
想要聰明用錢,就不能只看見價格高低,而要思考的是,這東西能為自己創造多少價值?其實平凡人如我們,也是可以創造「金錢螺旋」的,只要反覆練習下列四個步驟:
1. 找到自己「真正興趣」
2. 認真投入「興趣」,讓它能夠帶來收入
3. 想方設法將「興趣」和「收入」做連結
4. 從「興趣」中得到收入,再投資,可以磨練技能,也能為「薪資行情」加分
乍看很深奧,但我套用在自己身上做分析,真的實用的不得了。
例如寫作是我的興趣,當年在航空公司工作時,就會趁下班後把出差或休假的旅遊見聞書寫下來,後來很幸運的有了自己的旅遊小專欄,於是即使離開航空公司轉向旅遊電商,失去了機票的福利,卻也依然自費買機票的累積旅遊素材,持續撰寫文章。
當這個業餘興趣持續了五年後,開始吸引來其他採訪邀約以及更多航空公司的合作機會,甚至收到大學演講邀請,成為我當年裸辭後還沒創業前的空窗期間,最大的經濟來源,即使是現在創業後,依然是在與新客戶洽談文案類型專案的加分項。
3位企業家的金句: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LV總裁阿爾諾...一切都會準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 一直很喜歡的一套電影—金盞花大飯店,裡面最著名的一句話是如此說的: Everything will be alright in the end ; if it's not alright, it's
3本快樂過生活的指南書《向巴黎夫人學品味》、《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排解焦慮與高壓,開始過一個不後悔的人生 這個月和一個久未見面的朋友相約,他開口的第一句問候,就是「你現在的生活有比較快樂嗎?」 而我愣住了,好像很久沒有思考這個問題了。 最近面對人生難解的疑問時,我開始放棄 Google,選擇以老
仔細想想,因為愛喝酒而開了酒旅專欄業配接不完的廣告人、為平衡身心開始上課意外成為瑜伽老師的精品業王牌業務,我身邊這樣將興趣轉化成收入的優秀朋友們,不在少數。如果最初只想要省錢,恐怕就也旋轉不出後面的機會了。
DaiGo 在本書中的金句太多,讓我總結最深刻的幾句摘要,銀行存款無法為你帶來真正的自信,請把錢花在自我投資上;知識、經驗和技術,真的才是一個人最大的財富,對二十到三十歲的年輕人來說,累積經驗比存錢更重要。
請花錢學習,遇到正確時間點,花錢絕對別猶豫。
◎Photo Via:Unsplash,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