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生活家

“一萬零九百五十七個日子,柏林人以開放的自由風氣為傲,接納各種種族、宗教與性向,不管你來自哪裡,在舞池中我們都是孩子”


黃于洋

2019-12-16

柏林圍牆倒塌一萬個日子後—築起連結的橋樑而非分化的牆

頭戴鴨舌帽、穿著螢光橘色背心的導遊帶著幾十個觀光客走過柏林圍牆遺跡,一派輕鬆地說著1961年一對來自東德的夫妻到西柏林慶祝結婚週年的故事。週年紀念那天正好是8月13號,他們請了褓母照顧年幼的兒子一晚,柏林圍牆剛好在那天築起,夫妻倆怎麼也沒想到,再次見到兒子時,已經是28年後。1989年11月9號晚上,鐵幕垂降那年、柏林圍牆倒塌那天,數以千計的東德人民爭先恐後地越過那道牆奔向民主與自由,終於能毫無顧忌地談論政治,終於能見分隔兩地的家人一面。於是在接下來的日子,過往的悲劇都成為人們閒聊的話題,彷彿悲傷不著痕跡。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自此柏林再也不分東西,發展成一座兼容並蓄、多元包容的城市。

即使在圍牆倒塌三十年後的今天,東德的經濟發展相較於西德仍然相對遲緩,幾乎所有德國大型企業、品牌仍然以西德城市為總部,極右派政黨利用東德人不平衡的心態來煽動民粹主義、分化民眾。即使牆不復在,許多德國人心中仍有一道難以摧毀的牆,尤其自2015年以來不斷湧進德國的難民潮更加鞏固了這道牆。

但來自自由之都的柏林人不願退縮,作為德國唯一一個曾經同時介於東德與西德之間的城市,柏林人知道分化的痛楚,卻也了解當我們並肩站在一起時的力量。去年秋天,25萬柏林人走上街頭,提倡更加寬鬆的移民政策,呼籲德國政府接納更多來自中東的難民。柏林人和平地抗爭,他們唱歌、跳舞、分享啤酒,享受秋天難得的陽光,手上高舉的牌子寫著「For an Open and Free Society─Build Bridges Not Walls」(為了開放與自由的社會—築起連結的橋樑而非分化的牆)。

 
 
 
 
 
 
 
 
 
 
 
 
 
 
 

A post shared by Christopher Colm Morrin (@morrinartist) on

 

 
 
 
 
 
 
 
 
 
 
 
 
 
 
 

A post shared by k a t h a r i n a. isabella (@k.isabella_) on


↑「Refugees Welcome」字樣的塗鴉在柏林四處可見,去年更有25萬柏林人走上街頭,呼籲德國政府採納更加寬鬆的移民政策

為了紀念圍牆倒塌三十週年,藝術家Meike Ziegler發起了名為「Berlin Handshape」的計畫,所有民眾都能自由報名參加,參與者必須與一位陌生人聊天,在短短幾分鐘內盡可能找到彼此之間的連結,不管是最喜歡的電影導演還是共同興趣,又或者是一間在柏林最常去的酒吧。接著兩位陌生人必須握手,兩手之間放著一塊陶土,於是在握手時留下手印,做為人與人之間連結的象徵。這個計畫總共搜集了10957塊陶土,正好是圍牆倒塌30年以來的天數,21914位陌生人因此相遇,找到共通點居然也只消幾分鐘的時間。這10957塊陶土最後被用來作為裝置藝術,在柏林圍牆文獻中心前在築起一道連結之牆,與柏林圍牆──分化之牆正好形成對比。

 
 
 
 
 
 
 
 
 
 
 
 
 
 
 

A post shared by Berlin Handshape (@berlinhandshape) on

 

 
 
 
 
 
 
 
 
 
 
 
 
 
 
 

A post shared by Berlin Handshape (@berlinhandshape) on


↑「Berlin Handshape」期望能讓人們透過對話互相了解,進而建立彼此之間的連結。

一萬零九百五十七個日子,柏林人以開放的自由風氣為傲,接納各種種族、宗教與性向,不管你來自哪裡,在舞池中我們都是孩子。街角一間咖啡館在週日中午為難民和無家者提供免費午餐,圍牆遺跡上一個塗鴉寫著「No More Wars, No More Walls, An United World」(不再有戰爭與圍牆,一個團結的世界)。

↑柏林圍牆倒塌那年,坐在殘壁上飲酒慶祝的年輕人。

即使是在前往超市的路上,隨意就能撞見曾經分歧的痕跡與試著重新連結的努力。30週年紀念不僅僅是口號,唯有不斷傳唱歷史,重複提醒這塊土地的過往,我們才不至於再犯相同的錯,才不至於忘記我們是多麼不同,又多麼相同。

 

Photo Via:達志影像, INSTAGRAM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