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站大廳、百貨公司門前放著一棵棵數公尺高的聖誕樹,市中心人行道兩旁掛滿了花圈和飾燈,充滿節慶氣息的音樂不斷輪播。
聖誕節過後不久又緊接著跨年,聚餐、酒吧、喧鬧的人群、交換禮物、派對,歲末年終的氛圍總是歡愉、熱鬧,難免令人覺得如果不在行事曆上的每個空白填滿社交活動,就好像沒有好好過節似的。但這種必須和大家一起大肆慶祝的壓力,以及「如果沒有和朋友、情人一起度過感覺很孤單」的思維,和「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有不同的需求與喜好」是相抵觸的。
聖誕跨年聚會3招成為社交女王 Party Queen!練就高情商秒懂人際關係潛規則、學會八面玲瓏、不隨便犯花癡! 想在大小派對中成為萬眾矚目的 Party Queen 嗎?說甚麼才能成為全場焦點?做甚麼才能使人印象深刻?身為眾多女王推手的咩噗,有讓你一夕爆紅大絕招,要當女王當國王,學起來就賺到! 要
別人的社群上都比較精彩?3招破解「社群焦慮」:按下追蹤、Po 出美照、不要認真,輕鬆戰勝相對剝奪感 「名建築偵探,以為自己加個『名』就很有品味嗎?」。某天,我的IG私訊突然滑進來一則留言,擾亂了原本應該有的溫和寧靜。當下的反應是一笑置之,但後來想了想,連我這米粒般影響力的帳號都有人要來「指教」,那些百萬網紅豈不就
我平常並不是會特別慶祝生日的人,加上幾年以來旅居於不同地方,朋友圈也因此被切割的比較零碎,更很難把所有朋友聚在一起,一直到搬到柏林後才變得比較穩定一些,也許是因為參加了幾場朋友的生日派對,自己也想來辦一場看看。選定好時間與地點後,在社群媒體的好友清單上瀏覽一長串的名字,發送一個個邀請。
生日前一週,開始構思要準備什麼料理和飲料?哪些朋友吃素?是不是應該把家裡佈置一下?哪些人要攜伴哪些人又不克參加?我坐在沙發上列出長長的購物清單與待辦事項,室友穿著浴袍悠閒的在客廳晃著,看了我一眼後說:「生日不是應該要做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嗎?我怎麼覺得你看起來像在工作。」
聽到他這麼說,我才仔細思考我到底為什麼想做這件事。後來才發現,其實有一部分的我是想透過這個活動來證明自己是被朋友在乎的,也由於是生日派對,不能在疲倦的時候就提早離開而感到有壓力,才意識到自己原來是個內向的人。「你內向?怎麼可能?」身邊的朋友通常是這樣的反應,或許是因為我在社交場合看起來不是很害羞,認識新朋友時可以閒聊幾句,對於許多議題也有強烈的意見。
Netflix 5部年度影集:《她和她的她》、《四樓的天堂》、《非常律師禹英禑》...與自己和解不容易,但我們可以學習 時光總是匆匆,一年又來到尾聲,透過戲劇一起反思2022年,從5部影集學習與自己和解,解開內心的糾結,成為更好的自己。 ↑到了年末,好好來跟自己和解吧! Netflix
5部冬季必看愛情日韓劇:Netflix《First Love 初戀》滿島光、佐藤健純愛催淚;《凍死的戀愛》崔始源浪漫告白李多熙;《禁婚令》金永大灑糖甜寵...年末看劇談戀愛最療癒! 立冬之後,氣溫逐步下降,為了在天冷心不冷的時刻,也能感受到暖呼呼的療癒氣息,讓心升溫,年終歲末有多部新推出的秋冬韓劇和日劇,都有幸福
我猜這是大眾對於「內向」(introvert)與「外向」(extrovert)的誤解,所謂的內向並不一定是畏羞怕生、不善言辭,心理學家 Carl Jung 在1921年提出了內向與外向這兩種人格特質(但沒有人是百分之百的內向或外向,只是多數人都偏向其中一方),表示這兩者的差異在於「充電」的方式,內向者需要透過獨處來充電,而外向者則是透過與人相處來獲得能量。
我和朋友在一起時可以聊得很開心,笑聲大到隔壁桌的都忍不住看幾眼,有時候也喜歡在邀請朋友來家裡吃飯、辦 House party,但即使如此,不管多喜歡一群朋友,社交對我來說都是消耗能量的過程,通常在和人群相處一整天或一個週末後,我得至少獨處兩天來好好休息。
於是在隔天,我打消了辦一場大型生日派對的念頭,最後只邀請幾個親近的好友,一人帶一道菜,午餐後再一起到公園坐在草地上喝啤酒,十分悠閒,在那之後,也盡量不要因為節日或場合等外在因素而逼著自己安排活動。如果你在一個社交場合感到尷尬、不自在,那也許你本來就不適合這樣的環境,和能讓你感到自在的人相處時,你是不需要急著思考下一個話題的,沈默也是安閒。
沒有盛大的派對,只和幾個好友相聚,或著一個人過節,甚至是不過節,並不是什麼可憐的事情,尤其在年末,讓人不免忖量這一年的成長的時間點,反而更應該覺得,了解自己的個性並且尊重自己內心的需求,怎麼會是一件需要他人同情的事?自我成長本身就是一種精彩。
◎Photo Via: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