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二十年前,外婆生了場大病,久病痊癒後行動仍然不是很方便,而外公也已經不在了,所有孩子都在異鄉打拼,於是家人、親戚們決定為她請一名看護,除了打起生活起居,也有個人作伴。
↑照顧陪伴老人的生活起居
帶逛南投中興新村!「貳月食藝」美味家常菜、「帶人尋味」老眷村家鄉味、「深度遊趣」感受綠植,來趟接地氣的鄉村遊 疫情期間,國門大鎖,國人旅遊習慣也慢慢在改變,從原本到各景點大部頭的走馬看花,慢慢轉為更為精緻的小旅行,走的也較為深度,配合當地的步調、特有的文化、或者是農業特區等,或許比起簡單的走走看看,更能夠在心底留
春食,充滿靈性的精彩!RAW 2020春季「絕對的綠」菜單,盡顯生命的禮讚 若說食,是世界與人們最親密的接觸,那料理,便是世上最動人的情話,在那一品、那一刻,只有你和它。 承襲著傳統,交融了時代,建構起在地的美味本質,這,不是我第一回到 RAW 享食,卻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台灣春天竟如此地特別和美好。
來自印尼的雅蒂就這樣帶著兩個大行李箱搬到雲林鄉下一個小村落,除了語言隔閡,當時網路並不普及,光是要打通電話回家,得先買張國際電話卡,再打一支轉接專線,然後輸入家裡電話號碼。嘟嘟嘟,嘟嘟嘟,心繫著的蘇門答臘島上那間小房子,中間隔著幾千公里的海底電纜,我想像邊桌上的一個老舊的電話筒,總得等上許久,才會跟著鈴鈴鈴。
↑打通電話思念家鄉的心情
離散(Diaspora)一字的字根源字於古希臘文中的 diasperien,dia 表示「跨越」,sperien 則係指「散播種子」。最初是指西元前六世紀耶路撒冷淪陷後,猶太人流離失所,不得不流亡他鄉。他們最終沒有回到心中的聖地,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作為異鄉人。此一詞沿用至今,意為流散、散居,多帶有政治或經濟因素的意涵。而飲食與離散經驗是密不可分的,遷徙時,到不到得了都不知道,能帶著走的東西就這麼多了,但就算在文化、物質上被掠奪,至少味覺和嗅覺記憶已在身體裡生了根,別人拿不走的。
↑在世界各個角落的異鄉人
同樣的族群,台灣也有許多,除了像雅蒂這樣的新移民,還有在 1945 年至 1950 年間,由於國共內戰,中國一百多萬軍遷往台灣。他們來台後形成了眷村文化,在柴火燒得烈的廚房裡,來自中國各地的料理,加上當地的食材,最後逐漸成為台灣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幾年前,為了跟外國朋友介紹台灣美食,一查才知道台灣著名的牛肉麵這是這麼來的。
↑台灣最著名的牛肉麵
說的也是,在過往農業社會中,食用牛肉甚至是種禁忌,台灣人吃牛肉的歷史其實並不長。在眷村時代,老兵想念家鄉四川口味,川味牛肉麵便是由成都川菜「小碗紅湯牛肉」演變而來的。這道菜原本沒有麵,湯頭由豆瓣醬、花椒、八角等燉煮而成。說是不道地,但也許是希望透過這樣拼拼湊湊的過程,有一天總能填補起那灣海峽,於是看見回家的路。誰知道原以為只是暫時落腳,一晃眼就是一輩子,牛肉麵也變成隨處可見的招牌台灣菜。
↑台灣招牌牛肉麵色香味俱全
1980 年代,台灣解嚴之後,許多來自東南亞的女性因通婚而移民台灣,其中又以越南裔為大宗。記得小學四年級時,班上有個女孩的媽媽正是來自越南。雖然平常穿著制服、吃著營養午餐的時候並沒有感覺有什麼不同,但每次把鐵飯盒蓋起來之後,她又會從便當袋裡拿出媽媽準備的小點心,在我的印象中顏色總是鮮豔。有一次,她和我分享了綠色的蛋糕,長大後終於有機會造訪越南,才知道那是很常見的甜點班蘭糕。
從 Netflix《世界小吃:亞洲篇》看5城市特性:東京講求精細工藝、首爾將在地推向國際、台北匯集不同民族...那些與時裝週相扣的生活文化 最近 Netflix 有許多世界小吃為主題的片單,讓我們在這個不能自由移動旅行的疫情時代裡,還算是可以過過乾癮。有時候工作完畢打開投影幕,看著不同地區的美食、精美的拍攝、一個
4家台北傳統美食轉型網紅打卡潮店:阿桐阿寶四神湯與7-11聯名、老濟安青草茶變文青風...每一口讓生活變得更幸福! 在台北是幸福的。 起碼你從來不用怕感受到肚子餓,而且最棒的一點,你可以完完全全感受到身為一個自由人可以行使的選擇權,琳瑯滿目的食物,等著你去食用,不論是勞累了一天,或者滿足小倆口的約會,怎樣的
這些新移民從家中廚房開始,慢慢地改變台灣的飲食文化。餐桌本不只是吃飯的地方,它還是最常見的社交場域,隨著新移民人口漸長,一群想家的人,自然聚在一起吃飯、一邊說著熟悉的語言。先是煮給家人、朋友吃,最後乾脆開間小吃店吧!他們也為了符合台灣人的口味而做出一些調整,那是文化的挪移,融合,甚至是錯置,最後長成自己獨特的樣貌。一直到今天,隨處可見台式東南亞餐廳,南薑、香茅、羅望果、班蘭葉也很容易購得,在一些大城市的幾個街角,甚至被稱為小曼谷、小印尼、小緬甸。
↑台式東南亞餐廳的越南美食
仔細想想,這些變化是多麼快速,二十年前的台灣對這些料理還不是那麼熟悉。雅蒂第一次跟外婆來台北拜訪親戚時,我們因為不知道她愛吃什麼,便帶她去自助餐包幾樣菜。明明只是再普通不過的自助餐,她卻非常開心。她說,在印尼,當地餐館也是這樣把一道一道菜裝在小鐵盆裡,想吃什麼夾什麼。很多年以後,我才知道那就是巴東料理中很常見的巴東飯 (Nasi Padang),雖然烹調方式與食材很不相同,但形式上與台灣的自助餐便當菜非常相似。
她說她想念家鄉菜,在台北的超市買了幾盒椰奶要帶回外婆家煮咖哩。那時候,即使是在台北,都不像現在一樣有許多的印尼商店可以買道地的調味料、食材,更不用說是外婆家那樣的鄉下地方了。菜市場能找到什麼就用什麼,冰箱裡的剩菜、櫃子上的瓶瓶罐罐,全部湊合著用,做做樣子也好,也許吃起來根本不怎麼樣,甚至味道完全沾不上邊,那也沒關係,反正,她想的並不真的是家鄉菜,她想的是家。
↑利用食材下廚煮屬於自己的味道
那間小房子還在五千公里之外,這個月的薪水還得預留電話卡的錢,但飯桌到舌尖,就是回鄉最近的距離。
◎Photo Via:Pexels、Unsplash